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歐盟數字貿易規則的發展(歐盟的定義)

时间:2024-05-20 06:43:04 编辑: 来源:

定和修訂英國標準并促進其實施。

10、 CB認證

1991年6月,中國國家電工產品認證委員會被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安全認證組織(iEcEE)管理委員會(Mc)接受為認可和頒發CB證書的國家認證機構。九個下屬檢驗站被接受為CB實驗室(認證機構的實驗室)。只要企業獲得了委員會頒發的cB證書和測試報告,IECEE ccB系統中的30個成員國將得到認可,基本上無需將樣品發送到進口國進行測試。這既節省了獲得該國認證證書的成本,也節省了時間,這對出口產品非常有利。

11、 EMC認證

電子電氣產品的電磁兼容性(EMC)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質量指標,它不僅關系到產品本身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還可能影響其他設備和系統的正常運行,關系到電磁環境的保護。根據歐盟政府的規定,從1996年1月1日起,所有電氣和電子產品必須通過EMC認證并貼上CE標志,才能在歐盟市場銷售。這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各國政府已采取措施對電氣和電子產品的RMC性能實施強制性管理。它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如歐盟89/336/EEC。

12、 PSE認證

PSE是日本JET為符合日本安全法規的電子和電氣產品提供的認證印章。根據日本的DENTORL法(電氣設備和材料控制法),498種產品在進入日本市場之前必須通過安全認證。

13、 GS認證

GS標志是由德國勞工部授權的TUV、VDE等機構頒發的安全認證標志。GS標志是歐洲客戶認可的安全標志。一般來說,GS認證產品的單價較高,更受歡迎。

14、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標準化委員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標準化組織,在國際標準化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ISO建立了國際標準。ISO的主要活動是制定國際標準,協調全球標準化工作,組織成員國和技術委員會交流信息,并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共同研究相關標準化問題。

15、 HACCP公司

HACCP是“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的縮寫,即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被認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風味質量的最佳和最有效的管理體系。國家標準GB/T15091-1994《食品工業基本術語》將HACCP定義為安全食品生產(加工)的控制方法;分析影響產品安全的原材料、關鍵生產過程和人為因素,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和完善監控程序和標準,并采取標準化的糾正措施。國際標準CAC/RCP-1《食品衛生通則》(1997年第3版)將HACCP定義為識別、評估和控制對食品安全至關重要的危害的系統。

16、 GMP公司

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縮寫,中文意思是“良好生產規范”。它是一種在生產過程中特別注重食品衛生和安全的管理。簡言之,GMP要求食品制造商擁有良好的生產設備、合理的生產工藝、完善的質量管理和嚴格的檢測體系,以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包括食品安全和健康)符合監管要求。GMP的內容是食品加工企業必須滿足的最基本條件。

17、 到達,到達

REACH是歐盟法規“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縮寫。這是歐盟建立的化學品監管體系,自2007年6月1日起實施。這是一項涉及化學品生產、貿易和使用安全的監管提案。該法規旨在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保持和提高歐洲化學工業的競爭力,發展無毒無害化合物的創新能力。REACH指令要求所有在歐洲進口和生產的化學品必須通過一套全面的程序,如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以便更好、更簡單地識別化學品的成分,以實現確保環境和人類安全的目的。該指令主要包括注冊、評估、授權、限制和其他主要項目。任何商品都必須有列出化學成分的登記文件,并說明制造商如何使用這些化學成分和毒性評估報告。所有信息都將輸入正在建設的數據庫,該數據庫由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歐盟新機構歐洲化學局管理。

18、 清真的

清真,原意為“合法”,中文翻譯為“清真”,即滿足穆斯林生活習慣和需求的食品、藥品、化妝品和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添加劑。馬來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一直致力于發展清真產業。馬來西亞頒發的清真認證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穆斯林人民的信任。北美和歐洲的市場也逐漸認識到清真產品的巨大潛力,不遺余力地啟動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并制定了相應的清真認證標準和流程。

19、 C/A-tick認證

C/A-tick認證是澳大利亞通信局(ACA)為通信設備頒發的認證標志。C-tick認證周期為1-2周。產品執行ACAQ技術標準測試,向ACA注冊使用A/C Tick,填寫“符合性聲明表”,并與產品符合性記錄一起保存。在通信產品或設備上粘貼帶有A/C Tick標志的標簽。銷售給消費者的A-Tick僅適用于通信產品,大多數電子產品適用于C-Tick。但是,如果電子產品申請A-Tick,則無需單獨申請C-Tick。自2001年11月起,澳大利亞/新西蘭的EMI申請合并;如果產品要在這兩個國家銷售,則必須在ACA(澳大利亞通信管理局)或新西蘭(部

經濟發展部)。澳大利亞的EMC系統將產品分為三個級別。在銷售二級和三級產品之前,供應商必須向ACA注冊并申請C-Tick標志。

20、 SAA認證

SAA認證是澳大利亞標準機構,是澳大利亞標準協會的子公司。很多朋友稱澳大利亞認證為SAA。SAA是一種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電氣產品,必須符合當地安全法規,即行業經常面臨的認證。由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互認協議,所有經澳大利亞認證的產品都可以順利進入新西蘭市場。所有電氣產品應通過安全認證(SAA)。SAA標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正式認可,另一種是標準標志。型式認證只能由樣品進行,而標準標志需要每個工廠進行審查。目前,在中國申請SAA認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CB測試報告傳輸。如果沒有CB測試報告,您也可以直接申請。通常,ITAV燈具和小型家用電器申請澳大利亞SAA認證的期限為3-4周。如果產品質量不達標,日期可能會延長。報告提交澳大利亞審核時,應提供產品插頭的SAA證書(主要用于帶插頭的產品),否則不予處理。產品中重要部件(如燈具)的SAA證書應與燈具中變壓器的SAA認證一起提供,否則澳大利亞審計數據將無法通過。

