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就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性質而言它具有的特點包括什么(香港保險到底有什么優勢和劣勢)

时间:2024-05-21 04:31:00 编辑: 来源:

易劃分,從表現形式看,整個周期是由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組成的,而不象過去那樣由四個階段組成。蕭條階段和復蘇階段混淆不清,不僅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體上也如此。

如前所述,在1980~1982年的危機中,由于政府加強反危機措施,竟出現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 W型或幾次下降與回升互相交錯的鋸齒型。這種周期形態變化的新現象,是由周期運動受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嚴重干擾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經濟周期的形態變化,并不是否定過去四個階段的劃分,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仍然是周期變化的基礎和前提,資本主義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周期的形態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經濟危機的沖力相對減弱戰后雖然周期縮短,危機頻繁,但在各次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都沒有戰前那樣大。1973~1975年的危機,是戰后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15.3%,英國下降11.2%,法國下降16.3%;而戰前比較嚴重的1920~1921年的危機,卻使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分別下降了32%、55%和24%。至于1929~1933年那次世界經濟大危機,各國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當時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 56.6%,英國下降32.3%,法國下降35.7%。

戰后危機沖擊力較小的原因,總的來說,是由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危機措施阻礙了危機的展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固定資本投資幅度下降不大。過去危機爆發時,企業一般都中止擴大再生產的投資,甚至暫停固定資本的更新。但戰后由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減免稅收,加速折舊,以及其他各種優惠待遇,去鼓勵投資,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斷開展,要求固定資本加速更新。所有這些,即使是在危機期間,也使固定資本投資的下降幅度不大,從而緩和了危機的惡化。

②個人消費需求下降幅度較小。過去在危機期間,由于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勞動人民的收入減少,使消費品的生產過剩更加嚴重,轉而又加劇了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剩,推動經濟危機進一步發展。但戰后由于消費信貸的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進,以及工人組織程度提高,抵抗資本家降低工資的力量增強,使消費的下降遇到了阻力,從而減輕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③以通貨緊縮、銀根吃緊、銀行擠兌和大批倒閉為主要形式的貨幣信用危機有所改變。這樣的貨幣信用危機,是戰前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大大加劇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戰后由于金融資本力量增強,政府采取膨脹性的貨幣金融政策,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和管理,增強了貨幣信用體系抵抗經濟危機沖擊的能力,從而減輕了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

④由物價暴跌轉為物價上漲。戰前的危機是通貨緊縮,物價暴跌,人心惶惶,造成嚴重的緊張局勢。戰后由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貨幣金融上和財政上實行膨脹政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僅不下跌,反而大幅度上漲,盡管留下后患,卻暫時緩和了危機的沖擊力量。

由于以上各種原因,戰后的經濟危機不能充分展開,生產下降幅度不大。這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使危機的沖擊力減弱;但另一方面,又為危機頻繁、周期縮短播下了種子,同時還為70年代以來的停滯膨脹準備了條件。

危機期間物價上漲

如前所述,伴隨著戰前危機的,是通貨緊縮,物價暴跌。當時的一般情況是:危機階段,物價暴跌;蕭條階段,物價在低水平上徘徊;復蘇階段,物價回升;高漲階段,物價迅速上漲;危機再爆發時,物價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環反復,起伏波動。支配這種起伏波動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的周期變化和貨幣供應量的周期變化,而這是在國家干預較少的條件下自發運行的。戰后由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但不跌落,反而持續上漲。以美國為例,從戰后到80年代初,它爆發了7次經濟危機,僅前兩次危機期間物價有輕微下降,其余的危機期間物價一律上漲。1948~1949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3.1%;1953~1954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0.75%,從1957~1958年的危機開始,以后在各次危機中,消費物價都在上漲,而且上漲幅度有增大的趨勢。1957~1958年的危機中物價上漲了4.2%;1960~1961年的危機中上漲了4.7%;1969~1970 年的危機中上漲了6.18%;1973~1975年的危機中上漲了14.5%;1980~1982年的危機中,1980年上漲了13.5%,1981年上漲了10.7%。

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原因是: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后大力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和擴大信用的政策。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它們就增加政府開支,降低貼現率和存款準備率,結果使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釀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改變了貨幣供應量的周期波動,使之不再象戰前那樣在危機期間大量收縮,而是繼續增長,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推動物價上漲的力量。

②私人壟斷的大大加強也是引起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戰后隨著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跨部門的壟斷組織──康采恩進一步興起,主要經濟部門逐漸被壟斷公司集團所控制。這些大壟斷公司在制定商品價格時,實行所謂“領價制”,即由最大的“領頭公司”按照產品的生產費和根據“目標利潤”所確定的利潤量來規定產品的價格,其他公司也按這種價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壟斷價格對整個物價的影響,比戰前大為加強。大壟斷公司在危機爆發時,用降低開工率的辦法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動,不但不降低商品價格,反而提高價格以彌補損失。

