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法國海外駐軍分布圖最新(布爾共和國的兩次布爾戰爭)

时间:2024-06-11 11:06:58 编辑: 来源:

克。 對南非荷蘭人的影響

隨著獨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國家滅亡,南非布爾人全部淪為英國的臣民。經過這次戰爭,布爾人之間的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加強。居住在南非四個殖民地的布爾人已有60萬人,遠遠超過英裔白人的數量。他們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語言,英布戰爭大大促進其民族認同的心理狀態的形成,經歷了長期演化和認同過程之后終于形成為一個民族,即阿非利卡人。

盡管英國成立了南非聯邦,并給予南非荷蘭人以平等的政治地位,但是第二次英布戰爭造成的民族隔閡是影響深遠的。雖然一部分上層南非荷蘭人如博塔、史末資致力于同英國人的和解,以及兩個白人民族之間對黑人和有色人種的合作統治,可是大多數中下階層的南非荷蘭人對集中營記憶猶新,不少人的親屬死在那里,因此對英國人始終懷有深刻的敵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部分南非荷蘭人發動了親德反英的武裝暴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南非荷蘭人組成了一個極端仇英的政治組織,取名為奧瑟瓦·布蘭德威格(Ossewa Brandwag),反對南非同英國結盟。二戰結束以后,南非和英國關系愈發冷淡。1961年5月31日,南非聯邦政府宣布不再臣服于英國女王,退出英聯邦,建立了現代的南非共和國。

對英國的影響

在英布戰爭之后,英國將南部非洲的殖民地連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區的走廊。好望角地區以廣袤的南非內地為依托,成為英屬海外帝國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經濟方面,隨著世界上最大的蘭德金礦被英國把持,英國得以控制全球經濟命脈。來自南非的黃金使得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

但是,第二次英布戰爭也標志著英國的海外擴張史的終結。英國政治家發覺由于近代化戰爭代價高昂,同時保衛大英帝國海外領地和英國本土的做法,在經濟上和戰略上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英國不應當再保持孤立政策。布爾戰爭結束之后,英國便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戰略收縮,將部分海外勢力范圍轉托給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領,英國本身的戰略重點則轉回歐洲。

對戰爭理論的影響

除了對參戰國的直接影響外,布爾戰爭對現代軍事理論和裝備技術的發展也影響深遠。在這場戰爭中,許多重要的近現代作戰理論初露端倪,或者首次發揮出其重要作用。在布爾戰爭中,德國總參謀部向德蘭士瓦和奧蘭治派出了軍事顧問,瑞士、荷蘭、法國等國也派出軍事觀察員前往南非。面對英軍借助鐵路進行的大規模快速兵團調動,以及占壓倒優勢的大兵團正面作戰,德國總參謀部加深了對“總體戰”學說的信賴。而瑞士(以及后來的以色列)則根據布爾人“全民皆兵”的軍事思想,建立了自己獨具一格的國防體系。

在作戰理論方面,布爾戰爭再次提出了關于“全民戰爭”的理論:每個符合服役條件的平民都是待征召的戰士,平時在農場和城鎮中從事自己的營生,并在一年中的某段時間里接受短期的軍事訓練,戰爭爆發后則迅速按地區集結報到,組成民團參戰。對于人口和資源相對貧乏的小國來說,由于平時軍隊不事生產,軍費糜耗甚高,不可能經常保持一支擁有一定規模的常備軍,所以采取全民動員、平戰結合、兵民結合的政策,可以解決一定的困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余萬人,最后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后終于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蘭幾乎沒有戰爭準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占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占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占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準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并占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占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并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回“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御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于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后,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占英屬索馬里和肯尼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尼亞、蘇丹、埃塞俄比亞、意屬索馬里、厄立特里亞,意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于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占領華南地區,侵占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于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準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后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占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占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于準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占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準備,于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占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御。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余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并攻占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意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于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于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并于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于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