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國動漫海外傳播(中國動畫在世界動畫發展史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时间:2024-06-01 17:31:07 编辑: 来源:

身上體現的是一種美國式的叛逆精神,將現代理念融入古老的傳說中。美國人充分展開他們的想像力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的花木蘭形象,且片中充滿了美國式的詼諧幽默,如極富特色的配角木龍和蟋蟀。《花木蘭》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可以說它有幾個取巧的地方。首先,這是美國第一次根據中國民間傳說改編的動畫片。其次,東方一直對西方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而且通過動畫這一手法是新之又新。美國人拍的花木蘭會是什么樣,每個人充滿了好奇心,無論大人還是小孩。迪斯尼牢牢把握觀眾的心理,創造強烈期待感,市場的成功是必然的。美國人塑造的花木蘭并非符合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樣子,但是它在進行藝術再創造中體現的大膽想像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傳播手段的日益豐富和快速,世界各國文化娛樂藝術的交流都是十分廣泛和便捷的。人們每天接收到各種各樣信息,從而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欣賞觀念也發生巨大變化。人們需要新鮮的,富有刺激性、創造性的東西。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的動畫片也必然緊密關注人們的所思所想。

一、轉化觀念,突破思維定勢

中國動畫片創作一直秉承“寓教于樂”的宗旨,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偏離,“教化”意義被過分強調。主題先行使創作受到阻礙,思想僵化。娛樂性的喪失使動畫由大眾走向小眾。中國動畫片的創作亟須改變傳統的創作方式,可以說要走一條借鑒與創新的道路。以往的動畫創作為我們提供了豐厚的藝術積淀,但是市場觀念欠缺。觀念的轉化要做到市場觀念和受眾觀念的同步轉化。市場觀念的轉化將會在下一篇中論述。動畫創作不要拘于傳統,給自己套上枷鎖,動畫片創作中應有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動畫片創作中體現的一種思想就是:動畫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國的動畫片也就是呈現幼稚的特色。而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觀眾也養成這樣的觀片習慣:動畫片是兒童片,是給小孩子看的。這種觀念使動畫創作的視野非常狹小,動畫的題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開,表現在創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從而使中國的動畫喪失了大量的成人觀眾。且在“教化”思想下,動畫片多擺出一副教育的面孔,而缺乏童趣,導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國的動畫要改變過去單一的兒童表現,改變受眾觀念,使觀眾群豐富多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歷時四年的大制作《寶蓮燈》在這方面做了嘗試,這部影片的定位是6歲到80歲之間。可以說這是對動畫制作者的一個挑戰,要兼顧到差距如此大的觀眾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據中國的古代神話《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編。講述一個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風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機靈搞笑,詼諧逗趣,獲得了較為廣泛的市場認同。

二、想像創造能力的拓展

中國動畫題材多是充滿童趣、動物故事、神仙傳說。動畫片是化無形為有形,是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觀念的轉化還需有非凡的創造力、想像力與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國的動畫業蒸蒸日上。

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在對影片故事的構架上、情節的編排上、人物造型的設計上,影片的背景刻畫上等等藝術創造上。其實美國的動畫創作有許多是借鑒它國的故事原型,進行動畫再創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獅子王》也是演繹了《王子復仇記》的故事。在動畫的創作空間上寬容度大,動畫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就能吸引大眾。同樣日本的許多動畫創作也借鑒它國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龍珠》中的孫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創作的形象,與《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完全是兩個人、可是日本人就根據孫悟空這三個字,創作了一系列的龍珠傳奇,而且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同時藝術水準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設定的故事不在乎時空,而強調畫中有話,用作品去呼喚,呼喚人類對過去的認同與記憶、對未來的保護和探尋。影片能給人以深刻的思索。

本文從中國動畫的歷史梳理開始,對中國動畫的創作規律有一個了解,在市場和藝術創作上力圖找到一個結合點。通過歷史觀照,對中國動畫在世界動畫的發展中既保持獨立又有所創新,提供一點看法。中國動畫是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的。中國動畫要突破思維定勢,挖掘市場,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良性互動。藝術水準為影片的長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場回報也為藝術再創作提供資金。在新世紀里中國動畫有更好的發展除與國際接軌外還要結合本國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中國動畫是有著廣闊前景,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動畫的燦爛未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