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哪種理論最能解釋國際貿易的本質(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各有何利弊)

时间:2024-06-03 04:44:25 编辑: 来源:

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自然就應該建立在世界市場層次上的“價值”即國際價值基礎之上

我們認為,國際價值論在本質上屬于勞動價值論在最高層次上的概括,它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具體表現

馬克思來不及寫作完成的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后三冊”,即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理論大廈,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

三、關于新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問題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是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

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一直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中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經濟學教材的改革,出現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體系,例如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合并,把側重點放在探討市場經濟一般,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特征來探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規律等等

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使理論更加接近于現實

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考慮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時代要求,我們將發現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這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也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本質

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成果,建立包括國民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

按照我們的理解,新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體系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分析)

國民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論,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共性到個性的邏輯過程,研究一國國內的生產方式、市場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

“國民經濟分析”部分可分為三篇: 第一篇,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包括商品、貨幣、資本和剩余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與周轉、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平均利潤和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發展與結果,探討一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運行機制、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結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內容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分析)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國際價值理論為基礎,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充分發展”及其運動方式,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等具體內容,從而揭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場經濟一般

主要研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分工的變化、商品的國際價值、決定商品國際價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等世界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等理論

第三篇,世界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

在對經濟全球化現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場運行中產生的國際經濟矛盾及其協調機制等內容

四、國際價值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的國際價值理論,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國際價值量的規定問題,二是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

第一,關于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規定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資的國民差異”中說明勞動強度對工資國民差異產生的影響時較明確地談到了國際價值的量的規定問題

馬克思寫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

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

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

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

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

”⒀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的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的

也就是說,商品的國民價值是由一國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

”⒁但是,具體地說,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又是如何平均而來的呢?是各國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算術平均,抑或是加權平均?如果是加權平均,如何確定各國的權數?尤其考慮到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區域集團內是否存在商品區域性的國際價值,它會對世界范圍的國際價值產生何種影響?最后,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戰略要求將一個商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布于各個國家,然后將各個零部件進行組裝,那么,這種全球一體化生產格局又會如何影響商品的國際價值?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馬克思的本意,同時要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影響商品國際價值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關于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變化

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價值的作用時,曾經寫道:“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于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

”⒂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如此,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表現出新的特征

這種“更大的變化”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它主要歸結為“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內市場上,市場供求狀況和市場結構是使得市場價格背離價值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世界市場上,除了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之外,國家利益的獨立性與各國主權的神圣性也是影響國際價值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分配

從全球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應致力于消除限制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因素,促進全球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

然而,從各國的角度看,任憑國際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對于本國卻未必有利,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因此,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性與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既是國際價值論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探討包括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利益分配的內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建立能夠正確反映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

注: ①④⑤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頁

②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頁

⑧《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⑨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⑩⒀⒂《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各有何利弊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后,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后,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 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并用擴展后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愿望就很難實現。于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采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么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 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于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么為什么美國布什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于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制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后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于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