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我國文化貿易現狀及發展路徑(求問我國文化遺產現狀)

时间:2024-06-01 21:56:37 编辑: 来源:

商標。加快實施《梧州市寶石飾品企業在外地開設梧州寶石形象銷售店獎勵辦法》,擴大梧州市寶石產業的對外宣傳影響,增強企業爭創品牌意識。政府每年從市支持企業發展資金中劃出部分資金,建立創立珠寶品牌及商標扶持基金,專門用于支持寶石企業研發新產品和創建品牌商標。實施名牌戰略,組織專門力量,幫助企業實施從產品研發、質量把關、市場宣傳直至專利申報的一條龍創牌方案。對獲得各級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的企業給予獎勵。對轉移到梧州市生產經營的外來企業、商戶,自投產起,即可享受梧州市寶石企業同等優惠扶持政策及獎勵。

(3)鼓勵開發新產品。鼓勵寶石企業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寶石產業;鼓勵寶石企業聯合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梧州學院等機構或專家研發寶石新產品,重點發展寶石深加工和邊緣產業。

(4)加大出口服務力度。積極鼓勵寶石企業拓展進出口經營業務與范疇,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條件,讓海關電子報送終端系統在寶石城、寶石園落戶,就近辦理寶石加工企業的進出口報送業務,提供便捷高效的通關服務。擴大梧州寶石業務從本市直接出口香港等地比例,積極協助龍頭企業申請海關授予A級信用企業;積極與梧港直通車溝通,爭取梧州寶石加工出口企業備案和合同核銷在梧州海關,貨物進出口查驗經梧州直通車辦理。

6.規范行業管理,優化發展環境

(1)規范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明確界定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職責,分清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的不同性質、任務、作用和工作方式,科學地制定政府機構的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業協會的管理職能,分工明確,各行其職。加強行業協會權利與義務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確立,提升協會的管理、服務能力,發揮協會的作用。

(2)建立行業標準,健全檢測體系,提高檢測水平。制訂人工寶石生產、檢驗、出廠、交易的運作規則,積極申報國家標準及國際標準,推動人工寶石生產逐步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要培養和引進具有國家注冊的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資格的高級人才,升級、完善梧州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技術力量和檢測設備。要加強對鑒定所和考評人員及鑒評費用收取標準等方面的管理,使鑒定檢測工作為寶石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把梧州人工寶石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成為國家級檢測中心。

(4)實施人才戰略,集聚寶石精英。一是開展多層次、多元化的寶石技術教育和人才培養。利用現有的人工寶石培訓基地,為寶石產業培養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梧州學院以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寶石加工實驗室及已開設的“珠寶首飾設計與制造”專業為載體,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培養珠寶玉石首飾設計、制造、鑒定、營銷等方面的高級人才。二是大力引進寶石研發機構和高端人才,創建高層次的寶石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凡應聘或自帶專利技術到梧州市工作及創業的高級寶石專業人才,可享受梧州市有關人才政策規定的特殊待遇;創建梧州市高層次自主創新的寶石研發機構,加大新產品研究開發力度,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綠城水都大全景

7.做好寶石節扶持平臺,營造寶石文化發展氛圍

(2)打造“梧州寶石貿易文化旅游一條街”。以寶石城、寶石大廈和寶石園區為中心,整飾步埠路和西環路,形成集人工寶石、珠寶首飾、工藝古董、地方特產、飲食休閑、工業旅游等特色文化于一體的寶石文化旅游產業。同時,在鴛江麗港“梧州特色商品一條街”等特色街上增加人工寶石、珠寶首飾的展示展銷示范點,發揮寶石的旅游功能。

(3)加強宣傳,培育市場。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利用各種媒介方式,大力宣傳梧州寶石品牌,擴大梧州寶石知名度,顯示梧州寶石產業的魅力。要通過市場運作,多舉辦活動,多參加境外展示,形成多層次領域的宣傳效應,營造服務寶石、扶持寶石、引導寶石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8.積極尋求上級對寶石產業園區建設的政策扶持

積極尋求中寶協的支持,解決發展瓶頸。梧州市屬全國22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經市領導與中寶協匯報溝通,中寶協愿在寶石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上給予協調支持。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求問我國文化遺產現狀

中國文化遺產被破壞、流失,這就好比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孩子,總是讓人有些沮喪”張得勤說,中國文物流失的源頭是在國內,治本之策是切斷國內的文物盜掘、走私渠道,但目前“治本”尚看不到希望。申請“禁令”實際上是求助于國外的監管,多少也是無奈之舉。

根據文物界人士的介紹,如果將中國文物非法流失的路徑分為幾個段落,盜掘應該是出發地,是源頭。中國海關是第二個環節,香港是中轉站(部分文物不經過香港),歐美國家是最后的目的地。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環節在監管上均有難度。

雖然近十多年來,中國打擊文物盜掘的力度一直在加大,但在外界看來,打擊時松時緊,經常反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透露,去年一年,我國共發生36起館藏文物、寺廟文物以及田野石刻被盜案件,共丟失各級文物223件。案件發生率比前年上漲了近8成。

而海關能查獲的文物也只是外流文物中的很少一部分。根據公開的數字,2002年全國海關文物走私案是260多起,收繳禁止出口的文物8000多件。這些僅僅是從所有出口貨物的5%中抽查到的。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主任張永年說,文物走私是自古有之的,連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條通道都是暢通的。

國際上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文物走私通道,要完全斬斷簡直難于上青天。減少文物外流的另一渠道是從海外追索,這一“亡羊補牢”的方式在現實操作中也有很大難度。

