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保護我國海外利益之研究參考文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

时间:2024-05-17 09:24:15 编辑: 来源:

日前已經責令圓明園管理處限期提交環境影響報告。[14]

2、許可證制度

對從事可能造成歷史文化遺產不良影響活動的開發、建設或經營者,必須向歷史文化遺產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準,發給許可證后才能從事該項活動。比如說,要在歷史文化遺址地拍攝電影、電視劇,首先劇組負責人要向歷史文化遺產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并且要附上審查必須的各種材料,比如劇本中需要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情節介紹,以及證明該行為不會對其造成破壞的理由,或者應用保護設備和措施等;主管部門可向專家組求證,也可以在報刊、網絡上公布受理的申請,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根據有關的法律或其他規定對申請進行審查,然后作出頒布或者拒發許可證的決定,與此同時,同意頒發許可證的,要告知持證人的相關義務、限制條件和注意事項,并且做出書面文件,雙方簽字生效。拒發許可證的,應當說明拒發理由,相對人不服的,可以進行復議。主管部門有義務對持證人執行許可證的情況進行隨時監督檢查,發現持證人違反許可證規定的義務或限制條件時,可以中止、吊銷許可證,并對其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3、環境事故報告制度

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使歷史文化遺產受到或者可能受到破壞,事故或事件的當事人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處理,及時向歷史文化遺產主管部門、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這樣可以使政府和主管部門及時掌握歷史文化遺產破壞事故的情況,查明事故原因、確定危害程度,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事故蔓延和所造成的損害擴大;屬于人為原因造成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三) 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投資力度,鼓勵相關科學研究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幾乎全部移植于國外,不僅使用的范圍相當有限,舶來的技術尚缺乏本土化和科學驗證與評估等研究環節。保護科學和技術的顯著貧弱,遠遠不能應付數量巨大和門類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求。[15]

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撥款應該是歷史文化遺產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應該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投資力度;另外,相關的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以及個人投資的方式也應該積極鼓勵;建議制定稅收優惠政策、貸款優惠政策,發行獎券、彩票的形式來刺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國家應該采取各種手段積極鼓勵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研究工作,對于有重要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另外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操作方法的過程中,也要保證資金的供應。要利用系統工程研究方法,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戰略與相關政策研究;實施文化遺產的科學調查評估行動,全面掌握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資料;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存與修復的基礎科學研究,實施關鍵技術攻關行動,推進傳統核心科技體系的科學化、現代化進程。對于一些新問題要做好防范工作,例如防止手機輻射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影響。此外,還要實施監測與安全預警相關技術行動,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安全。

(四)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素質,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不斷向公眾灌輸有關“歷史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報道我國歷史文化遺產遭破壞和受保護的現狀,并且介紹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慘痛教訓。當地可根據自己的特色,著重強調本地歷史文化遺產的情況,不斷培養公眾參與的興趣。長遠地看,建議在小學、中學的教材中多編入一些介紹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從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觀念。亦可考慮用多種手段加強宣傳,例如發行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紀念郵票、電話卡,出版地圖冊和各地歷史文化遺產地圖等等。

要使公眾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人人有責”的觀念。可考慮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提高其地位。

最后要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對歷史文化遺產要采取合理利用的方針,以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今天的開發利用不要影響到后人的開發利用,要讓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完好無損地傳到后代人手中。周總理當年就曾經勸阻郭沫若開掘乾陵的建議,因為那時的技術還無法保存地下埋藏的絲質和紙質的文物,他說:“還是留給后人吧。”[16]所以與其盲目開發歷史文化遺產,使之早日遭破壞甚至滅絕,不如信賴后代人的能力。另外,對已經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使用情況進行考察和實驗,如果展覽、旅游、周邊建設項目等活動對歷史文化遺產有現實和可以確信的潛在破壞危險的,應該及時消除妨害。

(五)做好歷史文化遺產本土化,加強該領域內的國際合作

作為一個唯一擁有五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古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它們是一個國家歷史的濃縮、文化的積淀;它們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作為全世界、全人類的財富代代相傳。國外一個國家是一種風格,而我國除了整體上有自己的風格外,各個地方風格各異——北方和南方各有特色,山地和水鄉各有特色,平原和高原、盆地又特色鮮明;我國又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色。如何維護和發展這些特色,是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注意的問題。

