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日本什么時代勘合貿易(明朝時期,日本是否屬于明朝的的藩屬國?)

时间:2024-05-29 04:16:34 编辑: 来源:

奔走作戰,鞠躬盡瘁………… 27490希望對你有幫助!

為什么明朝末年朝廷要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

縱觀整個明代的中日之間的往來,其實并不存在什么經濟封鎖,古人也不懂這個,禁海也沒有打擊走私呀。

明初時對海外諸國的政策,其實是天朝朝貢體系下的勘合貿易,大明給藩國發勘合,在制定的時間、制定的位置、限定的船只量進行貿易,當時大明對海外最重要的門戶港口就是寧波。這也是為什么后來豐臣秀吉計劃征服明國后在寧波建都的原因,當時得外國商人只能在寧波完場貿易,完成之后須立即離港,所以豐臣秀吉所能知道的大明最繁華的地方也就只有寧波了。

自元代以來,東南沿海海寇肆虐,特別是來自日本的倭寇,時常殺入內地,這一時期的倭寇主要還是日本流浪武士。自從日本出現以武士和莊園主為基礎的幕府政治后,武士成為了諸藩主要的軍事力量,但問題是全日本大大小小的藩主多如牛毛,武士也隨之而泛濫,而日本農業產出又低,根本養活不了那么多的武士,武士們又自恃身份不可能去種田,所以為了謀生,大量藩主大名們養不起的武士們只能出海去搶劫咯。

明朝建立以后,一開始并沒有弄明白幕府與倭寇的關系,在倭寇肆虐的情況下,朱元璋試圖恢復明日朝貢關系,以期日本政府約束倭寇,然而日本幕府根本管不著那些倭寇,畢竟沒有錢啊。

而日本政府又希望恢復朝貢關系,畢竟朝貢貿易有著巨額貿易啊。朱元璋見從日本政府 方面無法禁止倭寇,所以就開始禁海,對于日本幾次朝見求貿易都不同意。當然,這種局面并沒有維持多久,到了永樂二年,雙方之間恢復了關系,建立了邦交,達成了勘合貿易。

雖然貿易是恢復了,但是勘合就一份啊,只是授予了日本政府,但問題是日本哪兒來的統一的政府,大名遍地。特別是日本爆發應仁之亂后,幕府將軍的政令只限于京城周圍,將軍變成了傀儡,再也不能控制勘合貿易。

到了嘉靖二年(1523)終于出問題了,當時有實力的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都各自帶著船隊來到寧波進行貿易,然而在抵達寧波后,因為勘合之真偽,爆發了武力殺戮時間,大內氏沿路燒殺搶掠,對當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害,追擊的明朝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等明朝官兵戰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爭貢之役”。

爭貢之役后,明政府直接廢除了福建、浙江的市舶司,也就是福州和寧波,只留下廣東市舶司,從而也導致了中日貿易途徑的斷絕,也為后來的東南倭亂埋下了伏筆。

東南倭亂之后,接著日本戰國時代結束,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更是導致了明朝對日本的強烈不滿,抗倭援朝結束后,雙方所有交流徹底中斷。到江戶幕府時,德川健康幾次試圖恢復朝貢關系,都被明廷政府給拒絕了。

后來的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控制了琉球王室,也控制了琉球對明朝的勘合貿易,冒琉球之名與大明貿易往來。

到了明末時,朝廷已經完全控制不了海域了,先有大海商顏思齊,后有李旦、鄭芝龍,明政府那這些亦商亦盜縱橫七海的海賊王們毫無辦法,畢竟,自薩爾滸之后,明廷防御重點轉到北方,南方的事務束手無策,后來又有西北的農民軍,更是雪上加霜。

后來崇禎用熊文燦招撫了鄭芝龍,才算是勉強維持住了朝廷的體面,但自此之后,東南海上的霸主就變成了鄭芝龍,長期壟斷明日貿易,連葡萄牙人、荷蘭人都插不進來。

所以,明朝政府在當時根本談不上對日進行貿易封鎖,因為海上霸主是鄭芝龍這個大海賊,但凡在東南沿海想要做生意的海商,都要給他們鄭氏交高額保護費,然后打著鄭氏旗號才能去日本貿易。這一時期的中日貿易,其實十分之紅火。

明朝時期,日本是否屬于明朝的的藩屬國?

日本是否屬于明朝藩屬國,這要看你怎么理解“朝貢貿易”。

中國的宗藩關系比較奇特,它是一種確保邊境安寧的“羈縻”手段,作為以中國為宗主國的宗藩體系,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系,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冊封,并由中國賜與印璽,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系只是維系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系的一種形式,并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

而日本與明朝的關系,其實很微妙,也比較復雜。明初時,由于倭寇的騷擾,明廷寄希望于通過外交途徑來抑制倭寇侵擾,對日本實行羈縻政策,頒賜給勘合(朝貢貿易許可證),準許他們入明朝貢。

朝貢貿易,一定程度上,就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維系關系的主要手段,明日之間存在朝貢貿易,那么也可以理解為雙方是存在表面上的“宗藩關系”的。

但是,雙方對于朝貢的理解并不一樣,明朝企圖以此作為“羈縻”的手段,以消除“釁隙”;而日本卻將其看作是營利的機會,甚至當時日本諸侯之間把戰爭經費都寄托在朝貢之上。

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爭取入明朝貢激烈地競爭著,終于在嘉靖時于寧波釀成了拼殺事件,即“爭貢之役”,此后,明朝改變對日貿易政策,罷市舶,中斷與日本的貿易,結果造成了大規模的倭寇騷擾,也就是所謂的“嘉靖倭亂”。

當倭患平定之后,明朝雖然在州月港宣布開海貿易,但對日本仍實行嚴禁政策,且終明之世,兩國未再恢復過正常貿易關系。

明太祖時對海外諸國實行“羈縻”政策,他把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勃泥等15國列為“不征諸夷”,從這個政策是來看,明太祖時將日本等同于朝鮮的藩屬國來處理的,此后明成祖遵循明太祖的政策,對海外諸國仍實行“羈縻”政策,并鼓勵諸國派遣使者入明朝貢,開始賜予諸國勘合,首批賜予勘合的國家包括了日本在內的海外15國,從此時起明日之間的朝貢貿易關系恢復。

但是所賜予的勘合有限,且規定了來往船只數量,規模無法滿足日本大名們的需求,所以日本諸侯們爭奪朝貢十分激烈,一直到嘉靖時爆發的“爭貢事件”,從而這種朝貢關系被明廷主動終結。

此后嘉靖倭亂平定之后,到了萬歷時,日本戰國時代的亂戰局面終結于豐臣秀吉,做著侵略大陸夢的秀吉,開始大規模入侵朝鮮,由此又爆發了文祿慶長之役,在明廷參戰的情況下,日本實力大損,此役讓也成為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一個重要伏因。

德川家康掌握日本后,試圖恢復明日之間的朝貢關系,他通過明朝商人、琉球王、朝鮮為中介,頻繁對明朝進行活動,但明廷始終沒有回復。

明日之間的關系,對于宗藩關系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明朝時的宗藩關系,主要是建立在“朝貢關系”上的“羈縻”政策,不是藩國,只是名義上的屬國,這就像清朝時的藩屬國差不多,大家也只是表面宗藩,實際上誰也不管誰,你看清朝時的朝鮮,200多年來的年號還是崇禎就可見一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