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的措施有(論述國家實施貿易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时间:2024-06-02 03:40:51 编辑: 来源:

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綜合性、系列化優點,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管理貿易體系。

(2)管理貿易的法律已由原來的單一的法律發展成為以對外貿易法規為中心,與其他方面的國內法規相配合的統一整體。管理外貿法律的整體化主要表現在涉及范圍廣并且有一定的彈性,如西方國家用法律條款規定處理不同國家、地區和多邊貿易關系的準則以及進出口貿易的管理和控制、外匯管理、對外經濟援助、技術轉讓等多項內容。

(3)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貿易、投資的化。無論是歐洲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美洲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都為協調貿易政策的實行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4)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得到增強。貿易化和開放貿易體制成為全球貿易的主流,發達、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地實施世界貿易組織的各項協議、協定,并以這些協議、協定為核心、協調本國貿易政策,以便推動貿易與投資的化,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

什么是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后,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后,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1 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范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 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后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于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

(4)戰后世界貿易自由化傾向時期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貿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戰后的貿易自由化傾向與自由競爭時期的貿易自由主義有所不同,并不強調全面的貿易自由,而是一種有保留的貿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貿易保護政策。

(5)關貿總協定(GATT)條件下新保護主義時期 1973年的能源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高失業率,給發達國家經濟以沉重的打擊,使各國貿易政策開始脫離過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轉向以管理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引發了全球性的保護貿易浪潮。

從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演變的幾個階段不難看出,國家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主要4點:一是在GATT前的各國貿易政策無多邊貿易協議的束縛,各國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完全依據本國利益,這樣極易產生貿易保護的做法;二是歷史上盡管若干次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護性的貿易政策在時間上占主導地位;三是保護性是貫穿國際貿易政策歷史演變的一條“紅線”,即使歷史上自由化占主導的時期也仍然有貿易保護的影子;四是20世紀50年代倡導自由貿易,并訂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以約束各國的保護措施,但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沒有因為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而改變。2002年3月,美國對鋼鐵啟動201條款,對來自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的鋼材進口征收關稅最高達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 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并用擴展后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愿望就很難實現。于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采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么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 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于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么為什么美國布什 *** 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于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制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后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于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并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于國內政治壓力,布什 *** 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 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于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于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系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 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于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 由于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studa.

對外貿易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環境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推行ISO14000,開展環境標志認證,推廣清潔生產工藝,開發綠色產品,建立綠色包裝體系,對進口商品進行檢驗和檢疫等等 我國政府面對環境貿易措施應采取的相應措施

1、政府應積極開展“環境外交”,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國家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的環保標準及要求往往超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應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充分發揮貿易大國的作用,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國際環保標準,或者在一些國際標準中附加保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

2、政府的職能部門和相關行業機構應加強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的認證機構的合作,積極推進我國的環保立法、健全環保標準。我們應密切關注國際環保標準的變化,及時掌握信息,進行可行性研究,通過立法程序將國際標準化為國家標準。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家電產品的環保標準,另一方面可以將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國外產品擋在國門之外。

3、制定扶持綠色產品的產業政策。政府在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等方面對綠色環保技術、產品的創新、開發、生產和使用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傾斜。

4、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加大對檢測技術設備和相應的檢測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的投資,盡快建立我國自己的綠色貿易壁壘技術指標體系。同時加強與周邊國家環境標準制定合作,使我國環境技術指標體系在適合國情的基礎上,努力與國際接軌,高起點,高要求。

5、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緊迫感,把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變成全社會的動力,使全社會的每一分子都認識到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既是我國經濟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參與競爭的需要,自覺地以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一挑戰。

我國企業面對環境貿易措施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新型的現代企業制度

首先,企業的環境管理體制要從傳統的環境管理依賴型轉變為自覺嚴格依法辦事的環境管理法治型。改變以往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推動環保經濟的市場化,推行環境成本內在化,其核心思想是把資源的生產、運輸、使用、回收以及購買“排污權”的費用納入成本,使企業被動的接受環境管理為依法自覺約束。

其次,改變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依靠科技,加強管理,實施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加快改變我國工業化過程中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低質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減少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數量,減輕環境壓力。

第三,當前要以環境污染治理集約化經營為突破口,變“誰污染誰治理”為“誰污染誰付費”,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的污染處理設施運行專業公司。用市場化來運作,把污染處理企業改造成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依靠市場來推進企業的技術投入和規模調整,改變政府包攬的傳統做法。

(二)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制度

《中國21世紀議程》對清潔生產作出的定義是:清潔生產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并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源消費最小的人類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于生產過程之中。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兩方面的內容,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