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日本企業海外收入占比(日本經濟來源主要靠什么詳情資料.)

时间:2024-05-20 17:02:50 编辑: 来源:

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后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后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于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戰后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于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于戰后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后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于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饑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后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并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后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于展拓市場。、戰后日本經濟的展大約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經濟全面啟動,恢復迅速。工業生產超過了戰前和戰時的最高水平,國民平均消費額也達到了戰前的標準,生鐵、粗鋼、化纖、電子、汽車等產品出現了巨大的增長。

2、1956年—1973年,是廣泛運用科技成果,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在這時期日本充分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緊緊抓住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50—70年代)適時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工業生產大幅度躍升,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機陰影籠罩下進行經濟低速增長期。這一時期的日本雖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下來,但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長率達5.5%、1970—1980年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仍達到了5萬億美元。

上述一切成就的取得,可謂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不能不令人嘆服和深思。

二、戰后日本經濟崛起的主要原因:

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一。

1、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并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于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于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革命的勝利,1948年1月美國提出了一個占領日本的新方針——“建設自主國家”,這個所謂的“自主國家”,實際上只不過是美國在亞洲的“遠東工廠”的代名詞。

為了建設“遠東工廠”,美國積極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張解除對多數軍需工廠的指定賠償,為了實現日本的復興,美國力主緩和戰爭賠償,允許日本保留賴以恢復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資設備基礎。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后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美國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穩定經濟九原則”,1949年2月還派底特銀行董事長道奇到日本擔任占領軍當局的最高財政顧問,對日本經濟進行整頓,制定了“道奇計劃”把“穩定經濟的九原則”加以具體化。道奇的緊縮財政措施實行后,通貨膨脹被抑制住了,日本經濟也穩定下來。開始向自由經濟過渡。

2、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

戰后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時成了美煙的后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達36憶美元。這些“特需”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給日本經濟注入活力,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無怪乎日本壟斷資本家稱朝鮮戰爭為拯救日本經濟的“及時雨”,就連日本經濟學家,不論學術觀點如何,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侵朝戰爭是“救助日本經濟之神”。“以戰爭為契機而發展起來的日本資本主義體制又重新復活了”。

3、舊金山體制的構筑和建立

為了積極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國加緊策劃對日本的媾和活動,以便把日本納入它的遠東戰略計劃之中。1950年9月,杜魯門發表了作為媾和基礎的七原則,此后,雙委派國務院負責對日媾和工作的顧問杜勒斯東奔西突,穿梭往來于有關國家之間。年底同去倫敦協調同英的意見。完成一切策劃之后,1951年9月4日在舊金山召開了片面的對日媾和會議,9月8日,日美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安保條約”規定美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駐日美軍可用以“維持”遠東的“和平與安全”;可應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鎮壓日本內亂的。“安保條約”,宣告了美國對日本公開占領結束,開始了美國對日本半占領狀態的“舊金山 體制”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傘”,日本從中獲益頗豐。從政治上看:由于美軍的“保護”使戰后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從經濟上看,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戰后軍費支出只占戰時軍費支出55左右,在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相當微小。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后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后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力爭在鋼鐵、造船、電力、石油化學、汽車制造、重型電機、合成纖維等方面全面突破。并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1964年6月,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并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日本人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占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參考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