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臺州市外貿出口額排名(楚門鎮詳細資料大全)

时间:2024-06-03 06:27:21 编辑: 来源:

勢,而廣東今后的經濟發展重點可能將香港的優勢壓縮到僅剩金融一項。實際上,如果廣東省政府不協調珠三角一帶的基礎建設,像珠海的高欄港、中山的南沙港、深圳的鹽田港,未來都會憑借低成本與香港集裝箱碼頭搶生意。”要平衡和協調各自的利益,必須要貫徹這樣的原則,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的事少做或不做,對雙方有利的事多做。

至于中央的態度,則是粵港雙方所無法回避的,因為這牽涉到“一國兩制”的實踐。今年8月底在香港召開的“粵港臺經濟合作論壇”上,剛剛爆出深滬京居民可以免簽證赴港一日游,公安部馬上就表示操作有困難。因此,如果說開放20年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的政策,那么未來珠江三角洲的前途仍然系于中央的決心。建立“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不是粵港雙方自己就可以確定的。

楚門鎮詳細資料大全

楚門鎮地處浙江東南黃金海岸線,位于玉環市北部、楚門是玉環島外地帶,是中國著名的“文旦之鄉”、中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省級文明鎮、省級生態鎮、省級衛生鎮、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省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鎮、省級科普示范鎮,省、市兩級中心鎮。全鎮陸地面積37.5平方公里,下轄行政村28個,居委會 9個,418個村民小組,人口8.7萬人,其中外來人口4萬人。

