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報告參考文獻(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急急急)

时间:2024-06-01 12:57:40 编辑: 来源:

)。

正如學者李雨時所說,外貿體制改革的方向,僅僅提外貿企業的自負盈虧和自主經營是不全面的。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看是參加國際交換的各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以貨幣形態反映出來的差異。中國出口產品發生虧損的終極原因在于生產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低,而且中國在工資成本低廉方面的優勢抵償不了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部門在勞動生產率上的差距。所以,應當明確提出出口生產企業首先要實現自負盈虧,并在此基礎上使外貿企業逐步做到自負盈虧。

改革的第三個階段(1991-1993年)——取消補貼,自負盈虧。國務院于1990年底決定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并于1991年開始實施。這次改革使中國外經貿易管理體制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外貿企業自負盈虧使出口的發展擺脫了國家財政狀況的制約,企業自主經營有利于出口生產發展的長遠規劃,以保證國家外貿出口的穩定發展;這一改革使中國外貿體制在自負盈虧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更便于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也更適應國際貿易規范的要求。主要內容有以下五點:一、在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全面實行了外貿企業出口自負盈虧的改革,取消了國家對外貿出口的財政補貼,對出口總額、出口收匯、上繳外匯仍維持承包制,但改為一年一核承包指標。二、改變外匯留成辦法,由過去按地區實行差別比例留成改為按大類商品實行統一比例留成。三、調整了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縮減了配額和許可證管理商品的范圍。從1992年起,基本上取消了進出口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的總量計劃,允許絕大多數進出口商品放開經營,少數商品實行公開、透明的配額許可證管理。四、改革關稅制度。1992年1月1日起,主動降低225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率;1992年12月31日起調減3371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率,使關稅總水平下調7.3個百分點;1993年12月31日調減2998個稅目的進口關稅率,平均降稅率為8.8%。五、深化外貿企業內部機制的改革,推動外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同時,推動外貿企業開展實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經營,形成若干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以外貿為龍頭的貿工相結合的外向型企業集團。

這一輪外貿體制改革重點放在微觀管理層的變革,它既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也是前一階段簡政放權道路的延續。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兩項特別重要:一是取消國家財政對出口的補貼,按國際通行的做法由外貿企業綜合運籌,自負盈虧;二是改變按地方實行不同外匯比例留成的做法,實行按不同商品大類統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國外貿經營基本打破了“大鍋飯”體制,外貿企業的經營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改革的第四個階段(1994-2002)——匯率并軌,宏觀調控。主要內容有以下五點:一、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發揮匯率對外貿的重要調控作用。二、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完善對外貿易的宏觀管理。加強和改善客觀管理,即管方針、管政策、管規劃、管監督,將對外貿易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外貿經營的協調服務機制。三、加快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國有外貿企業圍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科學管理,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綜合商社和設立監事會、內部職工持股等試點,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四、保持對外貿易政策在全國范圍的統一性,增加透明度。這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宏觀要求,也是國際貿易規范之一。五、加強外貿經營的協調服務機制。進一步發揮進出口商會等中介機構的協調服務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貿行業的律師、會計和審計事務所及買粉絲服務機制;加大對違法經營者的懲處力度。

學者佟家棟指出,從宏觀方面分析,盡管國有外貿企業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政府的行政干預在逐漸弱化,但是,國有外貿作為政府的政策工具或政府附庸的地位仍然存在。在我們強調增強外貿企業經營活力讓其自負盈虧時,在宏觀上又否定了企業的自主權,否定了企業以獲取最大限度為目標的運行機制。因此,外貿企業改革發展到今天,尚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要堅決割斷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以期使外貿企業能夠獨立經營。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外貿企業的股份制改革,通過股份制改造,使企業真正形成內在的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及強烈的競爭意識。

加入世貿組織(WTO)后中國外貿政策及管理體制的變化。加入WTO使中國對外貿易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中國要履行加入WTO的各項承諾,削減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對現行外貿體制進行適應性調整,使其與WTO多邊規則相適應;另一方面,要針對加入WTO的影響,做好相關應對工作,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擴大出口,合理調控進口,確保對外貿易的平穩運行。進口調控的原則是,要運用WTO允許的手段合理調控進口,努力實現進出口總量平衡,同時重在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更好地配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其重點:一是按照WTO規則完善進口管理的各項具體制度,包括配額、許可證、關稅配額、國營貿易和質量安全衛生標準,為進口調控提供根本依據;二是建立健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公平貿易管理體制,加快建設進口預警體系,及時采取措施防止過度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三是做好某些重要工農業產品的進口調控工作,加強跟蹤,及時反饋,統籌應對。在優化進口結構方面要做到:一是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IT等高科技產業調整的機遇,加快引進高新技術和關鍵設備,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二是優先保證國內短缺原材料進口,滿足國內生產需要,同時采取措施解決中國與部分發展中國家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三是對不會沖擊國內的產業和企業,有利于增加海關稅收的商品,適當增加進口。四是對搞重復建設和嚴重沖擊國內市場的進口采取WTO允許的手段加以合理調控,減少不利影響。

