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及應對措施2000字論文(淺析船舶投資風險及應對措施論文)

时间:2024-06-01 13:18:24 编辑: 来源:

;2012年在發電總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來10年將投資1500億美元建立清潔能源研發基金,用于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潔可替代能源項目的研發和推廣;動用40億美元政府資金,支持汽車制造商重組、改造和技術進步,生產更節能高效的混合動力車;投資45億美元 對聯 邦政府建筑進行改造,10年內將現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奧巴馬提出,誰掌握清潔和可再生能源,誰將主導21世紀;誰在新能源領域拔得頭籌,誰將成為后石油經濟時代的佼佼者。除美國外,其他發達國家也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拉動經濟、擴大就業、搶占未來制高點和防止氣候變暖的重要手段。歐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計劃,將新增投資300億歐元,創造35萬個就業機會。

法國計劃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當于每年節省2000萬噸石油。德國計劃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領域就業規模超過汽車產業的就業規模。英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建立7000座風力發電機組,新增就業16萬人。日本將增加太陽能發電量20倍,新型環保汽車的使用量增加40%。韓國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廣普及太陽能、地熱、風能和生物能源,并將興建200萬套節能綠色住宅。

面對這一局面,我國不能因為當前金融危機導致能源供需矛盾緩和,而忽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應汲取過去一些產業發展的沉痛教訓,密切跟蹤世界新一輪新能源發展方向,增加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加強新能源技術研發,真正把新能源發展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

二、抓住機遇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

上世紀100年間,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業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劇增加,從上世紀初的2400多萬噸飆升到30億噸。在本世紀,將有85%的人口進入工業化,能源消耗量必定進一步增大。雖然世界能源探明儲量仍在繼續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畢竟有限,而人類社會的能源消費則是逐漸增長的,以目前的消費速度,總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資源會枯竭。因此,人類必將實現向“后石油時代”的能源轉換。從世界范圍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力已成為各國的共識。中國替代能源的發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以優勢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在努力增加能源供應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費方式,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因此,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是促進我國能源格局日趨合理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既有助于拉動投資,也有助于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做可靠的能源準備。

《“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十一五”時期我國能源建設的總體安排是:有序發展煤炭;加快開發石油天然氣;在保護環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積極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火電,推進核電建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溫家寶在今年“兩會”作的政府 工作 報告 中把積極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作為今年的主要任務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煤炭約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個百分點。煤炭轉化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燒發電,燃煤發電在我國煤炭終端消費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92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6.01億千瓦,約占76%;水電裝機1.72億千瓦,約占22%;核電裝機906萬千瓦,占1.3%;風電894萬千瓦,僅占0.8%。煤炭的燃燒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分別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開采l噸煤會破壞2.5噸地下水,煤炭開采后還會造成地表塌陷,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電比重是改變我國能源格局、實現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為此,要繼續優化電源結構,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重,不斷替代燃煤發電;另一方面,在加快發展循環液化床燃燒、大規模煤氣化等潔凈煤技術以及改進煤炭直接、間接液化技術的同時,加快研發和推廣煤炭多聯產等新一代潔凈煤技術,逐步優化調整煤電自身結構,將煤炭的產業鏈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積極發展核電。

核電是清潔高效的能源。理論上講,1公斤的鈾全部裂變釋放出的裂變能,大約相當于2500噸煤或2000噸的石油燃燒時釋放出的能量。一座百萬千瓦的火電站需要260萬噸煤,而核電站只需要30噸的鈾原料即可。核電站一年產生的二氧化碳僅是同等規模燃煤電站排放量的1.6%,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近幾年,世界核電建設開始復蘇。美國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來2年內將興建32座核能發電廠;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40臺核電機組;英國于2008年1月決定恢復建設核電站;印度計劃到2020年使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高效、清潔的核能將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寧德、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核電工程相繼開工,共計14臺百萬千瓦機組,總規模達1400萬千瓦,標志著我國核電建設步入快車道。2008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約為900萬千瓦,僅占全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1.3%。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目標,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將增加到7000萬千瓦,核電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這意味著今后每年至少開工建設2個核電站、4臺百萬千瓦級核反應堆。2020年前,我國投入核電的建設資金累計將達4000億元。去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推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核電項目成為首批核準的拉動內需項目,標志著我國核電建設高峰即將到來。