2018年10月8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楚門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浙江省玉環市 下轄地區 :筠崗村、東西村、龍王村等 電話區號 :0576 郵政區碼 :317605 面積 :37.5平方公里 人口 :8.7萬人 方言 :吳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浙J 榮譽稱號 :文旦之鄉 其他榮譽 :中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 概述,發展現狀,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第三產業,城市發展,節日風俗,綜述,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七巧節,七月半,中秋節,十月半,冬至,送灶君,謝年,行政區劃,經濟產業,概況,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建設,文旦之鄉,所獲榮譽, 概述 楚門鎮位于浙江玉環市境北部,楚門是玉環島外,東鄰沙門鎮,南 接龍溪鄉, 西瀕漩門港, 北接清港鎮。 小鎮 三 面環山,一面臨海,悠悠楚門河環穿全 鎮。鎮 *** 駐地南興街28號。是著名的“文旦之鄉”,是省域中心鎮,全國經濟百強鎮,行政區域面積37。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9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人口8.7萬人,其中外來 人口4萬人。 相傳,楚門古時原為海洋,丫髻山與西青山形成海中的峽門,元朝末年筑塘圍墾后,曾有楚樹(牡荊)叢生,故稱楚 門。楚門鎮歷史悠 久,楚門設御倭水軍千戶所建城于明朝洪武20年 (1387年),屬樂清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明朝成化期為12年(1476年)屬太平縣;清朝雍正6年(1728年)歸玉環廳;民國時期為鎮,屬 玉環縣;解放后沿用原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稱楚門人民公社(大公社); 1961年改楚門鎮;1992年5月“撤、擴、并”時;田馬鄉和外塘鄉并入 楚門鎮,原名沿用。1995年被評為臺州市首批命名“文明示范鎮”,1996年被省 *** 命名為衛生鎮,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城鎮先進 單位”,2001年被中央、省委分別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省級文明鎮、省級生態鎮、省級衛生 鎮、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省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鎮、省級科普示范鎮,省、市兩級中心 鎮,09入選浙江省“十大經典江南小鎮”。 楚門文化底 蘊深厚,從宋代戴明于1175年創建皆山書院,到現代涌現的著名作家葉文玲、葉鵬兄妹等,無不顯示出文化古鎮蓬勃的人文魅力。 成品家具 楚門旅游文化資源豐富,以歷 史名人迭出,人文景觀眾多的東西村歷史文化村和楚洲文化城、南山公園等文化中心為主的休 閑勝地已成為該鎮的旅游休閑勝地。 鎮 *** 駐地南興街28號。是著名的“文旦之鄉”,是省域中心鎮, 全國經 濟百強 鎮,該鎮形成了閥門水 暖、 環保設備、家具三大支 柱行業,1995年被評為臺州市首批命名“文明示范鎮”, 1966年被省 *** 命名為 衛生鎮,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中國創建文明城鎮先進單位”,2001年 被中央、省委分別授予“中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楚門鎮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鎮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3.85億 元,財政總收入3.8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 入1.32億元。在2006年 的中國千強鎮排名中楚門鎮列第171位,位居臺州市第二 位。 楚門鎮 發展現狀 工業經濟 近幾年來,楚門鎮經 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鎮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9.39億元,財政總收入5.2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51億元。 位列全國千強鎮和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鎮。 該鎮形成了閥門水暖、環保設備、家具三大支柱行業。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楚門鎮是中國閥門生產出口基地、中國閥門產業升級示范基地和新古典家具生產出口基 地。 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2.9億元,增長37.6%。閥門、家具兩大支柱產業分別實現產值66.11億元和8.88億元,增長63.7%和35.6%。規 模企 業發展強勁,規模上工業企業達到141家,其中產值千萬元以上企業127家,上億元企業23家。外貿出口保持高速增長,實現出 *** 貨值53.49億元,其 中自營出口額33.5億元,居全縣各鎮鄉首位。 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整體保持穩定,內部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503萬元,增長3.5%;村級集體收入 2478萬元,增長3%;農民人 均純收入8508元,增長 3%。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態勢良好,東西文旦 園、彭宅楊梅基地、蒲田葡萄園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得到培育。楚門文旦已榮獲中國柚類水果評比 十一連冠。