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國際貿易發展是什么意思(國際貿易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5-21 00:47:27 编辑: 来源:

分工不細。二戰后,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于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占殖民地;二戰后,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原因:

1、生產力的進步,分工細化,導致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在滿足本國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斷進步,包括交通運輸、冷凍技術、重型貨輪等,為長途貿易提供必要條件;

3、兩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原有的殖民體系,成立了聯合國和WTO,為各國自由競爭創造了條件;

4、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包括經濟學說和人權學說等。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么作用

國際貿易促進一國經濟發展,是通過下述這些機制的作用而實現的。

1.開展國際貿易,必然使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貿易,實際上就是把本國的企業納入與外國企業的競爭之中。一方面,持續的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將促使本國的企業提高效率。競爭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同時促使高效率的企業達到合理的規模,從而優化本國的市場結構,改善本國企業的實績。即使本國企業在本國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出口企業不能不同外國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展開競爭。為了擴大在國外的市場份額,出口企業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生產出成本低、質量好的商品去參與競爭,并不斷按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按國際標準生產,按國際營銷慣例辦事。這無疑會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企業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和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無疑是一國經濟發展最本質的基礎。

2.開展國際貿易,必然帶來市場的擴大。國內外市場的不斷開拓,無疑會有力地帶動經濟增長。先看出口。出口企業往往是面對世界市場來組織生產,市場容量大,容易獲得規模經濟效應。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成本會降低,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事實上,許多工業部門要求有適度的初始規模,具有規模經濟的性質,如汽車、電冰箱、電子 計算機等等,采用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國的企業在為國內消費者提供這一類商品的同時,還能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同類產品,那就不僅企業能提高贏利水平,而且國內公眾也只需支付較低的價格。不僅如此,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一個工業部門的發展又可以帶動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以致各種各樣的從屬的工業部門都建立起來。因為在經濟運行中,各產業之間呈現出各種聯系。所謂“聯系”,是指一個部門在投入和產出上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有兩個方面:一是后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門之間的聯系;二是前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吸收它的產出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如果出口產業是“聯系效應”大的主導產業,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數效果”,帶動其他一系列部門的發展,從而循環反復地連續推動國民收入和就業量的增加,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再看進口。從國外引進國內沒有生產的產品,往往能起到開拓國內市場,引導新產業成長的作用。由于國內仍未生產,一時無法確定新產品會有多大的市場,即在一定的價格條件下社會需求量究竟是多少。當國內進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關稅壁壘也難以阻擋進口時,國內企業就得到了明確的生產信號,進口替代的工業由此發展起來。實踐證明,進口替代是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的第一步。這個過程就是進口商品刺激國內需求,進而導致進口替代工業部門的產生。如果條件具備,進口替代部門還能轉變為出口部門。進口國外的新產品還可促進一國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

3.開展國際貿易,必然會激發企業的創新機制,推動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從進口看,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將直接促進國內生產的發展和生產率的提高,其作用類似于創新對增長的刺激,而且還節省了創新的成本。從出口看,出口的擴大使得創新活動所能獲得的收益上升,從而反過來刺激本國企業的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帶動經濟增長。

4.開展國際貿易能加速資金積累,促進經濟增長。一般說,國際貿易從三個方面促進一國的資金積累。一是出口部門往往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能提高積累率,從而加速發展。二是外貿的發展為引進外資提供必要的條件。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最終是由該國的出口能力決定的。出口越多,在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進口往往同國家之間的借貸關系聯系在一起,這又可利用外國的資金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等等。三是對進口競爭部門提供刺激。 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企業往往滿足于現有的市場,積累擴大再生產的動力不足。進口市場競爭的出現,使企業產生了提高積累率的巨大壓力。無論什么情況,積累總是擴大再生產、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

什么是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發展的結果a工業革命b循環發展經濟c產業鏈供應鏈d共?

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現狀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和國家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肩負著實施這一戰略決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途徑。

一、深刻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我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2007年,全國工業實現增加值107367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原煤、鋼、水泥、化肥、微型計算機、彩電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以及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均居世界第一;輕工、紡織、機械、家電、成品油、乙烯、部分有色金屬產量位居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船舶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工業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只占工業產值的8%,發達國家為40%左右;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4%,發達國家平均為2.5%,美國為3.2%;服裝類產品占世界服裝貿易的25%,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只占1%。二是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工業發展方式迫切需要轉型。2007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至1.16噸標煤,但仍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鋼鐵和水泥卻占世界的30%、26%和50%;化學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三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任務繁重。工業生產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較低,眾多傳統產業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高新技術進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后產能亟待淘汰。四是工業行業管理分散,一些行業管理弱化、缺位,嚴格的市場規范和誠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形勢要求我國工業化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求索新的發展模式。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強調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千方百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迄今為止,世界工業化經歷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三個主要發展階段。蒸汽機革命和電氣革命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的投入,實現了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飛躍。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則是以知識和信息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更為深刻、更為廣泛的影響。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后,利用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加快向信息社會邁進。而我國工業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滲透,這就為我們發揮后發優勢、縮短工業化進程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體制保障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規定了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準,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等六項職責。國務院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三定”規定又將這些職責細化為十五項主要職責。這既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也是建立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的實踐。我們在以下環節做了有益探索。

切實轉變職能,創新管理方式。加強和改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業行業管理,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中介“四分開”,把該管的事項切實管好,把不該管的事項交給企業、交給市場。要堅決做到:不干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確保企業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通過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指導行業發展。要堅持改革,決不走老路,加強和改善工業行業管理絕不是過去管理模式的回歸,對于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把握市場規律,研究大問題,謀劃大思路,主要運用法律的、經濟的手段,加強工業行業的整體規劃、統籌協調和發展指導。

整合管理職能,科學設置機構。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規定,將國家發改委工業行業管理和信息化的相關職責、原國防科工委除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以及原信息產業部和原國務院信息辦的職能劃入整合。我們按照“大部門”改革的思路,理順職責關系,精簡機構數量,順延出“大司局”的構架,該大則大,該精則精。設立了24個司局,其中綜合司局設置體現了職能的融合;專業司局設置了原材料、裝備、消費品等工業大司局;為適應節能減排、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設置了節能和綜合利用、安全生產、軟件服務業、通信保障等司局。

加快隊伍融合,改進工作作風。部機關組成人員來自不同部門,統一思想、加快融合至關重要。我們肩負著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職責,每一位同志都要將個人融入到這一偉大事業之中,貢獻聰明才智。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超常規工作,創造出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實績。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努力掌握第一手資料,洞悉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態勢,勤于思考,努力學習,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指導行業發展的水平和能力。

積極探索,健全工業和信息化管理體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組建運行,沒有經驗可循,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借鑒。要切實把“三定”規定落到實處,在職能、機構和人員基本到位的基礎上,理順關系、打通流程、暢通渠道,建立工作秩序,確保各項職能落到實處;要加強與綜合部委、專業部委和監督部門的協調配合;要緊緊依靠地方經委、信息產業廳局、國防工辦、中小企業局、煙草專賣局等相關部門,密切聯系溝通,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發揮各行業協會、社會中介組織和業界專家的作用,建立決策買粉絲支撐體系。

三、肩負使命,加快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是加強工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