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上海東倉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最近打算去周莊旅游一下,請問周莊有哪些好玩的旅游景點?)

时间:2024-05-14 06:43:06 编辑: 来源:

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后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并遷肆于后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后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鎮。 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于此,周莊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蕩、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范圍。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系。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莊環境幽靜,建筑古樸,雖歷經 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筑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筑,僅有 0.47 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周莊鎮的水

周莊,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盛贊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周莊鎮“水”是指哪些河川

周莊鎮[2]大部分住戶,都是臨水而居,其中的“水”是指哪些河川? 昆山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河道密布,湖泊眾多。吳淞江、婁江橫穿東西。湖泊較大的有淀山湖、陽澄湖、澄湖、傀儡湖。周莊鎮自古為澤國,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內,建鎮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周莊鎮自古為澤國,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周莊的魅力在於她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筑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游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2003年,周莊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部授予的文化遺產保護獎,同年榮獲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人文薈萃

周莊鎮文化

周莊的魅力,還在于它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等曾寓居周莊;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巨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莊采風者更不勝枚舉,像臺灣作家三毛那樣鐘情周莊,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后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贊譽 "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像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稱頌"周莊是中國的一個寶"等等,他們對周莊情由獨鐘,可見周莊的魅力何其無窮!

特色民俗節慶

【打田財】 打田財

周莊歷來民豐物阜,悠遠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豐富多彩、繞有情趣的民間習俗。除了在宗教場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在鄉間田頭,人們也用自己創造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祈愿。“打田財”就是其中的——種。 每年元宵節,在東詫村牛郎廟的廣場上,人們豎立起一根桅桿,桿上橫一根小竹竿,兩端懸掛串串彩燈。桅桿頂端縛一圈圈稻草,內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層黃色的紙張,呈元寶狀,這就是“田財”。 到了夜晚,月亮灑下清輝,人們從四面八方攜帶鞭炮、爆竹和各色焰花火筒,扶老攜幼來到廣場上,歡度良宵。當桅桿上彩燈內的蠟燭燃盡時,人們立即興致勃勃地鳴放鞭炮、爆竹,點燃焰花火筒,用月炮、九龍搶珠、“五百鞭”、“一千鞭”對著桿上懸掛的金黃色“田財”輪番射擊。一時間,爆竹煙花在夜空呼嘯,五彩焰火,繽紛絢麗,鞭炮在空中鳴響,圍觀者歡聲雷動,廣場上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田財”從桅桿頂上落地,熊熊燃燒。農家爭先恐后地拿著束束稻草到燃燒的“田財”上去點火,一邊當空揮舞,一邊去田角落焚燒。廣袤的田野里,火光似流星,祈禱聲高吭悠長:“炭炭(燒燒)田角落,牽礱三石六……”人們正是用這種帶有道教文化色彩的活動,希冀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周莊“打田財”習俗來源已久。《周莊鎮志》記載:“鬧元宵,鄉人于田中立竿木,用稻草夾爆竹縛其上,舉火焚之,日燒田財,即照田蠶之意也。”這種風俗,在江浙滬一帶均有流行。在宋代時,每年夏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至除夕要舉行驅儺活動。范成大《吳郡志》有記:“是夕(指十二月二十五日)爆竹及儺,田間燃高炬,名照田蠶。歲節祭饗用,除夜祭畢,則復爆竹,焚蒼術及辟瘟丹。”流傳至清代,這種風俗有了變異,又有祈秋收和宜蠶的意義,時間也提前或延后,周莊的打田財則是放在了元宵節。 【搖快船】 搖快船

周莊的搖快船始于清初。順治年間,江南各地風起云涌,紛紛起兵反清。鄰鎮陳墓(今錦溪)的秀才陸兆魚仗義響應,組織抗清水軍。日夜操練于周莊、陳墓毗鄰的澄湖和明鏡蕩。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陸兆魚率師進軍蘇州,千舟競發,搖著快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南門,直搗巡撫衙門。凱旋時突遭清軍伏擊,陸兆魚只身得脫。隱居為僧。事后,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周莊等地每年在農歷三月廿八日、七月十五日舉行廟會,在水上進行搖快船比賽。經過悠悠數百年的沿襲,搖快船巳成為民間良辰佳節、喜慶豐收、婚嫁迎親時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娛樂活動。農民自備船只、服裝、道具、鑼鼓,自娛自樂,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 周莊的快船堪為奇異。比賽前,先由手巧藝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稱為“花快”。花棚分頭棚、艙棚和艄棚,棚上披掛綢緞幢幔。裝飾華麗,異彩紛呈。頭棚上懸掛彩燈,插上彩旗。艙棚上流蘇飄掛。艙中坐上鑼鼓樂隊。高高艄棚供櫓手們遮陽。每船備頭篙、大櫓、小櫓各一置于船體左右兩側。大櫓旁擱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強力壯的櫓手。身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布草鞋,頗顯威風。 每逢節汛,周莊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使寧靜的水鄉變得亢奮了。來自周莊附近農村的數十條花快船競放異彩。云集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帆檣如林,篙櫓對峙。岸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觀者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 比賽開始,船與船比,村與村比,龍騰虎躍的櫓手各司其職,出跳、扯繃、把槽,配合默契。出跳的氣宇軒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繃。時而人體如飛燕掠過水面。扯繃的跺腳叱喝。奮力推拉繃繩,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貓著腰,時而挺著胸,兩三個回合,后排櫓手馬上接力。把櫓的盡力推艄,扳艄。撐篙的屹立在船頭,使盡拿手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這時。參賽的快船在鏗鏘的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奮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云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場面蔚為壯觀。 如今為了抒發水鄉人民的壯志豪情。水鄉古鎮周莊將搖快船列為民俗風情旅游活動項目,特制了五彩繽紛的花快船,組建了櫓手隊伍,水鄉健兒釋放出奇偉磅礴的能量,使情濃意濃的古老民俗風情充滿了青春的力量,為古鎮旅游開發增色生輝。在表演時,他們豪壯的情懷,奮力的搏擊。使快船成了光和彤的變幻,中外游客嘆為觀止。 【阿婆茶】 阿婆茶

