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明代朝貢貿易和海禁的關系(日本與明朝的朝貢貿易)

时间:2024-05-03 06:45:30 编辑: 来源:

明廷提出通商貿易的要求,則是與其不無關聯的。當他們遭到明廷的拒絕后,滯留在中國南方沿海島嶼,并主動與中國的民間商人,在私下里進行商品貿易,又無疑進一步促使了,大明中葉以后,海外走私貿易的繁榮。

只是在明初的時候,這一影響于大明朝的私人海外走私貿易的發生,關系似乎并不是很大。

二、宋元海上絲路的發展,使海上貿易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

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貿易的發生,是有其必然性的。正如我們于上文中剛剛提到的,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對陸上絲路的阻礙,催生了其后的地理大發現一樣,明朝的海禁政策,也必然要迫使宋元以來,異常繁榮的海上絲路上的國際貿易,由明到暗,轉化為走私貿易。因為宋元時候海上絲路的異常繁榮,已經致使中國的經濟結構,于悄然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一趨勢,已經是無法逆轉的了。

在兩宋的三百一十九年間,朝廷對于商業的重視程度,似乎也并不亞于今天。據《宋史·食貨志》的記載稱,天圣以來,國用浸廣,有請算緡錢以助經費者。仁宗曰:‘貨泉之利,欲流天下通有無,何可算也?’足可見,朝廷對貿易的重視程度了。

而兩宋時期,居于世界翹楚地位的船舶制造業,就更使得其海上貿易的繁榮如虎添翼了。如《梁夢錄·卷十二·江海船艦》所載: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余人。也就是說,兩宋時候的造船技術,就已經遙遙領先于幾百年后,到了大航海時代,歐洲的造船技術了。

與之相對應的,自然更有制瓷業、造紙業、絲織業、印刷業以及金銀器和玉器制作,等行業的高度發展,為兩宋的海上貿易提供了足夠必要的輸出的商品。而在這些產品高度發展的背后,所致使的國家結構形式的轉變,亦是無法避免的。從宏觀上講,宋高宗皇帝趙構的一段話,就很能說明問題。

據《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的記載,趙構就曾洋洋得意地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這一現象,其實早已逾越了一個傳統農業國家財政收入中,商業貿易稅賦收入的比例了。也就是說,似乎我們已經可以,將南宋視作為繁榮的商業社會了。

待到元朝建立以后,這一趨勢非但沒有受到扼制,其實是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元朝還在南海建立起霸權,把海外貿易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獲取暴利。在馬可·波羅于十三世紀末,于中國歸國后,曾記述俱蘭(今印度度奎隆)的情況說,蠻子(中國南方)商船前往該地貿易,獲取大利。

這種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趨勢,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能夠扼制其發展步伐的。正是在這一基礎上,當大明朝廷推出禁海令后,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貿易,便很快就大規模地發生,并迅速發展了起來。

三、農產品的高度商品化,迫切需要流向海外市場;

在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繁榮的基礎上,明朝建立伊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已經很高了。并出現了一些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如如閩廣的甘蔗果木,太湖流域的湖州、嘉興、杭州等地的桑蠶,安徽、浙江的茶,等等。

謝肇淛在其《西吳杖乘》里稱,蠶桑之事,湖人尤以為先務,其生計所資,視田幾過之,也就是說,從事蠶桑的收人,是要比種植水稻所獲之利,要高出好多倍呢。

事實上,除了以上農產品高度商品化的區域以外,在大明朝的其他更為廣闊的區域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意味著沿海地區的商品化農產品在國內的市場是極其有限的,迫切需要流向海外更為廣闊的市場里去。

四、廣泛的社會基礎,賦予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在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繁榮的基礎上,還出現了一大批世代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其中名頭比較響亮的就有徽州海商、漳泉海商、潮惠海商、寧紹海商等等。

