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變化的原因(分析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其成因)

时间:2024-05-17 07:15:01 编辑: 来源:

來海南的房價是有不確定性的,而海南好城市買房的購房資格限制,不用多說,全國最難毫不夸張,所以當前如果條件符合,有資格買,就不要太糾結了。

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和環境中,擁抱確定性才是明智的選擇。

3、對于年輕群體來說,海南在接下來很有可能,也有潛力成為一個新的深圳,今天的深圳,早已不是“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機會沃土,滿地黃金的理想城市了,在城市過度資產化,金融化問題沒有得到緩解和解決以前,深圳就是一個出賣青春賺錢的地方。

而對于追求財富爆發,期望獲得彎道超車的年輕群體來說,海南或許是一個備選的方向。

當然,也不用急于一時,盲目就去,自貿港也不是一天就建設發展成熟的,在選擇去海南發財嘗試以前,時機,個人能力,發展思路,更重要。

文章鄭重聲明:

本文僅作為認知交流和思考分析所用,至于是否正確合理,還需要等待時間的驗證。

并且熊貓也樂于在財富之路上的一些認知思考和理解和各位分享交流

文章沒有任何投資建議和投資引導,投資有風險,都是成年人,風險自擔是最基本的價值認知。

以上。

2021年,經濟波動和暗流涌動正在恢復平靜,但是影響視野的大霧依然沒有散去。

預祝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能夠心志堅定,做好準備,在2021年實現迷霧沖破,快意逐浪!

文章就寫到這里。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能夠喜歡。

或贊或罵,還請留個聲音,求同存異,共同成長。

思考,是對世界的尊重。探索,是對未來的準備。

每個人,都沒有選擇時代的權力,但是時代絕對可以選擇人。

這是一個長期主義的時代,是一個眼界和思維決定的未來。

希望能與有偉大格局和理念的群體同行。

做時間的朋友,做時代的弄潮兒,做命運的主宰,做財富的主人!

僅以此文,與各位讀者朋友,分享。

關于這個話題,大家如果還有什么意見和看法,歡迎在下面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熊貓地產觀,講究和追求的就是在紛雜繁亂的信息時代,輸出一種稀缺,寶貴的經驗。

這就是本人自媒體的態度和初心:不做什么大路貨,通過寫作分享,記錄對世界的認知。

熊貓不稀罕嗎?你覺得我的文章不稀罕嗎?哈哈哈哈……

不當什么專家,也不敢大言不慚說自己高明,只想通過寫作分享,心存善念,廣結善緣。

中國貿易不平衡的原因

1中國貿易平衡狀況的歷史演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貿易逆差向持續順差轉變的一個過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進出口差額數據,利用Excel制作出條形圖和線形圖,橫坐標表示年份,縱坐標為進出口差額。如圖:大致可以把我國貿易狀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時的中國經濟剛處于起步階段,貿易逆差為主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12年中有10年處于逆差狀態,累計逆差46840百萬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萬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貿易順差逐步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對外貿易逐步增加,在這個階段,除1993年出現12220百萬美元的逆差外,均為貿易順差,累計順差1438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876百萬美元。

(三)1995年—2006年,貿易順差高速增長階段。

該階段,貿易順差持續增長,1995年—2006年的12年間累計順差高達49590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41325百萬美元。顯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巨額的出口貿易順差,大大的拉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2007年—2009年,貿易順差緩沖階段。

在這一階段里,我國處于貿易順差的環境中,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出口貿易差額在2011年相對有所下滑。在這三年里累計順差達到758145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52718百萬美元。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國的累計順差以及年均順差仍在增長。

(五)2010年以來,貿易順差繼續高額增長。

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后,我國貿易順差繼續快速整張。在2011年—2012年,貿易順差額達到了148.68%的增幅。縱觀我國自改革開放35年來貿易平衡狀況,我國貿易順差呈現出波動增長的情況,每年的貿易順差增幅大致為向上增長的趨勢,這也表明了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程度的加大。

2中國貿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逆差到順差。并且從1995年后,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并結合我國的國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貿易失衡的原因。

2.1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

從我國的貿易產品上來看,我國主要出口鋼鐵﹑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主要以農產品﹑高科技產品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的這種貿易格局是由于各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的。生產要素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或一個經濟活動組織從事生產活動時的各種投入。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應該出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最豐富生產要素(資源)的產品(即使用廉價要素比例大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最稀缺資源的產品。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而且廉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歐盟核心成員國和美國均屬發達國家,人口相對稀少,但是資本和技術相對豐裕。因此需要進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我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鍋爐零件﹑光盤驅動器等技術含量較低的機電產品和玩具鞋靴﹑服裝等生活消費品,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航空器﹑光學儀器﹑大規模集成電路﹑高級晶體管等高技術產品。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樣一個例子來分析這樣一點,美國蘋果手機零部件的生產大都設置在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因為相比較來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很豐富,而且付給工人的工資相對也較低,所以發達國家將工廠設在發展中國家以獲取利潤。顯然,中美﹑中歐貿易的商品結構符合國際分工及資源稟賦理論,各自在相對資源比較豐富的產業上形成順差。

分析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其成因

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貿易順差變成貿易逆差。

原因:

1.迫于歐洲各國的強勢武力,中國在晚清陸續簽定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沿海幾個城市變為通商口岸,開始與各國通商并修改關稅方案,改變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2.由于16,17世紀歐洲各國的航海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歐洲各國開始了擴張殖民地并進行殖民貿易。西班牙,英國和荷蘭憑借海上實力先后成為世界霸主,控制國際貿易 和重要海線。而中國只是由鄭和去各國贈送禮品,并且迫于海上倭寇,在與西方貿易上無太大發展。

3.中國主要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對外來貿易品基本沒有什么需求。但是英國等國家正處于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對資本的擴張很熱衷,賠錢的買賣他們很劃不來。因此向中國輸入鴉片,進行非法貿易,從而造成了貿易逆差,使大量白銀流入外國。

1913年到1936年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發展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1913年到1936年期間,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原因在這一時期,中國政局動蕩,戰爭連綿不斷。

各種政治和經濟的變動導致了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多次變化。

1913年中國共發生了7次政變或革命,這時期國內政治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外貿形勢也很不穩定。

到了20年代,外國資本家頻繁利用中國實行掠奪式貿易,使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時,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以棉紗、茶葉、絲綢等傳統的農產品為主。

1931年至1936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及其他對華戰爭的加劇,導致中國受到嚴重的侵略和破壞。

中國外貿結構開始向輕工業品和重工業品結構轉移,同時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西方和東方兩個板塊的貿易也開始在中國形成。

總之,這一時期的外貿形勢緊張,政治動蕩是導致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