05 一季度外貿激增方向(面對2008世界經濟形勢,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 急求!!!)

时间:2024-05-19 09:33:22 编辑: 来源:

費需求明顯下降,影響我國對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20個百分點,出口減少了約100億美元。但經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上述兩個時期還是有明顯的區別:首先,國際經貿的影響面不同。2001年,我國出口增速大幅滑落了21.1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出口放緩僅影響了4.2個百分點,更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對日本、東盟、韓國、臺灣省以及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普遍放緩。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根源在于此前幾年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產業泡沫的破裂及相關產品市場的全面蕭條,受此影響,當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約27個百分點,僅此一項就影響我國出口總額增速下降了11.4個百分點。反觀當前國際經貿形勢,世界經濟正處于二戰后第二輪黃金擴張周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短期內不會逆轉。次貸危機勢必引發一段時期內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并將對金融市場發達的歐、日等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對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影響有限。其次,我國在國際經貿發展中的地位和抗風險能力已大幅提升。自2001年11月入世以來,我國已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參與到國際經貿合作與競爭中。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我國GDP總量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從2001年的全球第6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4位和第3位,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國際貿易領域,我國充分行使WTO成員的權利,積極參與多哈回合談判和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合理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產業合法利益。同時,穩步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自2002年實施《曼谷協定》以來,我國已先后簽訂并實施了6項區域貿易優惠安排,涵蓋了東盟、韓國、印度等重要的貿易伙伴,進出口市場不斷拓寬,多元化戰略初顯成效。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中國視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把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視為發展本國經濟的契機。次貸危機的爆發、美國經濟的放緩無形中為我國進一步發展多邊、雙邊經貿合作,鞏固和提高國際經濟、政治地位提供了機遇。

結論:影響有限 挑戰與機遇并存

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乃至經濟發展而言,既有不利因素的挑戰,也是改革發展的機遇。

第一,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動蕩勢必對我國經濟特別是出口產生一定影響,但與入世之前相比,當前國內外經貿形勢有明顯的區別,我國在進出口貿易方式、市場分布、商品結構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應對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的能力已明顯加強。因此,2008年出口不會像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等歷史時期那樣產生大幅滑坡,出口及國內經濟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增長預期是比較有把握的。

第二,外部需求下降和出口增長的適度減緩符合我國宏觀調控的方向,有利于確保國內市場供應、穩定國內物價水平、緩解通脹壓力和推進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同時,次貸危機也使我國們對國內外經貿環境有了更加客觀、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為我國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金融體系監管等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機,并有利于我國進一步加強海外市場開拓,提高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

第三,年初我國出口的放緩,有去年同期基數高、春節假期等特殊原因,并不能代表全年出口走勢。我國們預計,2008年全國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但在國內政策調控及國際經貿環境的共同影響下,出口增速將比2007年有一定回落,全年出口可望保持18%-20%左右的增長,比2007年出口實際增長率降低6-8個百分點。同時,進口增速穩中有升,并將保持增長快于出口的勢頭,貿易順差規模與去年基本持平,或有一定降低。此外,國內通脹壓力、國際市場價格高位運行、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貿易環境有所惡化、投機熱錢流向可能逆轉等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應在外貿進出口等多個渠道加強研究分析、及時應對。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于我國話語權的提升

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于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二、大宗產品價格走低有利于我國改革發展

近期,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出現大幅暴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穩中趨跌的態勢,這里面固然有國際游資炒作、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元指數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基本面來看,剛需不足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暫時告別了高增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全球經濟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價格回落應該是遲早的事兒。由于我們是石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東西便宜了,我們進口開支節省了,企業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隨之降低了。

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當前價格下降也使過去飽受困擾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另外,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被壓低,雖然在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國內的通脹也相對溫和,為加緊推進這方面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空間。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切實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外需收縮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沖擊我國出口

世界經濟復蘇動力明顯不足,國際機構一再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國經濟,增速從1.9%下調到1.7%。一直以來,信用卡和與之伴隨的借貸消費模式風靡美國,而金融危機則給美國民眾的消費理念帶來巨大沖擊,3年內約有500萬個美國家庭關閉了信用卡賬戶,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人還不敢大筆消費。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各國財政緊縮,如希臘,過去3年,經濟萎縮了1/5,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美歐是我國主要貿易伙伴,他們的日子難過了,買我們的東西就少。以前我們出口增長一般都是每年20%多,現在很難保持兩位數,去年是7.9%,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就不錯了。

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增長快,貿易增長也快,經濟增長降下來,貿易增長也降下來。2012年全球貿易的增速只有2.5%,低于過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WTO預測,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也只有3.3%。最關鍵的是,每當世界經濟處于擴張期,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積極倡導自由貿易,而當世界經濟處于低迷不振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祭出貿易保護的大旗。2012年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比較猛,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各國貿易政策愈加“以自我為中心”,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明顯增多。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保護更是由傳統制造品擴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使得我國新能源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復雜化趨勢,貿易摩擦將貫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全過程,應對貿易摩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四、熱錢大進大出加大我國金融風險

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牟取暴利,它在國際市場上興風作浪,翻云覆雨,快速進出市場,制造狂熱氣氛,然后在高價位時悄然出貨套利而走,掠奪巨額財富,甚至引發金融乃至經濟危機。

現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救助經濟,推出量化寬松甚至超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貨幣在全球大規模流動。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一改2012年相對平穩的態勢,出現急劇攀升,其背后有大量國際熱錢流動的因素,特別是造成短期內人民幣快速升值,給我國出口行業等帶來巨大壓力。2013年1至5月,我國有4000億元左右來自于境外熱錢流入。熱錢大規模流入使得我國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壓力大增,前五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投放高達1.58萬億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熱錢主要為追逐利差、匯差,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大大高于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近2%,特別是前5個月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5.6%。

熱錢“有進就有出”,近來對美國提前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逐漸增強,熱錢開始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撤退。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相應減少,6月底所謂的“錢荒”,與此也有很大關系。熱錢的快進快出,不僅造成較大金融風險,而且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造成了很大壓力。熱錢來時有沖擊,走時也有風險。

五、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帶來嚴峻挑戰

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談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而且由于各方不愿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談判前景不被看好。

與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相比,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雙邊談判大有取代多邊之勢。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全面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談判,近期又啟動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談判。無論TPP,還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貿易規則,重掌國際貿易領導權,談判排除的都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其咄咄逼人之勢溢于言表。TPP協定對我國經貿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如果歐美之間達成協議,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行業標準,挑戰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間的準貿易聯盟。那么,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將被徹底邊緣化。這樣對我們來說,在制定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的時候,我們無法參與,歐美貿易和投資標準的提高,促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不得不進一步進行新一輪改革。

六、創新競爭力有被拉大的風險

金融危機后,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對全球以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差距面臨再次被拉大的風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