自明初實行海禁政策以來,以他們唯主體的民間海外貿易商人,就一再試圖去突破這一禁令,從事走私活動。在洪武至永樂年間,大量違禁下海的閩廣海商,或避罪遣,或苦饑寒,流落諸番與之雜處,對此,明初的官軍,既不能憐情招撫反而更加迫害,使得不少中國商人在海外建立據點,恃其險遠,以拒天威。(據《明太宗實錄》)

另有自十四世紀以來,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帝國(即今日的馬來西亞)日趨衰弱,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帝國逐漸興起,為中國海商在海外建立貿易據點創造了極好的時機,到十四世紀后半期的時候,三佛齊舊港已經漸被中國海商所據,并控制力馬來海峽。(據《明史》)

由于巨大的利益驅使,不止世代生活在海邊的海民、大商巨賈,就連一部分沿海的軍政官員,也直接或間接地加入到走私貿易中來。他們利用其手中所掌握的權力,或供應貨物,或接濟航海所需器具和食物,或為之庇護,相依謀利。

隨著走私貿易的發展,沿海民眾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民間把 走私看做是正大光明的事情,走私海商在官府看來是犯人,但在民間卻 被視為英雄。如在漳州,至一村,約有萬家,寇回家,皆云: 作客 回 ,鄰居皆來相賀,又聚數千。民間觀念上的變化賦予了走私貿易道 德上的合法性,使參與人的行為得到社會輿論上的支持。這在封建綱常 禮教嚴格控制人們思想的明朝,簡直可以說是一種突破。

五、朝廷通過朝貢制度壟斷的海外貿易,形成的高額利潤空間,成為民間海外走私貿易滋長的溫床。

在大明王朝建立伊始,為了滿足政治上的需要,朱元璋一手發出禁海令,又對朝廷的朝貢制度大力推廣。朝貢制度中其實又包含了海外貿易的屬性。故而專家們多稱其為朝貢貿易。

明朝設有市舶司,專門掌管其貿易。

在外國使團來華朝貢的時候,一般又會有大批的商人隨行,所攜帶除貢品外,亦有大量的其他貨物。在貢品進貢朝廷以后,剩余的其他物品首先由官府選購其中的大宗商品,如香料等,其次剩余的則在朝廷的控制下進行互市。

其實流入到互市環節的商品,不止是在數量、還是種類上都是極為貧乏的。而被官府大批量選購的大宗商品,在獲取暴利高價賣給商人后,再經由商人之手轉賣到民間的時候,其價格的高昂,已經超出了大部分普通市民的購買能力了。

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必將誘使大批的商人鋌而走險,積極投入到走私貿易中來。似乎這也正是走私貿易屢禁不止,最終迫使隆慶開海的最大的源動力。

結語

有關明代私人海外走私貿易的興起,是一個頗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就是我們當今社會里的行行業業,也無不有其自身發展的趨勢,而非幾個所謂的大佬可以掌控的。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有什么區別?哪個政策對發展的危害更大?

今天為大家準備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有什么區別?感興趣的朋友請過來看看!

長期以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直是熱門話題。人們一直在爭論兩者的危害。因此,本文將分別對明代海禁和清代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和意義進行總結和分析。

一、明朝海禁的目的

明朝海禁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目的和前朝差不多。這是一項重農抑商的國策,從而壓制了國內外的商業貿易。

當時的海外貿易可能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民間商品貿易,一種是“朝貢”。當然,所謂的朝貢貿易是一種特殊的貿易。其他國家帶來貢品,明朝政府給了賞賜。

朝貢

明朝雖然說是海禁,但只禁止第一條,即不允許民眾出海到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不允許外國人開船到明朝進行貿易。

但第二種貿易方式的“朝貢”得到了認可,這種貿易方式的主要參與者是明政府。

在我看來,明政府之所以幫不了“朝貢貿易”,無非是“來而不擾人”。這樣既能展現大國風采,又能維護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尤其是明朝建立不久,政權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與其他國家保持良好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海盜

明朝海禁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避免日本海盜的入侵。

自元朝以來,日本侵略者猖獗。

所以明朝謝在卷四《五雜記》中寫道:“元朝強盛時,一千多個國家向外族進貢。這是一個很窮的世界,但日本是唯一拒絕納稅的國家。它頑固不化,拒絕為政府服務.'