周莊人吃茶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始于哪一年,歷來有吃“阿婆茶”、“講茶”,喝“喜茶”、“春茶”、“滿月茶”等習俗,名目繁多,被稱為江南水鄉的“茶道”。 阿婆茶。周莊的“阿婆茶”在江南水鄉頗有名氣。相敘到周莊,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過周莊,在周莊,吃過阿婆茶的人,將會品出水鄉古鎮的味道來。 在周莊,無論在市鎮或農村,經常可見男女老少圍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悠然自在,邊吃邊談,有說有笑,其樂無窮。這種習俗,自古迄今,稱之為吃“阿婆茶”。 周莊人吃阿婆茶源遠流長。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著宋代圖案優美的青花瓷蓋茶碗、細巧玲瓏的茶盅、高雅古樸的茶壺和釉色光亮的茶盤。元代,陳去病的先祖由浙江遷居周莊,以錘薰爐為生,生產銅錫茶壺。目前,鎮上明清建造的徽幫茶葉棧房猶存,其中吳慶豐開設在清初,程義泰開設在清乾隆年間。徽幫茶莊從產地購進原件毛茶,為了迎合茶客需求,進行篩選,復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備。 周莊人十分講究吃茶方式。年老長者至今仍保持著一種古老而又別具風韻的喝茶方式——燉茶。家中放置一只大龍水缸,積儲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時,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擱在風爐上,用樹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蓋碗或紫砂茶壺,放人茶葉,始用少量沸水先點“茶釀”,后將蓋子捂上,待片刻,再沖人多量開水,其茶倍覺清香濃郁,甘冽爽口。 【水鄉服飾】 水鄉周莊地處昆山、吳江、青浦三市交界。當地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具有濃郁的水鄉風采。 上街、走親、下田……婦女喜歡系上一塊花毛巾或藍布包頭,身穿大襟衣服,腰著百褶小圍裙,背后垂下兩條及膝的彩帶,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圓口布鞋。這就是地道的水鄉周莊農村婦女的打扮。 年輕姑娘的穿著既文雅又嬌俏:頭上系一條色彩呈紅的毛巾包頭,后面的兩邊收起。兩側露出扎著紅絨頭繩的烏黑發亮的兩根辮子,身穿小花頭的大襟短襖,花布滾邊,小琵琶扣,腰間一抹士林藍布百褶小圍裙,腰兜板(俗稱著腰板)繡有各種精美圖案,藍色的彩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布鞋,整個打扮呈現一種俏麗之美。 穿著漿洗得干凈筆挺的士林藍布大襟短襖,淺湖色的滾邊和琵琶扣,腰間系著藍布百褶圍裙,圍裙外還系著同樣顏色的小圍裙(俗稱二官裙),腳上素色布鞋,這就是中年婦女的服飾。他們的頭飾也同姑娘不一樣,包頭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藍布包頭,頭上梳的是扎著彩繩的發髻(俗稱頭發把),發髻上豎插銀荷花板,橫的是一根銀簪子,裝飾樸素大方,呈現一種清雅之美。 老年婦女的服飾,一般都用深色的,頭發把上還罩上黑色的網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的,給人一種古樸、莊重之美。 包頭、腰兜板、彩帶、花布鞋,都是婦女們親手繡成的。年輕的姑娘愛繡牡丹,意為幸福富貴。年長的求平安,則愛繡蓮花,傾注了她們熾熱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 目前,隨著農村生活城市化,上述這種服飾穿戴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是在中老年婦女中還保留著。 【絲弦宣卷】 宣卷是周莊鄉村

寧波出現哪些文化名人

寧波名人

【嚴光】生卒年待考。東漢初隱士。本姓莊,后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文名,與劉秀同游學,曾拒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嚴光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后三聘而始至洛陽,授以諫議大夫之職,不就,歸隱富春山(今浙江桐廬縣境內)。80歲卒,安葬在客星山。現余姚與慈溪等地有嚴子陵祠、客星山"高風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跡。

【闞澤】(170~243)三國時吳國官吏。字德潤。寧波市慈城鎮人。世代為農,好學,后舉孝廉。曾任錢塘長,三國吳尚書令、中書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經學、歷書。極力向孫權推薦賈誼的《過秦論》,主張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