3.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總計為2億噸標準煤,約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僅比2005年上升0.5個百分點。促進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有助于實現能源長期戰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強環境保護。我國已立法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規劃,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國水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近7億千瓦,占常規能源資源量的40%,根據目前的勘測設計水平,我國水電有2.47萬億千瓦時的技術可開發量,如果開發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當于10億—13億噸原煤的能源。水能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調節電源,開發水電的同時還可以實現防洪、灌溉、供水、航運、養殖和旅游等綜合效益。目前水能開發利用技術已經成熟,應當優先加以利用。

我國風力資源豐富,利用技術也基本成熟,可以作為當前規模開發的一個重點,形成實際供應能力。太陽能資源潛力巨大,一旦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經濟性改善,就將得到廣泛應用。現階段應加大太陽能發電技術與熱利用技術的開發與攻關力度,結合建筑節能,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產品。我國生物質能具有品種多、分散性強、收集成本高的特點,宜于發展多種利用技術,開辟不同用戶市場。現階段可從現有廢棄物資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開發利用水平。對一些較為成熟的技術,如農村沼氣、秸稈發電等,積極推廣,予以扶持。對一些尚未突破的關鍵技術,如纖維素乙醇等,合理投入,開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關技術對未來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充分重視,早做準備,積極跟蹤,組織研發。

面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我國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路線圖,盡快整合現有產業資源,把現有資源、扶持政策體系及未來十多年的能源投資格局理順,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寬松環境,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來支持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強化油氣產業的開源節流。

一是加快建設油氣基地。按照“挖潛東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開拓南方”的原則,通過地質理論創新、新技術應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國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達到1.93億噸和920億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穩妥推進”的原則,加快發展煤基、生物質基液體燃料和煤化工技術,統籌規劃,有序建設重點示范工程,為“十二五”及以后更長時期的石油替代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三是促進油氣行業節能降耗。

此外,中國應對石油安全挑戰,應該著眼全球,從戰略的高度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降低石油進口依賴,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加強國際石油領域合作,加快建立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現代石油儲備制度,制定確保國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風險管理方面的論文案例分析范文(2)

風險管理論文篇三

《企業風險管理創新與中國海油自保公司案例研究》

自保公司作為企業進行風險 管理創新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與國際上的研究機構及自保公司行業對于自保公司的 發展所做的大量研究相比,中國企業對設立和運用自保公司進行風險管理的研究非常缺乏。由于缺乏自保公司的行業數據、實際 經驗和其他相關信息,國內研究主要還停留在基本理論的闡述上,缺乏與 實踐的結合,因此無法深入。本文將結合目前中國境內企業設立的唯一一家自保公司——中海石油 保險有限公司的實際案例來分析企業如何運用自保公司進行風險管理。

一、風險管理與自保公司

企業的生產經營因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而存在風險,即存在著經營結果的不確定性。這些風險廣泛分布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和各流程。企業的風險管理,應包括風險的辨識、評估、防范和控制,是防范這些風險的理念、措施、行為的集合。按照亞洲風險管理協會(AARCM)的定義,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在實現未來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試圖將各類不確定因素產生的結果控制在預期可接受范圍內的方法和過程,以確保和促進組織的總體利益的實現。

一般而言,風險管理有五種方式:回避、轉移、減少、保留和利用。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當外部的風險轉移方式無法滿足或者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風險管理的需要時,企業會尋求自保,即不通過傳統保險而由企業自身對風險進行控制和轉移。自保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風險全部自留、建立風險基金、提取風險準備、安排“股東保單”、進行風險融資以及設立自保公司等。其中,自保公司是以成立商業保險公司的方式來為企業風險管理服務,在實踐中受到企業的歡迎。

自保公司是指一個由非保險公司擁有的真正的保險或者再保險公司,其主要業務是對其母公司或者關聯公司的風險進行承保或者再保險①。自保公司是在企業風險管理創新中產生的一種典型的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稱為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自保公司的出現改變了企業傳統的風險轉移模式(見圖1)。

母公司的風險轉移策略可以通過自保公司與國際保險市場的直接接觸而得到更好的貫徹。自保公司也通過參與這一風險轉移流程而獲得收益,包括獲得承保收益和保費現金收益。

當然,自保公司并不適用于所有企業。一般而言,設立和運作自保公司要考慮風險單位是否符合大數法則,保費規模是否足夠應付運營成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