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華人海外30集紀錄片(關于南京的紀錄片)

时间:2024-05-05 15:03:26 编辑: 来源:

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感”也是重要的原因。

除了翻譯與配音,吳海燕還負責資料搜集工作。她曾建議約瑟夫到中國尋找史料與幸存者,但約瑟夫不喜歡采用歷史與現今穿插的方式,認為這樣會影響敘事的流暢與真實感。更重要的是,南京大屠殺的現存圖片與影像資料主要存留于美、日兩國。當時,中國戰地記者不及日本的百分之一,且多集中在后方拍“宣傳照”。

約瑟夫介紹,紀錄片的資料全部從美國檔案館、圖書館、日本人拍攝的影像及華裔作家張純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殺》中得來,此外,“沒有受到中國任何一家研究機構的幫助”。

吳海燕解釋說,約瑟夫是在強調這部紀錄片的客觀、中立,這也是他本人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有時候,他客觀、中立得近于“冷酷”。在編輯影像時,那些尚滴著鮮血的頭顱、被虐殺的婦女、被割掉的生殖器、燒焦的尸體,時常讓吳海燕不忍看下去,她央求約瑟夫別用這么多極端殘暴的史料,因為“不希望把自己的同胞表現得那么慘”。約瑟夫會很嚴肅地告訴她,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你做過記者,應該知道立場中立的重要性”。

“可我無法違背自己的感情。”吳海燕說。在給日軍奸殺中國婦女一段配旁白時,她得盯著畫面,講述中國女子如何被剝光衣服,手腳攤開,用鐵鐐固定在椅子上,供日軍幾百上千次地輪奸……這時她總是忍不住干嘔,失聲痛哭。每當情緒失控,她便跑出去,擦干淚水,平靜下心情,才回去繼續錄音。

如此反復了上百遍后,吳海燕一度患上抑郁癥,頻繁地做噩夢。約瑟夫知道后,給她做了心理治療,對她做噩夢的原因“在科學層面上分析得很透徹”,但始終不提“民族感情問題”。只有在閑暇時,約瑟夫會指著電視上的車禍,對她開玩笑說,如果死的是日本人,你會很高興吧。

“約瑟夫其實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他是有意在提醒我,要客觀、中立。”吳海燕說。

中文版的配音進行到后期,吳海燕曾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將731細菌部隊、日本在菲律賓等國殺害白人、包括美國人的暴行也放進影片,這不是離題了嗎?

“一點都不離題。”約瑟夫很高興她提出這個問題,“南京大屠殺不是一次孤立的暴行,也不僅是中國人的劫難,而是全人類的。”

為了揭示這場全人類受難史的原因,約瑟夫在片中放了兩幅日本軍人殺人后,仰頭狂笑的畫面。“殺人對于他們來說,是快樂而不是痛苦。日本人從小就被灌輸‘天皇注定統治世界’的思想,他們在天皇面前,沒有獨立的人格,必須無條件效忠。征服其他民族,是他們的使命。他們從幼兒起就被調教成魔鬼,何來負罪感!”

心理醫生的答案

這部77分鐘的紀錄片在制作上共花了6個月時間。約瑟夫對每個細節都很挑剔。他花了100個小時來選擇配樂,這位在大學期間選修過中國古典音樂的醫生,反復強調音樂要貼切地配合圖像,客觀、適當地表達情感。在吳海燕配中文旁白時,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別讓觀眾聽出你的想法,讓他們自己去想!”

