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唐代中葉以后中國對外貿易路線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400分 求人寫出中華民族抵抗外邦入侵的事件與人物)

时间:2024-06-10 03:06:32 编辑: 来源:

- 1598年)【明,即所謂“織豐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期】

江戸時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現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緒朝、宣統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軍閥時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領導人至今】

公元300-592年 大和時代

公元592-710年 飛鳥時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時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時代

公元1192-1333年 鐮倉幕府時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時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時代

公元1573-1603年 織豐時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戶幕府時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時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時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時代

公元1989-現在 平成時代

400分 求人寫出中華民族抵抗外邦入侵的事件與人物

若要問匈奴最懼怕的漢朝將軍是誰,不是為漢朝贏得抗擊匈奴第一場勝利的衛青,也不是殺敵十多萬的少年英雄霍去病,而是飛將軍李廣。李廣可以說是漢朝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悲劇命運的將領,他的才華和遭遇,至今還讓人唏噓不已。

李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文帝時代信任老臣,李廣正值少年郎,景帝時代重文輕武,李廣卻是武中將,武帝時代偏愛青年將領,李廣卻已經白發蒼蒼。由于官職卑微,李廣一直戍守在抗擊匈奴最前線上。文帝景帝時代,他屢次與匈奴發生小規模的軍事沖突,他的作戰經驗也為漢朝提供了寶貴的財富。而他的威名也為匈奴膽寒。后來漢匈開戰,匈奴幾乎都是把精銳部隊投入到李廣所在部隊,這也是李廣對匈奴戰績不佳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是,在西漢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代軍人的奮勇作戰,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們不敢過分南下侵擾,為漢朝反擊匈奴的準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與漢朝其他將領不同,李廣可以說是一個匈奴化了的漢朝將領,他的帶兵特色和作戰方略都有很強的匈奴特色,比如軍令寬延,逐水草而居。作戰勇猛,精于騎射,但缺少了漢朝軍隊所特有的紀律性和整體性特色。而漢軍對匈奴的優勢,正在于嚴格的紀律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這正是李廣之所以無法在對匈奴作戰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別人長處的同時,卻屏棄了自我的優點,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李廣戰史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擊戰,一次是兩年后的河西會戰,第一次,他率一萬大軍被匈奴單于三萬主力合圍,幾乎全軍覆沒,卻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樣的殺傷,并使得衛青可以穿越匈奴兩路主力的空隙,直導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鋒隊被右賢王四萬主力包圍,鏖戰六天,全軍只剩四百人,卻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擊渾邪王。

從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李廣的特點,作戰勇猛,沖擊力迅速,戰斗力強大,卻多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戰術的變通,且貪功戀戰,易于本隊脫離,造成被敵人包圍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則聰明的多,在匈奴改變部署的情況下毅然改變行軍路線,直導其薄弱環節,終取得完勝。

平心而論,李廣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但他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帥才。其單兵作戰能力勇猛,卻缺少通觀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先鋒,好的將軍,卻作不成一個好的元帥。后來漠北決戰,衛青令他從側翼出擊,從軍事角度講,并非是看輕李廣的才華,而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李廣作戰沖擊力強,運動迅速的特點,可惜天不助李廣,一場沙暴毀滅了李廣最后的機會,也使他遭受了橫刀自刎的悲慘結局。但是,作為一個將軍,他將永遠得到我們的尊重。

衛青

衛青并不是殲滅匈奴最多的將領,但是他確實是漢匈戰爭里貢獻最大的將領。漢朝反擊匈奴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衛青打的,龍城戰役雖然只消滅敵人七百人,但卻粉碎了許多漢朝主和大臣卻宣揚的“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漢朝將士樹立了必勝匈奴的堅定

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對中原王朝構成巨大的威脅。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為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滅后,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其驍勇善戰的領袖冒頓單于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西漢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漢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脅:“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殺吏卒,大寇盜”,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嚴重危害著中國北部邊境的安寧。而漢朝方面,自高祖劉邦平城被圍事件發生后,由于實力不逮,加上有諸多內政事務亟待處理,只能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其約為兄弟,以緩解匈奴的襲擾,一直蒙受很大的恥辱。在軍事上,則主要采取消極防御的方針,盡量避免與匈奴進行決戰。然而“和親”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襲擾活動,漢朝的邊患依舊相當嚴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親”政策也為漢王朝整頓內政、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增強實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文、景時期,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使凋敝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富庶豐足的景象:“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史記·平準書》)如此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日后漢武帝的戰爭動員和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文、景兩帝在位時,即已注意軍隊,尤其是騎兵的建設,西漢的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了。

就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漢武帝劉徹登基當了皇帝。他憑藉前輩所創造的物質基礎,積極從事于反擊匈奴的戰爭準備。在軍事上健全軍制,加強騎兵部隊的建設,選拔適應指揮騎兵作戰的年青將領,修筑軍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具體措施有:貶抑相權,“舉賢良文學”以擴大地主階級統治基礎,舉行封禪典禮以提高皇帝威望,實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勢力,任用酷吏以保證專制措施暢行全國等等。在經濟上征收商人車船稅,實行鹽鐵官營政策,以增加戰爭物資儲備等等。經過苦心經營,全面造就了戰略反擊匈奴的軍事、經濟、政治條件。于是漢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開了大規模戰爭的帷幕。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志,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體。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并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現將它們介紹如下:

河南、漠南之戰。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衛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黃河西進,對占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原兩郡,并筑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并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漢武帝于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當時衛青任車騎將軍,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這一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并將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前后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并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余里,與匈奴軍鏖戰于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縱深達1000多公里,遠出敵后,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余人,取得決定性勝利。是役,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里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

漠北之戰。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打擊,匈奴勢力遭到了重創,漢軍已完全占有了這場曠日持久反擊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匈奴不甘心失敗,仍繼續從事南下襲擾的活動。并采納漢降將趙信的建議,準備引誘漢軍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區,尋機加以殲滅。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能度幕(沙漠)輕留(輕入久留)的心理,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準備后,決定對匈奴采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并且因勢利導,乘敵不備,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具體作戰方針。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略集團,分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十余萬配合騎兵主力的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騎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

匈奴單于聞報漢兵將至,采納趙信建議,將部眾、牲畜、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以精兵待于幕北”。衛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單于的戰略意圖,即率主力直撲單于所在,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尋殲單于本部。同時命令李廣、趙食其率所部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