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國進出口貿易國別結構(外貿中國的貿易國別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1 11:10:46 编辑: 来源:

(1)邊境貿易風險性的存在使邊境口岸的發展受限。獨聯體國家國內政局動蕩、經濟狀況惡化使中國與獨聯體國家的邊境貿易存在著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集中表現在對改革措施、方法上的分歧。尤其是這些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某些限制邊境貿易的政策或通貨膨脹,有可能將邊境貿易的利潤減少到所剩無幾,從而限制口岸的完善與發展。

(2)周邊的政治經濟環境對沿邊口岸的發展直接影響也很大。 如東北地區的沿邊口岸的發展受俄羅斯、朝鮮、蒙古國的影響。俄羅斯的政治形勢不夠穩定,而遠東又是俄經濟的后進地區,原有的邊境管理體制變化緩慢,因而,在邊境口岸的建設方面缺乏規范化。朝鮮的羅津——先鋒地區早已開辟為自由經濟貿易區,為對外開放已制定了近30部法律,但是,由于多年來經濟的嚴重衰退和朝鮮半島的形勢仍不明朗,影響了口岸經濟的發展。蒙古國東北地區基本未開發,因而口岸的經貿活動還很有限[9]。

3.2 制約邊境口岸發展的境內因素

盲目開放新口岸,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受國內對外開放大環境的影響在邊境地區形成了沿邊開放熱潮,許多新口岸應運而生,各種商品競相出口或進口,從而使沿邊口岸數量猛增,僅東北地區就達到40多個口岸,分散了建設資金,且各口岸相互爭腹地爭貨源,嚴重影響了口岸的整體效益。此外,口岸發展中的短期行為等因素也成為制約條件。

3.3 雙方共同的制約因素

雙邊貿易政策的調整和提高關稅稅率等嚴重制約了口岸的發展,琿春口岸禁止進口整車與鋼鐵和禁止出口糧食等限制了口岸規模的擴大。另外一些毗鄰國家因受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生產要素稟賦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邊界線兩側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從而影響了口岸的規模和職能(見表2)。

表2 東北邊境毗鄰地區資源要素及產品優勢互補簡表 輸出方 中國東北 朝鮮 俄羅斯遠東 蒙古

吸納方

中國東北 B2B3B4 A2A3B2B3 B2

朝鮮 A1A2B2B4B5B6 A2A3B2B3 B2B5

俄羅斯遠東 A1A2B1B4B5B6 B1 B2B5

蒙古 A1A2A3B1B4B6 A2A3

資料來源:袁樹人,黃巖君,東北亞國際經濟合作與中國東北產業開發前景,東北師大學報,1995年。

表中符號為:A1資本,A2高技術,A3冶金、機械、化工產品等,B1勞動力,B2能源與礦物原料,B3建材與木材,B4以農畜產品為原料的輕工紡織工業產品,B5鮮活農畜產品,B6糧食。

從表2 中可以看出:賦存的資源要素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工農業產品在本區可大體分為兩類。其中,A類屬于資本和高技術資源要素及其工業制成品;B類包括勞動力和依托勞動力以及礦、林、草、土等自然資源要素而形成的初級產品。在東北邊境毗鄰的國家地區中,這兩大類的資源要素及其產品的賦存就總體而言,均相當豐富。各類資源要素的賦存及其比較優勢分布在各國各地區極不平衡,B類資源集中于朝鮮、蒙古,而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兩種資源均豐富,但俄遠東以A類資源占優勢、中國東北以輕工業及糧食資源占優勢。形成了東北邊境兩側資源賦存的互補性[4]。

在政治、經濟及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組建跨國邊境自由經貿區,把邊境地區經濟納入雙向循環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在亞太地區,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不同,不可能在大的范圍內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6]。但在某些邊境地區, 可利用邊境兩側互補的生產要素組建次區域性或雙邊跨國邊境自由貿易區。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成長三角為多國邊境地區的經濟合作提供了一個發展模式。圖們江三角地區的合作正在積極的醞釀中。在西南地區由中、泰、老、緬四國的結合部構成的“金四角”跨國經濟貿易合作區也正在逐漸形成。

綜上所述,中國與鄰國的沿邊對外開放,為中國邊境口岸體系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邊境口岸的形成、發展與不斷完善,推動了內陸邊境地區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振興。通過邊境口岸體系的職能作用的發揮,更加密切了中國與鄰國的地緣經濟聯系,無疑會促進中國與鄰國邊境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水平,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為1:9,遠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國這一比例為1:2.6)。

(1)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偏小,整體水平差。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920億美元,進口額1008億美元,貿易逆差88億美元,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3.6%,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的13.02%,是我國的3.6倍。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門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部門。②服務貿易的國別(地區)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區、歐盟、美國和日本,合計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③服務貿易的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列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務貿易占到全國服務貿易總額19%。

(3)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后,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改觀。服務貿易的立法未成為體系,相當一部分領域法律處于空白狀態,已頒布的一些關于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層次低、缺乏協調,影響到我國服務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規定與國際經貿規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務管理體制落后。目前,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在行業劃分標準、服務標準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國際慣例。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

(1)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

(2)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訟訴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

(3)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涉及4000多種商品。美國的特別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相繼把保護的范圍由一般商品擴展到勞務、投資和知識產權等,其可訴的范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采取臨時措施,征收300%的反傾銷稅;秘魯1996年立案的中國鞋,最高征收的反傾銷稅達到903.92%;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轉貼于 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