“這其實是中國拍的南京大屠殺進入不了西方視野的原因之一。”吳海燕說。在美國,每逢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史維會等社團都會舉辦展覽,展出歷史圖片、紀錄片等。可去看的都是華人。西方人對中國紀錄片中太多的宣傳、說教元素很抵觸,也不太相信。

吳海燕的切身體會是,從1982年至今,國內拍了十幾部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影片,但“配樂與旁白無一例外地充滿了鮮明的感情色彩,中國人看了也許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好,但拿到國際上,就不行了”。

然而《南京夢魘》的客觀性也遭到質疑。不少下載此片的網友提出:片子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結束,這讓人感覺“是美國人拯救了中國”,“怎么能對中國軍隊的貢獻視而不見呢?”此外,單純的民族性格與心理分析是否足以支撐屠殺發生的原因,也是該片飽受爭議的一點。

對此,約瑟夫的反應顯得頗為激動,他在回復提問時甚至連用數個驚嘆號:“我當然沒有忽視中國人自己的抗戰!!!……不要把我當成歷史學家!!我是一名心理醫生、藝術家和電影人!我主要是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和觀眾的需要去思考,尋找答案。”

“至于原子彈,”約瑟夫說,“最深層的寓意是,讓觀眾看到惡魔遭到懲罰,由此得到心靈的安慰。”《南京夢魘》在美國3個州放映了50多場,觀眾每次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對此他解釋為,“大家都為日本人的下場感到歡欣鼓舞”。

據海外媒體報道,觀看該片的觀眾70%是華人,30%是白人。吳海燕說,白人觀眾的比例算是非常高的了,此前,類似題材幾乎無白人問津,畢竟,“這段歷史對于他們太過陌生”。她并不否認片中出現原子彈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美國與南京大屠殺的距離,但她強調“這并不違背歷史事實”,最重要的是,“它帶來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一個民族的“失聲”

一名華僑在博客上用“奇妙”來形容自己對該片放映的感受,“美國人的熱情與好奇心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涌而出”。美國《僑報》記者看到的是,“禮堂座無虛席,走廊都站滿了人”,“在洛杉磯與加州灣區,好幾個白人連看數場,包括他們完全聽不懂的中文版”。

每場放映完后,約瑟夫與吳海燕都毫無例外被觀眾團團圍住。“他們簡直把我們當成了歷史學家。”吳海燕說。美國人的提問常讓她哭笑不得:八年抗戰是什么?日本人和中國人幾乎長得一樣,他們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仇恨?南京現在怎么樣?中國和日本恢復建交了嗎?

約瑟夫應付起這些問題來,比中國助手從容得多。“他們問這樣的問題,再正常不過了。要不是偶然接觸到,我這個二戰史迷對此同樣一無所知。”他說,美國歷史教科書在介紹二戰歷史時,中國戰場的情況僅是一筆帶過,更不用說南京大屠殺了。此外,美國作為“日本的好朋友”,其實是模糊這段歷史的“幫兇”,為的是“讓日本在西方世界的形象顯得體面,而讓中國人看上去很糟糕”。

“美國人是看不到,而日本人是不愿看到。”吳海燕說。約瑟夫曾聘請一個美籍日裔負責日文版的工作,沒過多久,此人就開始“不對勁”,她幾次三番地與約瑟夫激烈辯論,“我所知道的情況不是這樣的,這是謊言!”此后,合作不得不中斷。在一次放映結束后,一個日本觀眾沖到臺前,對約瑟夫說:“你的片子多處失實!”此外,他們還曾接到過匿名恐嚇電話與郵件。

雖然負面與正面的反饋來得同樣強烈,約瑟夫仍充滿了興奮與成就感。吳海燕也同樣歡欣鼓舞,畢竟,《南京夢魘》使這場劫難前所未有地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引起巨大轟動。

約瑟夫拿猶太民族與中國做了個對比:這兩個民族受到的迫害與虐待幾乎不相上下,但猶太人受納粹壓迫的歷史被全世界所知曉,相關題材的電影就有上百部,而南京大屠殺卻“像是不曾發生過”。他分析,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猶太人善于利用全球尤其是美國的媒體,而中國與全球媒體的合作仍相當少,這導致了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傳播效果”不佳。

但在吳海燕看來,南京大屠殺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圍內的“失聲”,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南京大屠殺的原始影像資料基本保存在美日兩國,但它們像是被遺忘了一樣”,如今,《南京夢魘》產生空前反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制作者是一個美國人”。

有哪些有關中國歷史的優秀紀錄片?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悠長歷史。而中國人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熱愛絕不輸于世界其他民族。

