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世界各國最大貿易伙伴地圖(為什么說世界上只有19個國家?)

时间:2024-06-02 04:18:24 编辑: 来源:

作機構之間的自貿區,包括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南非共同發展市場以及西非經濟共同體之間。非洲很高興金磚其他伙伴將把南非視作進入非洲市場的一塊“跳板”,并且愿意在非洲經濟發展機遇方面提供意見。增強的合作意愿

日益提高的實力

2011年初,世界經濟領域傳來兩大震撼性消息: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巴西躍居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此外,日前在北京發布的《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預計,2015年金磚四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GDP增量將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 隨著金磚國家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這一機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機制外的國家必將加大與機制內國家的合作力度,從而提升這一機制的國際地位。 同時,應該看到,挑戰與機遇同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剛剛走過三個年頭,合作經驗還不很豐富,合作機制還有改進空間。此外,金磚國家內部由于歷史或現實利益的因素,尚存在一些誤解和分歧。這些都需要成員國加強對話與交流,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增進互信,并在此基礎之上達到互利合作的目的。 金磚國家地圖

巴西是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拉美地區三分之一強。巴西經濟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08年增長5.1%,國內生產總值達1.23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485美元。巴西已成為世界重要經濟大國之一。 巴西

[13]1991年12月21日,前蘇聯解體,12月25日,俄羅斯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由于最近幾年油價居高不下,俄外匯和黃金儲備已躍升到世界第三。然而, 俄羅斯仍是“金磚四國”中最弱的國家。 俄羅斯

[14]印度被認為是亞洲經濟奇跡的象征。自1991年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印度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達到6%左右。有報告稱,到2020年,印度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印度

[15]國際輿論認為,在“金磚四國”中,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是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內經濟年均增長超過9%。高盛研究報告稱,只需保持當前發展態勢,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6年超過日本,在2041年超過美國。 中國

[16]2010年12月,南非正式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其穩定的經濟發展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南非是世界第四大礦產國,黃金、鉆石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采礦業居世界領先地位。南非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推動貿易和投資迅猛增長。依托包括德班、開普敦在內的八大港口,南非的貨物貿易可直接輻射到周邊的發達國家,同時也為整個非洲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南非

為什么說世界上只有19個國家?

為什么說世界上只有19個國家?

日前美國《新聞周刊》別出心裁,以“世界新秩序”(The New World Order)為題,發表了一張新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不以各國主權下的領土為界,而是按照人種、民族、宗教來劃分。這樣一來,世界上只剩下了19個“國家”。

首先是“新漢莎”(New Hansa),包括丹麥、芬蘭、德國、荷蘭和瑞典。新漢莎中的這些國家有共同的日耳曼文化淵源,擁有令人稱羨的福利制度,居民儲蓄率較高(25%以上),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就業、教育和技術創新水準都在世界前列。

第二個“國家”叫“邊界地區”(the Border Areas),包括比利時、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英國。這些國家在正在形成的世界新秩序下正在找尋屬于自己的位置,地位不穩,文化上也相當混沌(如羅馬尼亞、比利時),歷史上常常被強大的鄰國欺侮,未來也需要在他人的勢力范圍內尋求自主。

第三個“國家”叫“橄欖共和國”(Olive Republics),包括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希臘、意大利、馬其頓、黑山、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西班牙。這些國家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但在各項經濟指標上整體落后于北歐各國,貧困人口多一倍,就業率低10-20%,而且出生率奇低,尤其是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政府還有巨額赤字。

第四個“國家”叫“城市國家”(City-States),包括倫敦(二流國家中的一流城市)、巴黎(法國GDP的25%)、新加坡(現代城市化的成功典范)、特拉維夫(以色列高科技出口基地)。

第五個“國家”叫“北美同盟”(North American Alliance),包括加拿大、美國,經濟、人口構成、文化把這兩個國家連在一起,是世界最大的高科技經濟體,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人均淡水量比亞洲、歐洲多三倍。別以為這塊地方會走向衰落,至少現在還沒有。

第六個“國家”叫“自由主義者”(Liberalistas),包括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秘魯。盡管人均收入較低,貧困人口較高,這些國家是拉美國家民主和資本主義的旗手,絕不可能和美國鬧翻。但是在經濟上這些國家的未來依然有不確定性:走國家資本主義還是經濟自由主義?

