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后疫情時代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論文(求一篇論文 2000字 你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11:45:40 编辑: 来源:

手段,禁止貨幣輸出,以及在對外貿易中多賣少買,來積累貨幣,即通過調節貨幣的運動來達到積累的目的。晚期重商主義允許貨幣輸出國處,擴大對外國商品的購買,但必須保持商品的輸出超過輸入,即通過調節商品的運動來達到積累的目的。

然而,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標志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何全方位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更合理地配置資源,是促進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相比僅僅依靠國內市場而言,通過擴大總需求促進增長,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相比國內資源而言,通過擴大總供給促進增長。

從理論上來講,在開放經濟中,國際收支平衡(對外平衡)與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一起構成現代政府宏觀經濟目標,可見,國際收支平衡是國民經濟均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收支的失衡,必然對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國際收支的均衡和失衡進行調節,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這就是為什么現代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常常把國際收支平衡作為統籌國內外經濟均衡的重要目標的原因。從實踐方面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驗證了這一理論解釋與預測的正確性,改革開放發來,中國所實行的出口促進型、外資依賴型的對外開放戰略雖然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它所帶來的國際收支失衡既對當前的國內經濟形成強大沖擊,也給未來的國際收支帶來隱患。隨著當前國內經濟及國際經濟的變化,我們應該將追求雙順差的戰略目標,調整為追求國際收支平衡的戰略目標,以減輕外部經濟對國內經濟的沖擊,以確保國內外經濟的均衡。

(二)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未來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

要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戰略目標,尤其是要解決當前中國國際收支失衡對國內經濟造成的沖擊,需要找到正確的戰略重點作為突破口。國際收支平衡的數學表述:BP=NX+CF=0。其中,BP為國際收支盈余,NX為貿易賬戶盈余(凈出口),CF為資本賬戶盈余(資本流量)。國際收支盈余:官方外匯儲備的增加:貿易賬戶盈余+資本賬戶盈余。因此,從理論上來講,有兩種途徑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第一,實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各自平衡,確保國際收支的總體平衡;第二,實現經濟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綜合平衡,即一個項目下的盈余用另一個項目下的赤字來沖銷。然而,實現貿易項目的平衡會對經濟增長形成負面沖擊,因為凈出口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中國經濟結構下,很難在短期內將經濟調整為內需拉動型,對外需的依賴只能逐步減少,只有在內需足夠大的條件下,實現貿易項目的平衡才可以減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果經常項目的不平衡在短期內難以平衡,那么著眼點就應該放在資本項目,促進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逐步實現資本項目的平衡,而且能夠確保外匯儲備的有效利用,并且減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

根據當前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實際,我們認為,中國未來對外開放戰略的重點在于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原因在于:第一,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解決當前外匯儲備過多問題,實現外匯儲備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只要我們的對外直接投資收益率高于購買國外債券的利率,就可以減少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隨著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儲備的減少,可以減輕外匯占款的帶來的人民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從而有利于解決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第二,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還可以確保未來國際收支的平衡。可以預期,在中國巨大國內市場和高經濟增長的吸引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仍將保持增長的勢頭,外商直接投資的利潤在未來的匯回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對未來中國國際收支的負向沖擊。如果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很大,從而帶來的國外的投資收益較大,就能抵消在華外資收益的匯出,那也就不會存在未來發生收支危機的隱患。因此,我們應該將出口促進型、外資依賴型的對外開放戰略重點,調整為對外直接投資促進型的對外開放戰略重點。

此外,根據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對外直接投資會對國內經濟的其他方面形成正向影響。第一,對外直接投資會帶動出口。Lipsey等(2000)對日本、美國、瑞典數據的研究表明,從制造業公司水平而言,日本母公司對國外一個地區的出口與母公司在當地的生產正相關,這種關系隨時間越來越強,美國、瑞典情況與日本類似,只是強度較弱。Wilamoski和7inkler(1999)對美國與墨西哥的FDI與貿易關系的研究發現,美國FDI是兩國貿易劇增的主要原因,而且出口效應超過進口效應。項本武(2006)對中國數據的研究也表明,中國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促進中國對東道國的出口,但對從東道國的進口卻具有替代效應。第二,對外直接投資會帶動國內就業。Lipsey(1994)對美國情況的一個研究結果是,海外生產份額高的美國公司相對于國內生產的公司來講,就業人數更多,國外生產需要更多地服務于總部的R&D及監督就業。Blomstrom等(1997)對美國與瑞典的比較研究表明,瑞典公司在給定母公司生產規模的條件下,國外生產越高,國內就業越多,在發展中國家的效應特別大。瑞典公司較少將勞動密集型生產配置于低工資國家,國外生產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需要母公司監督和輔助就業。第三,對外直接投資會增加中國國民收入。Feldstein(1994)在對美國FDI流出的收益的計量研究中表明,一個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能以一個相當大的幅度提高美國的國民收入的現值,每1美元的FDI能為國民收入增加1.72美元的現值,接近于這些資金機會成本的2倍。第四,對外直接投資會促進國內經濟結構升級。Wolff(2000)認為,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的中等技術含量經濟體轉變為90年代的高技術含量的經濟體,轉型速度比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和德國要快得多。Blomstrom等(2000)認為,FDI流出在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中起著重要作用,日本公司生產活動的區位重新配置改變了日本經濟的特征。

因此,大力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解決當前國內外經濟失衡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形成和完善我國互利共贏對外開放戰略的關鍵。對于我國經濟未來的進一步增長來說,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疫情期間世界經濟最困難的兩點是?

這幾天國際疫情急轉直下,美國意大利確診數據先后快速超越中國,各種壞消息頻傳,于是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讓人不安的言論,其中有嘲笑、諷刺甚至是幸災樂禍,對此,我想說——

這些人并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并不知道國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熱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他們并不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么。

01

我們看到的壞消息

并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看到的壞消息并非真相的全部。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基礎的邏輯——對于傳播而言,壞消息傳播速度永遠比好消息快且廣泛。

舉個例子,在韓國、日本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的買粉絲文章都是極力渲染他們的愚蠢的應對策略、慌亂的民眾以及混亂的秩序。

但僅僅兩周之后,我們發現韓國和日本其實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現在又有多少媒體在報道韓國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穩住疫情呢?幾乎沒有,因為井然有序不是新聞,沒有傳播度,拿不到 10 萬+閱讀。

沒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意大利、美國、英國的疫情慘狀在事實上都是真實的,但請注意,這并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們進展順利的方面我們的媒體往往會選擇性忽視,因為那沒有可讀性,太普通,太常見,太不算新聞。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比你看到的要復雜,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張圖:

02

世界需要我們

我們也需要世界

當我們幸災樂禍的時候,或許我們應該回想一下過去兩個月我們剛剛經歷了什么——

沒錯,我們疫情初期非常被動,個別國家的媒體刻意嘲笑、侮辱中國的時候,一轉眼才發現中國對于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如此重要。

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游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占全世界的 12%;中國是全球 33 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 65 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2004 年的圣誕節,美國記者薩拉忽然發現,收到的 39 件圣誕禮物中“中國制造”的有 25 件,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于是她開啟了一段真實而艱難的歷險,在經歷了無數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后,她重新回到了中國制造的懷抱,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

美國直到疫情告急才發現,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霉素中有 45% 是中國制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 100% 為中國制造。

有關中國的人口、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及解決措施的小論文

要協調好人口 資源 環境 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中國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與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1.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一個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人口問題。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一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一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意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于,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后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2.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