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日趨興旺。玉環商展中心和現代家具城是浙江省最 大的 家 具專業市場,成功舉辦了五屆玉 環國際家具博覽會和三屆工具機模 具暨 工業裝備展,吸引海內外客商上萬人次,貿易成交額累計達8000萬美元文旦果品市場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柚類批發市場。 城市發展 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較大發展。楚門鎮以文明鎮創建為載體,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社 會保障工作得到有效加強。教育優先發展的地 位得到鞏固。文化、體 育事業蓬勃發展,楚洲文化城為 國內一流的鄉鎮文化活動中心,也是臺州市最大的水上文化中心。 由楚門鎮主辦的純文學季刊《曲 橋》總共已 刊出85期,扶植了大批文學新人,文學氛圍濃厚,其雜志的檔次和水準在中國鄉鎮一級堪稱罕有。抬閣、梗杠、腰鼓及竹 板舞等具有 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活動廣泛開展。“平安楚門”建 設穩步推進,在全縣率先實行村級綜治工作站網路建設,得到了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節日風俗 綜述 相傳,楚門古時原為海洋,丫 髻山與西 青山形成海 中的峽門,元朝末年筑塘圍墾后,曾有楚樹(牡荊)叢生,故稱楚門。楚門設千戶所建城于明朝洪武20年 (1387年),屬樂清縣;明朝成化期為12年 (1476年)屬太平縣;清朝雍正6年(1728年)歸玉環廳; 楚門 民國時 期 為鎮,屬玉環縣;解放后沿用原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稱楚門人 民公社(大公社);1961年改楚門鎮;1992年5月“撤、擴、并”時;田 馬鄉和外 塘鄉并入楚門 鎮,原名沿用。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人人穿新衣,家家貼春聯、年畫。早上開門放鞭炮,俗叫“開門炮”。過去,大 年初一有許多禁忌:不掃地,不動刀,不講不吉利的話,不亂潑水(要倒在指定的缸里);雞 鴨不出窩,牛羊不放牧;商店不營業,農家不下地。第一餐,有的吃長壽面,有 的 吃 的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舊說天官生日,稱“上元”,俗稱“正月半”。過去太平祖各家置備菜肴,在家堂拜祖宗,到祖墓前送墳燈。本地過去一般在正月初開始滾燈,有龍燈、八蠻燈、十獸燈、馬燈、馬燈、魚燈 等。元宵夜大盛,通衢翻舞,鑼鼓 聲、鞭炮聲,沸翻盈天。燈滾到各商 店、人家,都要送“香銀” 和“紙包錢”。 滾燈一直延續到農歷二月初二才滿 燈。 清明節 是傳統的祭祖節日。人們到山上采來青蒿、地莓等嫩葉,摻入糯米粉里做青。 并辦了魚、肉等菜肴上祖墓祭拜,燒紙鈿、放鞭炮,俗稱“上墳”。建國后,清明掃墓仍在民間流行,但祭祖、攔墳頭等形式已罕見。機關、學校、工廠等單位組織職工、學生到“烈士 陵園”奉獻花圈, 舉行悼念儀式,給清明節增 添了新風尚。 端陽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俗稱“端午”。 過去家家門口掛艾旗,插蒲劍,有“艾 旗納百福,蒲劍斬千邪”的 說法。攤麥 餅,候中午吃。席間必須要飲一點雄黃酒,說是 能解毒。小 孩搽在石米窟等處,以防生瘡癤。房間角落以及畜舍雞窩等處都噴雄黃酒和撒生石灰消毒,清理環境衛生。 青壯年到山上采夏枯草、艾葉、巖珠、白山茄等藥物,以備過夏煎茶解暑。姑娘們 做似湖菱、雞心,或三角、四角、八角等各式 各樣香袋,大都用綢緞繡花做成,玲瓏小巧,內裝香料、雄黃、樟腦等藥料,當作珍貴禮物,饋贈 親友或心愛的人佩戴,以表深意。解放后,端午聚餐仍然如故,插艾旗、蒲劍,做香袋習俗已經罕見。 七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日,相傳是牛 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昔時是夜有人露天睡覺,隔著糠篩窺看“雙星相會”情景。也有些人在面盆內裝七種草花放在露天的高處,去接雙星相會時的“淚 水”,用來洗眼,據說能使雙目清亮。也有些婦女采木槿葉搗汁拌水洗頭,說是能免去生娘死后喝女兒洗頭湯之苦。 楚門 是日義子要向義父送長壽面、炊糕(俗稱“洋糕”)等食物,義父要親自到義 子家回送“巧人”(食品)、“千歲衣”和換“長命線”,此俗今已消失。 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日,舊說是水官生日,稱“中元”,俗叫“鬼節”。因此,家家置辦菜肴供拜 祖先和“外客”,晚上在屋外連路燒千張、紙鈿,俗稱“施生”。有些人生病許過愿,在七月半前向左右鄰居討“百家米”, 是日做成糕,到晚上連同“羹飯”在戶外還“百家愿”,意思是討過飯的命就硬,鬼魔不敢侵犯了。也有人在河上“放水燈”、施焰口。解放后,移風易俗,七月半的迷信活動,已經逐漸消失。大都辦些酒菜,合家于晚間聚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六日,楚門定為中秋節,俗稱 “八月十六”。過去為商家節日。店主為了要伙計出力,于每月初二、十六備點好菜酬勞伙計。為節省開支,改中秋節十 五為十六合并舉辦,因此更名為“八月十 六”。每年此時,也是店主差伙計四出討賬之期。有錢人家親友往來,互送月餅;晚上在庭院擺酒席,一家團聚,吃月餅賞月。貧苦人家,賒欠店賬逼還,反添愁 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互送月餅。 十月半 農歷十月十五日,舊說是地官生日,稱“下元”(正月半的“天官”、七月半的“水官”與十月半的 “地官”,合稱“三官 大帝”)。是日,太平祖家家做新米糕,辦菜肴,供拜祖宗。至今雖有沿襲,但大都沒拜祖,只是 冬至 冬至日太平祖家家做糯米,俗 稱“冬 至”,并辦菜肴,祭 拜祖先。早 上吃湯,中午吃燥,晚餐又吃饌頭。過去,窮人遇喪事,無錢做墳,只得“停厝”,防棺木暴露,圍蓋稻草扇,冬至日必須去 換新棄舊。解放后,“停厝”已絕跡,但做習俗未變。 送灶君 農歷十二月廿四日,舊俗是送灶司菩薩上天之日。家家上撣灰塵,下掃地面,菜廚、桌凳以及所有家具都洗刷一番。晚上將舊灶君畫像換新,兩邊貼“上天奏好事, 落地保平安”的小對聯。 灶 龕前供五果、素齋各一盤 和一杯清茶,焚香點燭,燒金銀紙叩拜,送灶君上天。 此日晚餐吃年糕,謂之“垢糕”。廿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