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2010-202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时间:2024-06-03 06:31:27 编辑: 来源:

提高參與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程度。

第一,緩解國內能源資源約束需要更加大開發海外資源的力度。我國是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如我國人均擁有石油、天然氣不到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種主要有色金屬資源中,我國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資源供給矛盾加劇,對國際市場依賴加深。未來,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相當一段時間內重化工業的擴張,能源資源矛盾可能還將持續或加劇。需要推動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強海外資源的合作開始與利用。

第二,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推動產業升級的需要。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中,投資擴張加大了產能過剩,據估計目前制造業產能閑置率已經較高,需要加大參與全球產業重組和對外產業轉移的力度。同時,我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在不斷加強,具有多元化的比較優勢,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是產業升級的需要。

第三,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需要。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未來,在我國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較長時間持續條件下,國內市場競爭還將不斷加劇,我國制造業特別是消費品對國外最終需求的依賴也將持續,企業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卻遭到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束縛。而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力度,有利于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利于緩解與有關國家的貿易不平衡,是化解貿易摩擦的重要途徑。

第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目前,發達國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芬蘭、瑞典等新經濟典范其自主創新也都是建立在企業國際化經營基礎上,如芬蘭只有500萬人口卻擁有一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跨國公司諾基亞。我國也必須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通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設立產品設計和研發中心、開展海外并購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發資源的水平,招攬國外高端人才,鍛煉培育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第五,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總體上仍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非價格競爭力不強。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關鍵是提高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一是可以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現代經營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礎上優選培育有競爭優勢的主導業務環節,走上基于創新的差異化競爭之路;二是學習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在國內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三是通過對外投資合作與并購,建立自己的海外營銷網絡,既改變目前單純依賴國外中間商的局面,更為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開發設計和研發體系創造條件。

第六,穩步開展服務業國際化經營,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特別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今年出臺的國務院7號文件對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做了全面部署,并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發展服務業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世界服務業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新趨勢,我國在著力推動服務業引進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走出去”。要逐步創造條件支持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引入國外服務供應商先進的管理系統、經營理念、軟硬件技術以及新的業態,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服務業現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在國際貿易、投資、研發、技術交流以及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與產業轉移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國際知名品牌則是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要加快從經貿大國向強國的轉變,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全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相應的戰略和政策,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在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過程中提高跨國經營企業的實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也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國近年來外匯儲備增長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過14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減少的階段,已有能力和條件逐步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以企業為主體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其他形式的投資,達到緩解國際收支失衡、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和流動性過剩的效果。

(四)我國進入全方位開放新階段

1、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近3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積累了開放條件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有力推動了思想解放和觀念轉變。對外開放逐步擴大,不僅促進了發展,也促進了改革的深化,還成為促進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途徑。當前,以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和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為標志,我國進入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新階段。其主要特征是,我國將真正進入商品和要素全面雙向跨境流動的開放階段,商品流動與要素流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出口與進口、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本地化與國際化等各方面均衡協調發展的要求更加突出。推進企業國際化將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點內容之一。

2、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求推進企業國際化。十七大報告強調,我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這既是我們抓住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寶貴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新形勢下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國情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國內要素結構失衡,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特別充裕,其他要素均相對稀缺。對外開放可以使我們的要素配置和生產結構不再受自然稟賦的嚴重約束。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走開放式發展道路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競爭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國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并從中獲益較多的國家之一。中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新的潮流,提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水平。

新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和內外部經濟緊密互動的客觀情勢,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堅定樹立開放型經濟的思維,以建立更加成熟的開放型經濟為目標,加快對外經濟體制及相關國內政策的調整和創新,盡快實現從政策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的轉變,對外開放將成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不僅要進一步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還要著力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以商品雙向流動為主導,轉變為商品與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并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制度條件更加成熟,必將邁上更高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一場偉大的事業,也是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關于發展的故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不僅改變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分布版圖,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未曾有一個國家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讓數億人民擺脫了貧困狀態,因此我們說這是史上最了不起的經濟發展的成功故事。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已經,而且在繼續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哪里呢?首先體現在經濟實力的巨大飛躍,目前講幾個簡單的數據:

1、中國的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前1978年世界排名第15位躍居到2010年的第2位,GDP從1978年的區區3645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1年的471568億元人民幣,我們現在的經濟總量大約相當于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30倍,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三十多年中高達9.3%,這是全球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平均水平的3倍。

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人均GDP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局面,我們的年均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人口增長速度,其結果就是中國人均GDP的快速增長。

從1978年區區380億元增長到2011年35083元,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在這一段時間里高達92倍,人均GDP高速增長的勢頭一直持續到今天。在最近六年里中國的人均GDP依然呈現出強勁的增長。

我也舉一個簡單的數據:從2005年我們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12位躍居到2011年排名的89位,在這六年里中國的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增長了23位,這個速度相當地令人驚訝。

2、在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改革開放也帶給中國產業結構方面的深刻變化。我們的一次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大約28%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

與此同時,中國三資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24%上升到目前的44%,提高的大約20個百分點。在一次產業的比重下降、三次產業的比重上升的同時,中國二次產業中的主要產業——制造業的崛起尤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3、目前,迅速崛起的制造業已經在全球排名第一位,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

在目前全世界大約500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有222種左右的產品產量世界第一這個稱號屬于中國,在制造業迅速崛起的同時,中國在最近三十多年里還不斷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也十分的良好。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我們在產業結構深度優化的同時,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國在水力、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取得的成果在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與之比肩。

4、經濟實力的巨大飛躍還表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態勢,在改革前的1978年整個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只有區區的1.67億美元,到2011年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1811.48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國的同期中是最高了,我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外匯儲備大國。

經濟實力的增長不僅僅體現在以上這些方面,還表現在中國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開放前中國是典型的民以食為天的農業大國,當時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只有區區的134元(1978年數據),到2010年中國農民的年均純收入已經上升到5919元,這樣的速度也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5、在農村人均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率迅速下降,從197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大約4%,貧困率的下降使得數億中國農民徹底擺脫了貧困狀態,到目前為止我們雖然還有部分人口處在貧困中,但是在解決貧困的能力方面我們今天已經大大提升了。

今后我們還要面臨一些挑戰,但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前景仍然是向樂觀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今天解決貧困問題的經濟基礎是過去無法比擬的。

6、中國經濟實力的巨大增長還體現在國家財政實力的增長方面,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也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從1978年我們(募集征服)總共1132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收入增長到2011年103740億元人民幣。這個規模大約相當于1978年的92倍。

2010年中國大陸居民已經基本普及的家用電器,電話的普及率達到了每百人86.5部,互聯網的上網人數已經達到了4.57億人,其中寬帶上網的人數已經達到4.5億人,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34.3%。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中國的短缺經濟狀況,可以說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7、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同時,中國在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方面也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國從2009年開始推動了大規模的醫療衛生保險改革,到今年短短的三年時間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