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寶鋼南方貿易有限公司聯系方式(廣州寶鋼南方貿易有限公司的理念)

时间:2024-05-21 01:19:34 编辑: 来源:

加工廠。

③ 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于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圖)

高中地理必修二復習資料

必修2復習綱要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知識點重現

本章知識點邏輯聯系: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中國13億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長的歷史階段(理解記憶)

時 期 人口變化特點 原 因

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慢 生產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較快 生產力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壽命提高

工業革命開始后 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生產力、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死亡率逐漸降低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分析 今后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于緩慢,很多國家實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記憶)

人口模式 特 點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9、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記憶]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3、二戰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比較: [記憶]

遷移原因 特 點 遷移路線

二戰前 1.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

2.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 1.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2.從已知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地區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3.東亞、南亞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戰后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1.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2.定居移民減少,流動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亞、南歐、非洲人到西亞打工

3.南歐、非洲人到西歐

4、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記憶]

遷移原因 特點 遷移方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 1.計劃經濟體制

2.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建設

2.大量農村人口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和東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 改革開放政策 自發遷移 1. 內地到沿海

2. 山區到平原

3.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民工潮”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于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7、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記憶]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

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

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記憶]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記憶]

(1) 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城市形態的概念:[記憶]

城市占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2、城市形態的類型:[記憶]

類型 團塊狀 條帶狀 組團狀

分布地區 平原地區 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

舉例 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 蘭州、洛陽、西寧、宜昌 重慶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理解]

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4、功能區之間并無明確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記憶]

5、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6、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理解記憶]

8、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

9、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記憶]

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10、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一定規模后:由于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以下為縣城、建制鎮等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理解]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范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上海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記憶]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中心地理論[理解]

前提:環境幾乎一樣的平原地區,人口分布均勻,區域的運輸條件一致

分離的圓形服務范圍 相切的服務范圍 六邊形的服務范圍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鄉村用地變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鄉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

一個城市等級提升的過程

一個區域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記憶]

4、 城市化的意義:[記憶]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5、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記憶]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的問題

初期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后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甚至停滯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比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