21、臺灣BSMI認證

BSMI是臺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布的“標準、計量和檢驗局”英文版。根據中國臺灣經濟部的公告,自2005年7月1日起,進入臺灣的產品將受到電磁兼容性和安全法規的監管。中國臺灣的BSMI認證是強制性的,它對EMC和SAFETY都有要求。然而,BSMI目前沒有工廠檢查,但必須按照標準局的規定行事。

為了為客戶提供給本土化的就近服務,我們致力于在在世界各地培養和發展我們買粉絲師團隊,目前我們在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和英國設有專業的買粉絲師團隊。 在中國的買粉絲師團隊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和華中地區,可以便利地為全國客戶提供服務。 買粉絲師團隊成員均具有扎實的學歷基礎和過硬的專業背景,其中不乏來自于國際標準機構的專家成員,國際知名認證機構的高級主管,國際知名醫療器械企業質量和研發經理以及具有北美RAC資格的買粉絲師。 買粉絲師團隊能夠熟練運用中文、英文、荷蘭語、意大利語、德語為客戶提供買粉絲服務。聯系我們:買粉絲://sygloble.買粉絲/

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買粉絲://finance.qq.買粉絲/a/20050712/000241.htm

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關系

15年前,中國僅占歐盟對外貿易總額的1.7%,在貿易伙伴排名中僅名列第10位。但自1988至2003年間,雙邊貿易額每年平均成長約17%,遠高于歐盟對外貿易年成長率7%。就2003年來看,中國已占歐盟對外貿易總額的7%(進口約9%,出口為4%),貿易伙伴排名已上升至第2名,次于美國。從另一方面來看,2002年歐盟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為第3大貿易伙伴。

歐盟各會員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均呈現大幅成長,但占各國之貿易總額比例則各不相同。就進口而言,從葡萄牙的4%到荷蘭的13.2%。就出口而言,則從希臘的0.9%到德國的6.2%(請參閱報告原文附圖)。

歐盟對中國之貿易赤字持續擴大。自1988年以來,歐盟對中國之貿易赤字一直在雙邊貿易總額的40%左右盤旋。2002年貿易赤字達477億歐元,2003年更擴大到553億歐元。但2002年,歐盟對中國的服務貿易則出現60萬歐元的小幅盈余。

中國市場占有率增加已影響到其它亞洲國家。在1988年以前,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增加并未影響到其它亞洲國家(包括臺港日韓及東協國家)的市占率。但在1988年至2003年之間,其它亞洲國家的市占率即出現明顯滑落。在這段期間,歐盟與其它亞洲國家的貿易赤字比例變動幅度不大。但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則從10%攀升到41%。

過去20年來,中國的出口產品項目從玩具、紡織品、成衣等逐漸轉移至電子產品。

在1995年至2000年之間,中國在歐盟電子產品進口市場的占有率自5%上升至9.5%;而在2001年至2003年之間甚至倍數成長至20%。歐盟出口至中國的電子產品在1990年代初期自1%成長至4%之后,即一直停滯不前。

歐盟電子產品進口結構之改變,顯示中國出口產品正經歷快速的技術改進。1988年,消費性電子產品占歐盟自中國進口之電子產品的80%,但在2003年時此一比例降至20%。同時期,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則從8%增加至54%。雖然中國在重要的技術零件上仍須仰賴進口(注:2003年中國僅產制國內所需半導體的12%),但在出口電子零件的技術程度仍節節升高,亦即逐漸以主動組件替代被動組件。同樣的,電訊設備的出口也從終端機(terminal)到電訊傳送設備(transmission);消費性電子則從音訊產品升級到視訊產品。

FDI促使電子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而犧牲了其它亞洲國家。許多亞洲國家的電子廠商將其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增加了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卻同時減少了其它亞洲國家的市場占有率。在1995-2002年之間,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占歐盟電子產品進口的比例一直在28%左右。但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亞洲國家的市場占有率則自26%下降至21%。

中國出口產品多樣化后,使得出口至歐盟的傳統出口產品如紡織品與成衣等的比例下滑。1995年至2003年之間從18%下降到13%。雖然如此,由于歐盟自中國進口的紡織品與成衣的成長速度(每年平均約12.5%),仍遠高于自其它非歐盟國家之進口速度(每年平均約4.5%),故中國占歐盟紡織品與成衣進口市場的比例仍然持續增加。

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已取代其它國家的出口。2002年歐盟取消部分紡織品配額。但是此一自由化的措施并未使得整體進口價值增加,而僅是造成進口來源結構的改變。在2001至2003年之間,歐盟紡織品進口總值滑落3%,但自中國進口的金融則暴增18%。中國出口的成長取代了來自其它國家的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來自東協國家和香港地區的紡織品衰減20%。更明顯的是,原先面臨配額管制的紡織品項目中,2002年來自中國大陸的進口值成長46%,而由于平均價格下跌近50%,數量則突增190%。就同樣產品項目來看,來自其它國家的進口值下滑13%,數量則減少11%。

2004年底到期的紡織品配額取消后,可能會造成另一波中國紡織品與成衣涌入歐盟。目前的多邊纖維協議對于將近一半的中國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