2004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并相應完善出口退稅管理辦法,為中國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具體包括:統一各類企業外貿準入標準,讓各類企業享有自主經營和平等競爭的權利;積極引導外貿代理制的發展;建立外貿誠信經營和退出機制;完善進出口商會體制。2007年后,中國進入加入WTO的后過渡期,除繼續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外,已放開外貿經營權,大幅度地降低關稅,取消進口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金融、商業、電信等服務業的開放不斷擴大。利用外資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模式也逐步以全球為基點,實現全球資源的最佳優化組合,以最適當成本,把最合適工作放在最合適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制造業,而且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產業發展,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堅實步伐,對外經濟互利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結 語

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的更新,兩者互為因果。一般而言,經濟體制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標,前者服務和服從于后者,為后者所決定。即是說,選擇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戰略,就需要有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兩者必須統一,否則,經濟體制會影響經濟發展,使戰略目標難以實現。但是,經濟體制對經濟發展戰略有反作用,可以制約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戰略未作變更的情況下,經濟體制可以作適當變動。建國后,我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決定了只能采取計劃經濟體制。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進口替代為主)——只能是高度集中的統制型體制。這種進口替代戰略,在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國民經濟、克服過多的貿易壁壘發展生產力等方面,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有重點的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傳統的進口替代戰略必須作出適當的調整。

通過對30年來的外貿體制改革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外貿的巨大進步可以從外貿體制的市場化程度以及與國際規則的接軌兩方面進行管窺。體現為:一是對外貿易經營主體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經營格局;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外商來華投資迅速增加,大批外商投資企業進入了經營期,外商投資成為外貿增長的主力,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加,到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為10362.7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58.9%:三是計劃經濟下的關稅制度逐漸被打破,新的與國際貿易慣例相適應的關稅制度逐步建立,稅目設置和稅率水平與世界的國際貿易規范更加接近,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步伐加快。四是外匯管理制度由計劃管理轉向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尤其1994年的匯率并軌及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有條件可兌換,取消外匯留成制和上交外匯任務,建立外匯指定銀行間的外匯交易市場等改革措施,促進了對外貿易改革的進程。從我國已進行的改革來看,—個由市場調劑的、與國際接軌的、自由貿易的外貿體制必將最終形成。

中國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毫無疑問地仍然與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一致,即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失為一種在經濟發展上最有效的經濟體制。今后的中國外經貿管理體制改革應該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這個總趨勢是歷史的必然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我們都知道畢業生要通過最后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優秀的畢業論文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畢業論文參考文獻,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參考文獻1

[1]L.D.徹納東尼,M.麥克唐納.創建強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競爭力.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戰略與決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陳放,謝宏.品牌策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1.

[5]艾豐.中國品牌價值報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6]劉佳,從可口可樂看企業品牌塑造.黑龍江對外貿易,經營之道.2006.6:144.

[7]許喜林,吳文國.品牌之道:品牌建設9S模式及其應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麗敏.我國企業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7.2:15~16.

[9]康曉光.中國企業品牌建設的困境與突破方向.深圳大學學報.2006.5:03~05.

[10]相曉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品牌視點.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飛云.民營企業品牌塑造探析.商場現代化.2007.3:136~138.

[12]鄭昭,丁軒.民企成長與品牌戰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13]李月華.論中小企業品牌建設的區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

[14]徐麗瑛,李正良.中小企業品牌塑造誤區與對策.企業管理.2006.10:1~3.

[15]謝付亮.品牌策劃的五大關鍵點.中國質量與品牌.2007.6:53~55.

[16]田雙全,陳永麗.我國民營企業品牌塑造之戰略選擇.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劉峻松.品牌買粉絲:中國本土化的品牌觀.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18]蘇勇,林展圣.中小企業品牌戰略.當代財經.2006.6:6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