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導論論文2000字(如何認識中國目前的收入差距?這樣的論文該怎么寫呀?)

时间:2024-06-03 07:16:17 编辑: 来源:

or lessons learned in creating a program〔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9(1):39-48.

[9]Douglas. Holtz-Eakin, David Joulfaian & Harvey.S.Rosen. The Carnegie Conjecture:SomeEmpirical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買粉絲nomics, 1993,(108):413-435.

[10]Dan.Miller. the E買粉絲nomics of the Estate Tax〔R〕Joint E買粉絲nomic Committee Study,December1998.

[11]Galio.M.A&Sveeii.J. Internationalizing the family business:facilitating and restraining factorsCJl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1,4(2):181-190.

[12]James.B.Davi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herita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E買粉絲nomicInequal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買粉絲nomics31982,Vol.97,No.3:495.

[13]Lansberg.I.S.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family finns:the problem of institutional overlap〔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3,summer:39-46.

經濟學專業參考文獻9

[1] 唐海燕. 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作用機制與風險度量[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06期

[2] 周帥,于淼,楊宜勇. 我國價格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J]. 中國物價. 2008年09期

[3] 沈學楨,黃帥. 美國經濟下行變動對我國港口(對美)凈出口的影響[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

[4] 陳丹丹,任保平. 需求沖擊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的經驗研究[J]. 當代財經. 2008年06期

[5] 林劍平. 中國歷次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啟示——基于貨幣因素和體制因素的雙向視角[J]. 世界經濟情況. 2008年06期

[6] 溫浩. 論貿易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J]. 金融發展研究. 2008年05期

[7] 周望軍,葛建營,王小寧,侯守禮. 價格傳導問題綜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02期

[8] 薛迎春. 中國貨幣市場失衡與國際儲備波動聯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實證分析[J]. 上海經濟研究. 2007年10期

[9] 程國平,方蘇立. 關于我國邊際消費傾向的探討[J]. 商業時代. 2007年26期

[10] 魏杰. 探求流動性過剩的化解之道[J]. 中國金融. 2007年17期

[11] 熊仁宇. 成本推動型通脹考驗央行調控智慧[N].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8 (013)

經濟學專業參考文獻10

[1] 林娟娟,王勛銘. 甘肅省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 消費導刊. 2007年08期

[2] 張慶君. 遼寧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01期

[3] 吳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長實證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 2007年03期

[4] 戴德鋒. 甘肅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7年01期

[5] 陳淑蕓,尉浩,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價格月刊. 2007年02期

[6] 張冰,金戈. 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綜述[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07年02期

[7] 王正儒. 寧夏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J].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年04期

[8] 張洪峰. 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 統計與買粉絲. 2006年05期

[9] 張玉明,聶艷華. 對外貿易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牽動作用分析[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03期

[10] 楊海水,趙大平,范方志. 進、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比較[J]. 統計與決策. 2006年12期

經濟學專業參考文獻11

1.劉國光:關于我國宏觀經濟的幾點看法,《經濟學動態》,2001年06期

2.劉國光:我國宏觀經濟的幾個問題,《中國經貿導刊》,2001年09期

3.劉國光:對我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幾點看法,《中國經貿導刊》,2001年22期

4.趙世洪: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2期

5.谷書堂,劉占年: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與發展經濟學研究,《經濟學動態》,1995年第11期

6.谷書堂:宏觀經濟穩定發展與微觀經濟改革的關系,《經濟學家》,1997年第5期

7.谷書堂: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學,《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8.何國華、范衛清:新凱恩斯主義和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世界經濟研究》,1995年第5期

9.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經濟研究》,1995年第4期

10.陳崢嶸: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述評,《江海學刊》,1996年第6期

11.馬穎:論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經濟評論》,1997年第3期

12.車卉淳:新凱恩斯主義理論述評,《北京商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13.葉景聰:開放經濟中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固定與浮動匯率體系之比較,《財經論叢》2002年第5期

14.林毅夫: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展,《經濟研究》,2001年第4期

15林毅夫,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 《經濟研究》 2007.1

;

如何認識中國目前的收入差距?這樣的論文該怎么寫呀?

如何看待目前的居民收入差距

90年代末以來,由于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經濟結構的調整逐步加快,國企改革開始進入攻堅階段,因而導致下崗人員增多,就業壓力日益加大,收入差距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敏感話題。那么,居民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影響如何?我們應采取怎樣的對策?這些問題不僅成了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焦點,而且也引起了經濟界的深層次對話。

一、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現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體制和收入分配的規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是1978年的18.3倍,剔除價格因素,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3.84倍;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53元,是1978年的16.9倍,剔除價格因素,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1978年的4.83倍。與此同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比較迅速,全面擴大已經為社會各界所承認。其具體表現和特點為:

1、城鎮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尚在合理范圍內。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部門依據城鎮居民經常性調查年度資料計算,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9年則上升為0.295,上升了13.5個百分點。從其發展階段看,1978至1984年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數幾乎沒有發生變化;1985至1994年城鎮居民收入高速增長,收入差距也迅速擴大,基尼系數1994年達到0.3;1995至2000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基尼系數出現徘徊狀態,變化不大。就此統計數據而言,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總體水平低于美國,與國際比較屬中等水平。但這與大家日常的感受有較大差別,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有瞞報的情況。比如1999年三季度國家統計局聯合有關部門對15萬戶城鎮居民基本情況的調查顯示,用1999年8月份戶人均計算的基尼系數達0.354,明顯高于0.295。另外,由于受持續存在的收入差距的影響,居民家庭之間的財富占有情況更為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一份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在城市,截止1999年6月末,擁有金融資產量最多的20%城市家庭所擁有的金融資產量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資產量的55.4%,而最低20%家庭僅擁有全部金融資產的1.5%。還有一些調查報告顯示了更大的差距。因此,盡管從目前統計數據可以得出城鎮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尚在合理范圍內的基本結論,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實際的基尼系數是高于這個數的,有必要引起重視。

2、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比城鎮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略大,但增速沒有城鎮快。根據有關人員的計算,農村居民基尼系數1978年為0.21,1998年達到0.34,提高了13個百分點,絕對水平高于城鎮,增速慢于城鎮。

3、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更為明顯。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我國1978年全國的基尼系數為0.3,1988年為0.382,1995年則達到0.445,已超過國際上認可的中等不平等程度。據1994年有關部門計算的城鄉合計五等分組資料表明,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50.24%,而最貧窮的20%家庭僅占全部收入的4.27%,已經接近或相當于美國的水平。且不論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有高估而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保守的可能,2000年城鄉收入比為2.79:1,這一水平僅次于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即1994年的2.86:1。由于農村居民的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要作為下一年的生產性投入,因此,實際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更為突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目前的城鄉收入比已經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城鄉差距水平。可以說,城鄉收入差距是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4、地區差距十分明顯。目前無論是城鎮居民內部,還是農村居民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是十分明顯的。從城鎮內部的情況看,三大直轄市和廣東、浙江等沿海省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如平均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市是收入水平最低的山西省的2.52倍。從農村內部的情況看,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各地發展差異更大,其收入差距也更大。如1999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收入5409元,三大直轄市以外,收入最高的浙江省人均收入為3948元,分別為收入水平最低的西藏自治區的4.13和3.02倍。如果細劃區域的話,那么這種差距將表現得更為明顯。根據我們初步掌握的世界各國的數據判斷,我國的地區差距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

5、行業之間差距進一步擴大。1990年最高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