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我們訂閱紙質報刊雜志的地方在哪里(報紙的故事是誰寫的)

时间:2024-06-01 07:02:48 编辑: 来源:

日老戰士,被譽為“荷花淀派”的創始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于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后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等職業,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孫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孫犁紀念館”座落在河北省安新縣“華北明珠——白洋淀”畔。與趙樹理、周立波、柳青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

原文:

報紙的故事

1935年春季,我失業居家。在外面讀書看報慣了,忽然想訂一份報紙看看。這在當時確實近于一種幻想,因為我的村莊,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雖然有一所小學校,歷來就沒有想到訂一份報紙,村公所就更談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訂的還不是一種小報,是想要訂一份大報,當時有名的《大公報》。這種報紙,我們的縣城,是否有人訂閱,我不敢斷言,但我敢說,我們這個區,即子文鎮上是沒人訂閱的。

我在北京住過,在保定學習過,都是看的《大公報》。我失業了,住在一個小村莊,我還想看這份報紙。我認為這是一份嚴肅的報紙,是一些有學問的、有事業心的、有責任感的人編輯的報紙。至于當時也是北方出版的報紙,例如《庸報》等,都是些不學無術的失意的政客們辦的,我是不屑一顧的。

我認為《大公報》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論是有名的,我在中學時,老師經常選來給我們當課文講。通訊也好,還有趙望云的風俗畫。最吸引我的還是它的副刊,它有一個文藝副刊,是沈從文編輯的,經常刊載青年作家的小說和散文。還有“小公園”,還有藝術副刊。

說實在的,我是想在失業之時,給《大公報》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報紙,這是使人苦惱的。因此,我異想天開地想訂一份《大公報》。

我首先把這個意圖和我結婚不久的妻子說了說。以下是我們的對話實錄:

“我想訂份報紙。”

“訂那個干什么?”

“我在家里閑著很悶,想看看報。”

“你去訂吧。”

“我沒有錢。”

“要多少錢?”

“訂一月,要三塊錢。”

“啊!”

“你能不能借給我三塊錢?”

“你花錢應該向咱爹去要,我哪里來的錢?”

談話就這樣中斷了。這很難說是愉快,還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說了。因為我的自尊心確實受了一點損傷。是啊,我失業在家里待著,這證明書就是已經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種地過日子吧,還要訂報。特別是最后一句:“我哪里來的錢?”這對于作為男子漢大丈夫的我,確實是千鈞之重的責難之詞!

其實,我知道她還是有些錢的,作個最保守的估計,可能有十五元錢。當然她這十五元錢,也是來之不易的。是在我們結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錢”。每個長輩,賞給她一元錢,或者幾毛錢,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計算一下,十五元錢,她一共要起來跪下,跪下起來多少次啊。

她把這些錢,包在一個紅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頂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鎖。每年春節閑暇的時候,她就取出來,在手里數一數,然后再包好放進去。

在妻子面前碰了釘子,我只好硬著頭皮去向父親要,父親沉吟了一下說:“訂一份《小實報》不行嗎?”

我對書籍、報章,欣賞的起點很高,向來是取法乎上的。《小實報》是北平出版的一種低級市民小報,屬于我不屑一顧之類。我沒有說話,就退出來了。

父親還是愛子心切,晚上看見我,就說:“愿意訂就訂一個月看看吧,集上多糶一斗麥子也就是了。長了可訂不起。”

在鎮上集日那天,父親給了我三塊錢,我轉手交給郵政代辦所,匯到天津去。同時還寄去兩篇稿子。我原以為報紙也像取信一樣,要走三里路去自取。過了不久,居然有一個專人,騎著自行車來給我送報了,這三塊錢花得真是氣派。他每隔三天,就騎著車子,從縣城來到這個小村,然后又通過彎彎曲曲的,兩旁都是黃土圍墻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個堆滿柴草農具的小院,把報紙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兩眼,就轉身騎上車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讀著報紙。先讀社論,然后是通訊、地方版、國際版、副刊,甚至廣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讀過以后,才珍重地把報紙疊好,放到屋里去。

我的妻子好像是因為沒有借給我錢,有些過意不去,對于報紙一事,從來也不聞不問。只有一次,她帶著略有嘲弄的神情,問道:“有了嗎?”

“有了什么?”

“你寫的那個。”

“還沒有。”我說。其實我知道,她從心里是斷定不會有的。

直到一個月的報紙看完,我的稿子也沒有登出來,證實了她的想法。

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們住的屋子,結婚時裱糊過的頂棚、壁紙,都脫落了。別人家,都是到集上去買舊報紙,重新糊一下。那時日本侵略中國,無微不至,他們的報紙,如《朝日新聞》、《讀賣新聞》,都傾銷到這偏僻的鄉村來了。妻子和我商議,我們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報紙,她說:“你已經看過好多遍了,老看還有什么意思?這樣我們就可以省下數塊錢,你訂報的錢,也算沒有白花。”

我聽她講的很有道理,我們就開始裱糊房屋了,因為這是我們的幸福的窩巢呀。妻刷漿糊我糊墻。我把報紙按日期排列起來,把有社論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登著廣告的糊在頂棚上。

這樣,在天氣晴朗,或是下雨刮風不能出門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脫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臥,或立或坐,重新閱讀我所喜愛的文章了。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區別在哪里?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區別在于創作形式、傳播方式、受眾以及審美觀念等方面。下面是我為你準備的答案和相關圖片。

## 創作形式的區別

傳統文學主要以紙質書籍、報刊雜志等形式出現,而網絡文學則是借助互聯網技術,以電子書、網站、博客、微博、買粉絲買粉絲等形式進行創作和發布。

## 傳播方式的區別

傳統文學通過出版社、書店等渠道進行傳播,讀者需要購買書籍才能閱讀。而網絡文學可以免費在線閱讀,也可以通過付費訂閱、點播、下載等方式獲取。并且,網絡文學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和廣泛的傳播范圍。

## 受眾的區別

傳統文學主要面向紙質書籍讀者,以文字為主要表達方式,相對較為傳統。而網絡文學更注重年輕一代讀者,以圖文并茂、多媒體、交互性等形式吸引讀者,并更容易引起共鳴。

## 審美觀念的區別

傳統文學注重文字的藝術性,借助于形象、比喻等修辭手法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網絡文學則更加直接,并且更加注重娛樂性和互動性,常常包含大量的對話、插圖、音樂等元素。

總的來說,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在創作形式、傳播方式、受眾以及審美觀念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然而,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它們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