根據2004年底廣東省城市規劃建設考察團對歐洲進行參觀考察所作的考察報告,歐洲人主要是靠法律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并且形成了完善的保護體系,在實踐中不斷擴展。幾乎每確定一個保護概念,隨之便會有一系列相應的法規、條例、政令等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層面做出相應的規定。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發揮。[17]

國外許多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先的做法非常值得稱道,在美國,如果游客想在大峽谷上面過夜,必須在一年前申請,由管理部門統一安排;在韓國,知異山國立公園中的古塔,每天只準許400人參觀。[18]在希臘,政府為了保護雅典衛城的環境風貌,拆除了衛城周圍所有現代建筑。雅典的重要歷史街區,任何建筑活動都必須事先報文化部批準。

我們既要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引進他們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又要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的當數敦煌莫高窟。針對莫高窟自身特點和開放旅游時遇到的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起,敦煌研究所就與海內外機構合作,對莫高窟的地質環境、氣象環境、特別是洞窟小環境進行了檢測,在莫高窟窟頂設置了窟區環境檢測站,為洞窟安裝溫濕度自動檢測探頭、鋁合金門窗及洞內擋護玻璃等。與此同時,敦煌研究院對日益增多的游客開始實施干預。2000年,對游客實行了窟內分流措施;2003年又啟動了游客參觀預約制,開展了“洞窟游客承載量”試驗研究和“虛擬敦煌”建設,并在同年出臺了《甘肅省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有關專家認為,這些措施和研究項目的開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洞窟保護壓力,使莫高窟的洞窟內部環境得到了改善,并為根本解決敦煌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探索了一條有效途徑。[19]這樣,真正做到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合作與本土化的最佳結合,實現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先進經驗來推廣。

目前中國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和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合作,制定了《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意大利在西安援建了高水平的保護修復研究中心;中國與德國合作開展了秦俑彩繪保護研究。[20]這些都是中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成果,有望在今后開展更加廣泛和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⒈周珂著.環境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⒉金瑞林主編.環境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⒊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⒋呂忠梅著.環境法新視野.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⒌陳泉生等著.環境法學基本理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全國市長培訓中心編著.城市規劃讀本.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⒎[法]亞歷山大??基斯著,張若思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高分跪求一篇文獻綜述,最好是社會科學類的。

集成電路研究綜述

(涂希文)

【摘要】: 集成電路(IC)是二十世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被廣泛地應用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一切領域,其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地位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IC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異常迅速,技術進步日新月異。IC技術作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關鍵技術,關系到國家產業競爭力和國家信息安全。雖然目前中國IC產業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來說都不算發達,但伴隨著全球產業東移的大潮,中國的經濟穩定增長,巨大的內需市場,以及充裕的各類人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說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盡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將會崛起成為新的世界IC制造中心。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對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并對當今世界IC產業的主要國家及區域的現狀及未來計劃進行調研,結合我國的IC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欲拋磚引玉,共同探討中國IC的振興之路。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意義。第二章,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比較,對于集成電路的發發展進行了回顧,著重介紹美國、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集成電路發展歷程,并深入分析了其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介紹了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并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現狀、存在的問題并預測了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趨勢。第四章,提出了構建我國集成電路自主創新戰略的戰略指導思想與原則。 第五章,研究我國集成電路自主創新戰略的對策和措施。第六章,全文總結與展望。綜合并集成前面各章的相關結論,得出一些綜合性結論要點。集成電路發展研究是一個新課題,本文盡管做了一些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很多重要的問題還有待于今后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產業 現狀 趨勢 對策

集成電路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片,經加工制造,將元氣、有源器件和五連線集成在基片內部、表面或基片之上,執行某種電子功能的微型電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經歷了從小規模集成(SSI) 、中規模集成(MSI)到大規模集成(LSI)階段,乃至進入超大規模集成(VLSI)和甚大規模集成(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ULSI)階段。尤其在過去的30年中,集成電路幾乎完全遵循摩爾定律發展,即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以后,其設計規模由VLSI、ULSI向G規模集成(Giga-Scale Integration,GSI)的方向發展,于是,越來越多的功能,甚至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都能夠被集成到單個芯片之中。電子系統設計已從板上系統(System on Board,SoB)、多芯片模塊(Multi-Chip Moles,MCM)進入到系統級芯片(System on Chip,SoC)時代。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體現出如下特點: 特征尺寸越來越小,芯片面積越來越大,單片上的晶體管數目越來越多,時鐘頻率越來越高,電源電壓越來越低,布線層數越來越多,I/O引線越來越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組織給出了1997年到2009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