中國的很多紀錄片,都能夠令人感受到制作組的匠心和一腔熱忱,而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更是其中的精品。

河西走廊

無論從服裝、配樂、畫面等任何角度看來,《河西走廊》都有資格居于中國歷史紀錄片之榜首。這部紀錄片圍繞著位于河西的連接中原和西域的地理通道,從漢武帝反擊匈奴、開拓西域開始講起,直到共和國時代結束,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

《河西走廊》更彌足珍貴的地方,在于它不僅講述了如漢武帝、隋煬帝、林則徐等等偉大人物的事跡,也敘述了驛站長和畫匠等小人物在這里留下的足跡。而悠揚古樸的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更是這部紀錄片的點睛之筆。

大明宮

盛唐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充滿活力的太平盛世,而要說起講述唐朝最完美的紀錄片,當屬這部《大明宮》。

紀錄片由玄武門事變開場,直至大唐亡國結束,以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大明宮為中心,通過講述它的建筑風格、建筑規模和引申而出的歷史事跡,講述大唐三百年的興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大明宮見證了一切,最終作為一位殉葬者隨著大唐一起灰飛煙滅,曾經的盛世繁華,如同南柯一夢。

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始建于大明永樂年間,為明清兩朝皇宮。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風雨雨,北京故宮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實在是中國的一大幸事。

《故宮》與《大明宮》類似,都是以皇城建筑為切入點講述歷史,從永樂大帝營建紫禁城開始,一直講述到新中國。最后一集描述了2005年的故宮大修,這座輝煌的宮殿能夠綿延600年,依靠的就是全體中華民族的盡心呵護。

圓明園

百年屈辱史是中國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唐朝的大明宮毀于戰亂,明朝的紫禁城盡管經歷過多次的毀壞和重修,但仍然相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而清朝的圓明園則在一場大火中灰飛煙滅,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遺憾。

圓明園在雍正之后已經成為滿清皇帝實際上的居所,紫禁城則更像是一個辦公場所。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將這一融合了中西方不同風格的宏偉建筑毀于一旦。火燒圓明園事件是百年屈辱史中令人扼腕嘆息的一頁。落后就只能挨打,當永遠銘記。

公元一六四四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陷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殉國,隨后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多爾袞帶著八旗鐵騎踏遍中原萬里江山,這一系列的巨大變故在同一年間接踵而至,史稱甲申國難。

這四個人代表了當時的四種勢力,農民起義軍、大明王朝、投機軍閥和滿清政權。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點中,每個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但卻都走向了死亡之路。而笑到了最后的人,卻是一個由北方而來的侵略者,滿清攝政王多爾袞。

這部紀錄片的一大看點就是對每個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反推,如果當時他選擇了另一條路,結果是否會不同呢?

蘇東坡

蘇軾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文學家。

年少便頗負盛名;在朝廷上堅持己見,不惜與當紅的王安石叫板;蒙冤被貶之后依舊樂觀生活,寫詩、種菜、研究美食;與胞弟多年未能相見而寫下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老年見到宿敵卻終能彼此“相見一笑泯恩仇”……這樣的一個人,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紀錄片的風格極具文化氣息,分鏡和配樂無可挑剔,令人感到仿佛就置身于那個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北宋時期,陪著蘇東坡走完他那充滿波折卻又樂觀有趣的人生。

玄奘之路

俗名陳祎,法號玄奘,他還有一個更加廣為人知的稱呼,唐僧。

紀錄片《玄奘之路》,講述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過程,偷渡出關,歷經千難萬險,沒有孫行者護駕,更不是金蟬子轉世,只為心中的那個信念,曾與成群結隊的同伴共同前進,也曾只身一人踽踽獨行,曾在茫茫沙漠中忍饑挨餓,也曾遭遇兇狠的強盜,曾在一個好心人面前痛哭流涕,也曾為一個國君許下終未能實現的諾言……走遍一百一十個國家,只為求還原真實的大乘佛法。回到長安后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