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墨貿易總額占中國總貿易額多少比例(美國增加關稅,為什么人民幣不降反升)

时间:2024-05-03 02:57:00 编辑: 来源:

人抵制什么美貨?中國是世界工廠,和老百姓生活相關的幾乎都是中國制造!

至于美國的汽車,五菱沒人抵制,窮人福音,又結實又便宜,國產長安車沒法替代!

剩下的美國品牌汽車銷量一般,中國是德國和日本車的天下,抵制不抵制影響不是太大!

至于美國的波音飛機和農副產品,老百姓又不買飛機,農副產品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進口商!

迪斯尼,肯德雞和麥當勞又是窮人逛街,哄孩子去的圣地,也是國產品牌無法替代的!

蘋果手機,窮人裝鼻唯一神器,一萬元左右就能裝有錢人,神圣不可替代!

政腐也不會輕易去碰蘋果的,富士康稅收大戶,還有上千家手機零部件供應商的利益!

并不是腦子簡單的西方人認為的,一部蘋果手機,中國人只賺幾美元的加工費,沒那么簡單!

所以說,中國人沒辦法也不知道去抵制哪個美國制造,中國人只好用盜版WINDOWS來抵制了!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首先是讓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目前我國實體經濟也遇到了困難,國內經濟風險主要包括:一是通脹轉向通縮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國內資本流入轉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強,三是信貸緊縮形勢下,國內的非法集資形勢比較嚴峻,四是中國經濟不穩定的因素在增加。目前我國的經濟中存在的問大多是政府因素造成的。因為中國現在是政府主導的經濟,這種環境下,很多民企就希望憑借關系弄個牌照,給塊地,弄個貸款什么的,沒有把注意力放到創造財富上來。中國的競爭體制不是一個創造財富的競爭體制。真正的競爭應該是誰能盈利、誰能創造品牌,誰有技術。改革就要從這個方面來進行。我們要改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從審批制轉換成登記制,煥發企業本身的活力。

第二,建立平準基金,發展國內股市。

可能有人會說,你這個提法和美圓大幅度貶值絲毫沒有關系。其實大家好好想想,股市暴跌70%,損失最大的是誰?難道不是國有資產的瘋狂貶值!由于人民幣是不可自由兌換貨幣,所以我們國家的財富是以兩種形式存在的,一種是外匯儲備,一種是國內的資產。目前中國的兩種財富面臨的是在一年中同時被大量消滅的風險。因為國家對外支付美圓,就必然在國內換成人民幣,當然大部分人民幣就進了股市,而股市的下跌,又造成了國內財富的損失,國內股市市值下降了20萬億人民幣,約等于2.9萬億美圓。

如果今天這20萬億人民幣市值沒有被消滅,那中國企業手中必定有大量資產去搶購全球低價資源。所以,如果美國以發行美圓來應對本次金融危機,中國的辦法是什么呢?

我們可以考慮成立平準基金,把外匯儲備換人民幣資產,對國內市場注入流動性,以股權換美圓,鼓勵中國的上市公司企業通過股市,把資產抵押換成美圓,讓中國的公司去全球的股市收購資源類上市公司。雖然美國的金融市場出現了問題,但是很多高科技公司,資源類公司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只不過因為流動性匱乏,導致他們缺乏發展的資金,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比主權投資基金去收購要好的多,同時,國內的企業也可以借此次機會走出去,不要害怕失敗。我們國家要借此改變審批制度為備案制度,只要企業的并購方案行為合理,真實,并非借此讓資金流出,那么我們都要鼓勵走出去,購買高科技、資源品,一舉讓我國的科學技術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們企業并購的目標是什么呢?全球的兩大鐵礦石公司、前五大石油公司、黃金公司、飛機機械等制造公司、航空航天公司、高科技網絡公司。我國是缺少資源的制造業大國,中國股市上漲,那么企業就有足夠的錢去收購全球資源重要企業。我們站上了全球上游產品的定價權,全球定價權必定是最終在我們手里。

第三,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

美國有外匯儲備嗎?沒有,為什么世界其他都要有外匯儲備,為什么美國沒有呢?因為他有鑄幣權,本次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影響這么大,就在于美元是儲備貨幣,美國有鑄幣權,所以我們國家可以考慮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其實人民幣已經可以在中國周邊半流通,成為儲備貨幣已經是水道渠成的事情。具體的實行辦法中應當考慮如何防止美圓的外逃沖擊。我們認為如果美國無限發行美圓,讓美圓崩潰,全世界不再兌換美元,那么人民幣儲備是必然的事情。

第四,考慮織建立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第五,把外匯儲備變成實質財富.

你好!關于現階段中國教育的分析,你有什么看法?謝謝各位!

