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元朝的對外貿易,主要輸出的貨物是(隋朝到清朝的畜牧業,商業,手工業,農業的經濟發展)

时间:2024-06-02 03:15:05 编辑: 来源:

至張家口,或從玉右的殺虎口入內蒙古的歸化,再用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 然后由恰克圖銷往歐洲和遠東地區。并走西口經包頭、哈薩克斯坦供應當地的牧民。 然后從俄國輸入的貨物主要是皮毛、哈喇、呢子、毛毯、嗶嘰、鐘表、金沙、皮毛、五金、玻璃器具等。 由洞市茶農和晉商家族共同開辟。 由來 晉商是明清商幫中重要一支,其中的茶商以明茶馬互市為發端,至清代日漸興盛,成為國內主要茶葉商幫之一。湖南是著名茶葉產區,晉商在湖南安化采茶、制茶,并將加工后的茶葉運銷到西北茶市,實現了一體化的經營方式,促進了國內及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隨著茶葉貿易的興盛,安化當地形成了以茶葉生產、加工及包裝一體化的地區生產格局,極大地促進了湖南及安化當地經濟的發展,晉幫茶商也因此獲利,二者在茶葉貿易中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機制 山西茶商來安化收購黑茶,首選喬口設莊,時安化黑茶以高馬二溪及六洞茶最好,即田莊鄉的高家溪、馬家溪及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之漂水洞、檀香洞、黃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其次是資江北岸的香爐山、黃茅沖、白巖山、黃標界、任家坪、云皮溪、湖南坡等處,質量也很有名,產量比較集中,都距喬口較近。同時,喬口地處資江江邊,茶葉輸出極為方便,說明晉商已具商業行銷的戰略眼光。步晉商之后,是陜、甘等省茶商,再后是鄂及省內商販。茶莊經營黑茶,開始比較簡單。明朝規定茶商先向朝廷納稅,領取“引票”,憑引票來安化采購,按規定重量壓成包,再運往西北銷售,所以稱為“引茶”,又稱官茶。按制每引正茶100斤(當時1斤合596.82克,即56.68公斤)可帶損耗10斤,稱為“附茶”或副茶,總計110斤(65.65公斤)。運至陜西茶馬司。清順治年間(1644-1661)附茶增至14斤,雍正七年(1729)更增加到28斤,連同正茶共128斤(合76.39 公斤)。以后茶商借口茶農交售的茶葉水分,灰分過多,任意增加附茶,最后竟每引高達90公斤。左宗棠早年曾在安化小淹陶澍家中作家庭教師多年,對茶區生產、生活及茶市情況洞悉一切。同治末年(1773)出任陜甘總督以后,改以票代引,每票40引,正附茶為3205.5公斤,比雍正年間的引票,茶農少交茶1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茶農利益。 引茶分“陜引”、“甘引”,“陜引”色黑,葉質較嫩;“甘引”色黃,葉質較粗。清順治時,茶商將“甘引”運至陜西涇陽委托當地茶坊加工成茯磚,數量占引茶的四分之三以上。茯磚運輸、邊民收藏、飲用更加方便。過去那種每包90公斤重的引茶遂成歷史。乾隆時(18世紀)晉、陜茶商在安化采辦“陜引”,就地加工成散茶成品,分“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鄉尖(即生尖)、捆尖”幾種。芽尖、白毛尖為高檔禮品茶。天尖以下各茶為商品茶,清末以后,只產天、貢、生尖三種。 道光元年(1821)以前,陜商托人下鄉采辦“陜引”,踩捆成包,叫“澧河茶”,后改稱“百兩茶”,踩成小圓柱形。同治年間(1862)晉商的《三和公》茶行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片與篾簍捆壓而成花卷茶,每支凈重1000兩(含37.27公斤),又稱“千兩茶”,以邊江為主要產地,在邊區用駱駝運輸極為方便,與磚茶一樣,愈陳質量愈好,產品問世以后,深受銷區歡迎。 洞市老街座子坳碑刻文字內容可以充分反映這段茶葉貿易的歷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