③戰后各種阻礙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下降的其他因素,也是引起物價在危機期間上漲的重要因素。

新技術革命與經濟危機

當代世界正面臨著新的技術革命的高潮,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激光工業等一系列新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以及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即將有新的突破,使物質生產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必將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一步發生重大的影響。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未來學家和社會學家,大肆宣揚所謂“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第三次浪潮"等理論,企圖論證現代資本主義已經 “變形”,它將成為與資本主義本質不同的所謂“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竭力掩蓋資本主義的歷史暫時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榮的社會制度,當然也不會再有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了。

目前比較明顯的,是新技術革命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發生了雙重作用:一方面是緩和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劇的作用。

新技術革命緩和危機的作用表現在:

①使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老工業部門,如鋼鐵、煤炭、紡織等部門的比重將相對縮小,而新興工業部門的比重和作用則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傳統工業部門因生產過剩而減產時,新興工業部門卻在繼續增長,雖然抵消不了傳統部門的生產下降,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全部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從而緩和了危機。

②促進了固定資本大規模的更新和改造,不僅新興工業部門的固定資本要大量增加,而且傳統部門也要大規模地采用新技術,更新機器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危機。

新技術革命加劇危機的作用表現在:

①加快了固定資本的更新和擴大,縮短了固定資本更新的期限,為危機頻繁、周期縮短進一步提供了物質基礎。

②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而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社會生產總量、剩余價值量以及資本積累量都大大增加,為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又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同樣的生產規模所需要的勞動力日益減少,特別是機器人的使用,導致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固然,新興的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將吸收一部分剩余勞動力,但畢竟不能全部抵消由新技術革命所拋出的產業后備大軍。失業的增加不僅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尖銳化,引起新的動蕩,而且還將使勞動人民的購買力減少,加劇了生產的擴大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從而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趨于深化。

在技術革命的雙重作用中,從長遠來看,加劇危機的作用將處于主導地位。因為,新技術革命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并大大推進生產社會化的進程。

經濟危機形成原因及其影響的新探索

皇甫嘉利在解讀劉周“國際共運史贊并序”一文的思想內涵中指出:“國際共運史贊并序”提出了如下幾個新的理論命題,

1.市場與產品的背反律

作者寫道:“彼背反律者,乃謂生產愈發展產品愈增多,產品市場之負載能力相對產品之增多而愈縮減也。”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經濟現實。其結果就是導致———資本主義周期性產品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存在也正好反證了“背反律”的成立。

2.市場在空間(地域)形式上的擴張。

3.資本主義本身即意味著戰爭。

作者寫道:“故謂市場擴張者,乃資本主義之天性也,以戰爭而服務于市場擴張者,亦為資本主義之天性也。”追求盡可能大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內容,而在擴張市場過程中產生的爭奪,則是現代戰爭產生的主要根源。兩次世界大戰都由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所引發,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作者說“以戰爭服務于市場擴張是資本主義的天性。”這是對列寧所講“帝國主義就是戰爭”這一命題的引伸與發展。

4.資本主義滅亡的制度

作者寫道:“故謂此種(市場)擴張達于某一極限,即資本主義市場達于真正之世界市場,而無可供擴張之空間(地域)之時,世界性不可消除之經濟危機,必致彼資本制度之最后滅亡也。是則為資本主義滅亡之度也。”市場成為真正的世界市場,而再無可供擴張的空間(地域)之時,就是資本主義無法運用“市場在空間(地域)形式上的擴張”這一武器,來抵制和消除其周期性經濟危機之時。而在這時,伴隨經濟危機而來的戰爭和各種社會危機亦將空前爆發,現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體制將很難避免崩潰和消亡的命運。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滅亡的“度”。

5.經濟危機的應對措施可以分為兩大類:

1.民主國家:如英法美,采用改革的方式,國家干預經濟來擺脫危機,著名的有“羅斯福新政”

2.專制國家:如德日意,采用對外侵略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獨裁轉嫁危機。

這主要是針對1929年的大危機,

另外那個可能是凱恩斯主義。

經濟危機的后果

1.資本主義搖搖欲墜,面臨被推翻。(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

2.法西斯日益猖獗。(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

3.國際關系趨于惡化。

4.失業人數迅速增加。

5.貧困加劇,人們食不果腹。

6.會引發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

7.由于經濟全球化,危機會波及全世界,后果不堪設想。

經濟危機的特點

經濟危機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產生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危機 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每隔若干年就會爆發一次。由于經濟全球化,所以波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

經濟危機的特征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于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最顯著地表現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