1.教育體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

人類社會正在發生著兩大根本性轉變,一是工業化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的轉變,二是人們一次性學歷教育向終身學習的轉變。正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國民創新能力密切相關,這兩大轉變是一個整體,既是制度的變遷,更是文化的演進。因此,貫穿人一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正在成為許多國家爭相謀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網絡技術形成的新載體新平臺,也為學習方式轉變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和活力。與較完善市場機制下傳達出來的信息相關,教育正在全面適應社會崗位群和人的終身發展的多樣化需要,這可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看出一個趨勢,從零級的學前教育逐級到六級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階段開始分為職業、普通和綜合不同類型;高等教育階段則把高職高專和本科并列為兩類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優劣之分。(圖1)

在世界上任何國家,能夠沿著普通學校一直升到學術性學位的,都是少數人,在整個勞動力市場上、職前職業教育、在崗培訓、轉崗培訓、繼續教育,從高職高專到專業性研究生學位,其實都是專業和職業教育培訓的越來越強的優勢,這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資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識社會就業與雇傭結構“網格化”“扁平化”的大趨勢。但是,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中國家長、學校和社會用人部門中尚未形成這樣的共識,也沒有足夠的前瞻意識,仍舊把學術性學歷學位教育當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徑,仍以全日制正規學歷教育為中心,人才培養模式缺少多樣性和靈活性,致使一些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在辦學方針、教學宗旨、學科專業設置以及師資配備等方面,盲目趨同或墨守成規,缺乏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動力和活力,有些地區產業吸納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門的非理性化,已出現所謂“知識性失業”或“過度教育”的問題。

2.學校和社會片面追求升學的價值偏向

近年來,中國教育界實施素質教育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如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農村辦學條件等等。但是,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偏好知識灌輸和傳授,忽視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偏重選拔性考試,忽視評價多樣性;過分強調正規學習作用,忽視非正規學習價值等現象還比較嚴重,在社會、學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這既有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有教育結構,體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還有就業競爭壓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會用人制度過度學歷化傾向等外部體制性障礙,多方面因素交織在一起。

素質教育成為國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難,難的是成為政府、學校和社會自覺擁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動規則。

3.財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統內外之間資源缺乏共享

多年來,盡管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確在逐年較快增長,而且平均年增幅比80年代末90年代初還要大,占GDP比例從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達到了自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原來預計2000年后來拖延至2005年的4%目標未能如期實現。特別是2005年經濟普查使GDP存量多出2.3萬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2004年更下降為2.79%,處于低收入國家水平,遠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表1)。這在一定程度表明,政府宏觀調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進教育公平。

表2顯示,1990-2004年間,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總投入的比重從85.6%下降到61.7%,年均增幅一直低于同期的社會教育投入增幅,事實上,中央本級財政對教育支出的增長基本能夠保證,問題是地方財政沒有完全到位。在過去15年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之中,有7年比上年增長1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1994年,當時為落實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剛剛開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結果一下子比上年增長了35.38%;還有5年增長率處于10-15%之間,有3年低于10%。政府換屆之年的教育經費容易出現較低增長狀況,如1998年和2003年,分別在9-10%上下,但是1993年是個例外,估計是由于上述《綱要》的推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具有很大彈性。其深層次的體制原因是,中國的財政預算內外兩筆賬、決算必高于預算,經常有超預算收入。由于缺乏財政超收收入等比例追加教育的機制,決算時差距很大。

同時,中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公辦教育資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財政逐年加大對于中西部地區教育經費支持的情況下,由于地方財政支持能力強弱不一,2004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狀況繼續呈現很大的差異,財政撥款最高的地區比最低者而言,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和普通高校分別為10.2倍、8.9倍、7.8倍、5.6倍和8.1倍。預計這一狀況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

中國的學校教育體系與社會教育體系之間、教育與培訓活動之間的關系尚待理順,受市場經濟利益的影響,教育的公益性有所減弱,政府、學校和各類教育機構之間出現了錯位和缺位現象。學校教育體系與社會教育體系之間、正規教育體系內部之間自成系統、自我封閉,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不高。目前,絕大多數公辦學校在法定公共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很難向社會學習者開放,圖書、實驗設備、實習場所均各自配置。特別是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仍由不同政府部門主管、規劃,長期存在著管理分散、政出多門等問題,勞動部門在執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方面,采取不同的尺度,在教育內部同樣存在著對職業教育規劃和管理分離的現象。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多集中在公辦學校方面,許多地方政府的教育規劃,還缺乏對民辦教育發展的全局性的統籌考慮。

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方向

從現在起到2020年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教育發展也蘊涵著很大的機遇。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劃, 預計在這一階段,中國將全面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重在提高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城鄉、區域和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確定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時間表,促使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整體提高國民素質;職業教育培訓將面向就業和市場需求,辦出特色,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改進發展途徑和人才培養模式;因地制宜地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方面走得更快一些。

與此相關,政府還要確認發展公共教育的權責,繼續加大財政投入,進一步轉變管理職能,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動員全社會和教育系統共同努力,使中國盡快完成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根本性轉變。為此,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新確認正規教育、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的功能

目前,國際上對終身學習的寬泛解釋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如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各種教育,還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社區)教育等。歐盟、澳大利亞等采用的主要是廣義定義。終身學習的狹義解釋是:按照學習環境的變化,主要指學校教育以后不斷擴展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具體指學校教育以后的非正規、非正式的教育。韓國采用的主要是狹義概念。盡管各國對終身學習的理解存在著差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