目前追索海外文物的最成功案例是王處直墓彩色武士石雕的回歸。石雕1994年被盜,2000年,國家文物局得知石雕出現在紐約將要舉行的拍賣會上,向美國緊急提出停止拍賣、返還文物。而后歷經一年,這塊石雕方得以回國。

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坦言,且不論追索文物耗時耗力的巨大成本,目前我國能夠追索的文物也只是實際流失的文物中的一小部分。

根據國際公約,走私出境的文物返還所在國家,前提是該國必須提供充分的合法擁有證明,但由于我國的文物檔案并不完備,很多文物無法索回。

“從目前來看,如果能通過‘禁令’來管住終端市場,從而切斷一條流失的通道,對中國文物來說,也是好事”。

但該協議對打擊文物盜掘和走私能產生多大的實際效果,文物界并不樂觀。“很難期望一紙協議會對現狀產生多大的影響,畢竟這么多年建立的走私渠道太暢通了”。張永年說。“這樣的一份外交協議,需要很強的法律步驟,對于普遍存在的文物盜掘和走私,也許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但是一旦發生國寶級文物等重大糾紛,雙方就可以依照此協議做出決定。”國家文物局一名官員說。

報道稱,美國考古學家、文物保護主義者和古董交易商、博物館就此協議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前者贊成通過進口“禁令”以消除對文物考古現場的破壞,后者則擔心會對自己的收藏和買賣產生影響。

“我當時的感覺是內心一陣竊喜”,北京的收藏家任雅武在聽到這個消息后說。“如果美國政府同意中國的提議,那好的東西出土后流不出去,只能在國內消化,價格勢必會下降,這對國內的收藏家來說,肯定是好事。”任雅武說。

圍繞“禁令”的爭議并不僅限于此。美國一些古董經銷商和收藏家提出,國際間的文物貿易是有利于研究和保護中國文物的。

這種觀點在國內的一些古董經銷商和收藏家中也有贊同者。馬未都認為,美國收藏家愿意出高價收中國文物,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們對中國藝術品和中國文化的尊重。

馬未都說,金錢是現代人對古代藝術品表示尊重的惟一表現。國度不同,但金錢所代表的意義是一樣的。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本國的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能有高價。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外人買走,是好事。相反,如果限制外流,國人可能會看不到本國文物的價值,因此造成對文物的不尊重或破壞。

“文化遺產不是搖錢樹,應強調的是保護而不是開發。”謝辰生說。據謝辰生講,文物保護和開發的爭論,從改革開放至今幾乎不曾間斷。2002年,在新文物法制訂中,各界人士就曾經為文物可否上市交易爭得面紅耳赤。最后,法律允許私人家傳的一些文物上市交易。

“現實已經證明,同意一定范圍內的交流是一種進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主任張永年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但是保護文物,還是應該在原地保存,這樣才有生命力。“

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請輸入關鍵字搜索

俄語在我國的發展和俄語的價值

作者 : 王婷

【摘要】曾幾何時,俄語經歷了作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的全民通用語、官方語和聯合國6大工作語言之一,曾為全球第二大語言,到2001年普京簽署總統令,要求純潔俄語,以“確保俄語作為國語的最重要地位”曲折的歷程,這種鮮有的語言變遷值得我們語言工作者去研究。本文從俄語在我國的發展過程和俄語的未來價值角度,探討俄語的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俄語;發展;價值

俄語曾是世界第二大語言,聯合國6大工作語言之一,被普希金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但隨著蘇聯解體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俄語地位卻一落千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又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角度講,俄語的興衰與俄羅斯在其國內外的戰略利益休戚相關,對于俄語地位的下滑,近年來一直十分關注俄語發展問題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聲疾呼:“俄語正處于危難之中。”俄專家同時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說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對俄語面臨的殘酷現實的真實描述。俄最高領導人已開始從戰略高度審視該問題,并把“俄語地位問題”列為俄高層需重視和關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縱觀俄語在我國的發展,俄語經歷了一個從繁榮到低谷然后漸漸回暖的曲折過程。

一、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中俄關系有悠久的歷史和幾百年的傳統。最早兩國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紀的元朝。那時就已經有一批俄羅斯人居住在中國境內,據《元史》記載:至順三年(1332年)“諸王章吉獻翰羅思百七十人,酬以銀七十二鋌,鈔五千錠”。

俄羅斯人兩次較大規模地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對俄語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于中東鐵路的修建。19世紀俄沙皇決定要在中國建一條聯系俄國遠東地區和內地的鐵路。根據1896 年6 月3 日滿清大臣李鴻章與沙俄財政大臣福特簽訂的《中俄密約》,東清鐵路(又稱中東鐵路,東省鐵路)在哈爾濱修筑。這條鐵路于1897-1903年筑成,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隨著鐵路的修建和運行,哈爾濱從一個漁村逐漸興起,大批俄羅斯人遷入東北。沙俄政府倚仗這條鐵路企圖獨霸中國東北并將其納入俄國版圖,建立“黃俄羅斯”。因此,沙皇俄國以派遣護路軍和輸送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名義,向哈爾濱大量移民。特別是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后和國內戰爭時期,大批不滿蘇維埃政權的沙俄貴族、資產階級、富農、舊軍官和知識分子來到哈爾濱,俄國僑民人數驟增。俄國僑民遍及哈爾濱社會的各個領域。城市的宗教、飲食、服飾、生活習慣、建筑風格迅速地俄化,俄僑勢力超過中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居民,是中國最大的俄僑聚居中心,有“俄僑首都”之稱。到1928年,“哈爾濱的俄僑已占哈埠居民總數的65%以上”。

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間。工農革命的勝利使反動的資產階級失去了一切,他們不甘心失敗紛紛外逃,同時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