即使在元朝鼎盛時期,日寇也是非常囂張的,何況是明朝剛剛建立,政權不穩的時候。

因此,海禁的實施是抵御日寇入侵,維護明朝統治的必然之舉。

第二,清朝閉關鎖國。

回到清朝的閉關政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閉關政策,其實和清朝的閉關政策并不一樣。閉關只是一種手段,閉關是一種統治方式。換句話說,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主要體現就是所謂的海禁。

海外貿易

當時中外貿易非常頻繁,伴隨著嚴重的反清思潮。然而,統治者害怕這些外國人和當地人一起推翻他們的統治。因此,清政府實行海禁,切斷中外民間貿易,以鞏固和維護封建統治。

我們可以從1759年發行的《防止外國侵略條例》中找到相關資料。規定每年5月至10月,外商可以在中國廣州進行貿易,但貿易的對象必須是清政府。這種交易是正式的交易,與明朝的“朝貢貿易”有些不同。

此外,清政府實施海禁還有一個原因。由于當時走私活動嚴重,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和貿易,再加上清政府的傲慢,相信清政府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海上貿易

第三,明朝海禁的影響和意義。

雖然明代海禁持續時間較長,但明政府對海禁的控制力度有所不同。朱元璋在實施海禁之初,就明令“不準無證入海”。但當倭寇逐漸打壓他們后,明政府對海禁的控制力開始下降。嘉靖年間,倭寇又開始頻繁往來,因此明朝的海禁在此時開始變得更加嚴格。

不僅如此,這種走私還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雖然財富只是藏在民間,但統治者很清楚:“不以為民為先,以利國為先。世界上還有窮人嗎?這個國家是不是充滿了邪惡?”真相。

海外貿易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穆就違背了公約,允許人們公開交易,實施了所謂的“隆慶開關”。只要人民遵守政府規定,進行對外貿易,政府就不會像以前那樣阻撓。于是,中外民間商品貿易非常頻繁,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根據《史明詩史貨殖》的記錄,“在隆慶的早期,只有一個地方可以過海”。歲時,交易的金額不到幾十萬美元,公共和私人相互依賴.'

這說明“隆慶開關”給人民和明朝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從整體上看,明代的海禁不僅穩固了明朝的根基,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而且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同時,明朝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比如明朝海禁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的發展。

就時間數據而言,明代海禁時間占70%,而開禁時間僅占25%。在嚴格執行海禁期間,大量以捕魚為生的沿海居民逃往海外。此外,他們還加入海盜組織,騷擾沿海地區。更重要的是,海禁給明朝帶來了統治階級和老百姓的矛盾。換句話說,明朝的海禁只是將外部矛盾轉化為內部矛盾。但總的來說,明朝海禁的利弊被認為是對等的,幾乎沒有區別。

第四,清朝的閉關政策及其影響和意義。

鴉片戰爭

與明朝相比,清朝的禁海時間雖短,但更徹底,影響也更大。作為清朝閉關鎖國的措施,海禁異常嚴厲。

記載:“凡官、兵、民未經許可出海經商或在島上生活、耕作者,必遭賊罰。”當然,不僅僅是官兵,普通人也一樣。一旦它們進入海洋,它們將面臨墜落地面的危險。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真的達到了“不讓任何一個板塊進入海洋”的目的。

清朝的海禁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外敵入侵,鞏固了統治,但也只是短時間內有效。從長遠來看,這種嚴格的海禁嚴重影響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沾沾自喜的行為不僅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讓中國的科技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這才是死亡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