第七個“國家”是“玻利瓦爾共和國”(Bolivarian Republics),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古巴、厄瓜多爾、尼加拉瓜、委內瑞拉。這些國家以委內瑞拉的查韋斯為典型代表,走庇隆主義,有獨裁的傾向。雖然貧窮,但是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拉攏的對象。

第八個“國家”是“單蹦國”(Stand-Alones),他們是巴西(處于“自由主義者”和“玻利瓦爾共和國”之間,屬于二流強權)、法國(反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先鋒,實力遜于漢莎國)、大印度(人均收入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是最大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日本(以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資源,日本仍然是世界強權,盡管其技術優勢正在被韓國、中國、印度和美國蠶食)、韓國(韓國已經成為技術強國,成功地從全球經濟衰退中脫身)、瑞士(繁榮、優良的商業環境)。

第九個“國家”是俄羅斯帝國,包括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俄羅斯帝國建筑在斯拉夫特性之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某些特殊的科學技術特長外加強大的軍事力量。

第十個“國家”是“狂野東部”(The Wild East),包括阿富汗、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這個地區將持續成為各方勢力角力的中心,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俄國、北美。

第十一個“國家”是“伊朗斯坦”(Iranistan),包括巴林、加沙地帶、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伊朗石油資源豐富,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上升中的強權,但是意識形態不僅與美國對抗,而且與大阿拉伯地區矛盾。這一地區經濟管治水準不彰,依賴消費品、高科技設備甚至石油產品的進口。

第十二個“國家”是“大阿拉伯”(Greater Arabia),包括埃及、約旦、科威特、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也門。這一地區的石油資源奠定了其政治和金融的地位,盡管人均收入差別甚巨,但是共同的宗教和人種讓這些國家緊密聯系起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系不融洽。

第十三個“國家”是“新奧斯曼”(The New Ottomans),包括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不再唯歐洲馬首是瞻,將其外交和經濟的中心轉向過去奧斯曼帝國的兄弟,并發展和中國、俄羅斯的貿易。

第十四個“國家”是“南非帝國”(South African Empire),包括博茨瓦納、萊索托、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津巴布韋。南非是非洲首富,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非洲大陸最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地,與萊索托、博茨瓦納以及納米比亞有密切的文化聯系。

第十五個“國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剛果(金)、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蘇丹、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這些國家有穆斯林,也有基督教,有的說法語,有的說英語,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其自然資源成為有錢的國家(如中國)覬覦的對象。

第十六個國家是“馬格里布帶”(Maghrebian Belt),包括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突尼斯。這些國家中有像利比亞和突尼斯這樣的小康國家,但是依然存在相當嚴重的貧困問題。

第十七個國家叫“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中國也許不會如IMF所預測的那樣在10年左右超越美國的GDP,但是毫無疑問是個新興的超級大國。其歷史優越感和種族的認同依然強烈,漢民族占90%的總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文化種族集合。未來30年面臨的問題是,在高度集權的體制下,貧富差別加劇,環境持續惡化,人口迅速老化。

第十八個“國家”是“橡膠帶”(The Rubber Belt),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這些國家的礦產、水利、橡膠以及農產資源豐富,雖然政治不大穩定,但是正在工業化進程,有望成為下一個經濟高增長的地區。

第十九個“國家”是“幸運之國”(Lucky Countries),即澳大利亞、新西蘭。國民收入與北美相當,與英國、北美有共同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但其地理位置和資源讓中國以及印度成為最大貿易伙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