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平安12年海外投資失利(易家專家秦陽明我是1962年農歷10月11日卯時生,請教今年運勢是否差到谷底,有機會翻身嗎?謝謝)

时间:2024-06-03 00:43:43 编辑: 来源:

需要的武器裝備;維持經濟運轉所需要的各種物資;無數內遷到大后方的人們所需要的基本消費品,總之,當時維持整個抗戰所需要的、中國不能生產所有物資,都依賴這條生命線運進大后方。

滇緬公路還有一個無形的作用——它改變了戰爭的進程。使得日本軍原來是要在正面打敗中國軍,迫使國民 *** 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緬公路在內的對外通道,使得日本軍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改為從沿海越南、西北和緬甸封鎖中國的對外通道。這樣給疲憊的中國軍民有了喘息的機會。

六、遠征軍的歷史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 *** 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部隊。

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遠征軍簡介 抗戰爆發后,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緬公路。

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巖,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

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后,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

1939年冬,日占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 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

盡管如此,日寇并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 *** 和云南接壤。

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后方。緬甸對于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

中國積極準備并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后,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

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于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

這主要由于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后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并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余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于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

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

戰役結束后,英美 *** 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后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后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

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并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于云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我軍在東),最后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余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余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稱為中國駐印軍, 由于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后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后,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

緬甸作戰失利后,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領導的新38師,以及后來繞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師近三千人退入英屬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的基本力量。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并進行整編,并于1942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斗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于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并整訓第2批遠征軍,于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 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鋪設輸油管。

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