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當代中國畫海外傳播的故事(陳逸飛畫家,當代著名油畫家陳逸飛三十八幅經典畫作品賞析)

时间:2024-06-08 15:23:37 编辑: 来源:

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

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

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

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后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

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

任主筆。

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

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云師長秘書。

后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云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云軒聲畫集》、《桐云軒詩文集》等。

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

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

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于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

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

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

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

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

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

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后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

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

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后隨要霞學畫。

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臺灣等。

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后任教42年。

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

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

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于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

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畢業于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

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 *** 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并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轟動全國體育界。

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我獲得僅有的一項冠軍。

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

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

1942年在重慶喪生于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

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

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鷴應用。

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并組織3個巡 *** 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

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

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

莆田市城廂區人。

1915年赴美國,先后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 *** 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

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并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歐元懷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杰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中國文化變遷的例子

第一個十年:電影和音樂顯露大眾文化潛質

40年前,中國人剛剛走出大一統樣板文化的陰影,尚不知大眾消費文化為何物。大眾文化消費是以精英文化為代償。這是因為,精英文化較為敏感,覺醒得更早,而此時的大眾文化消費還只是一種潛流,只能借助精英文化來表達。比如在文學方面,反思文學(其代表作為1977年11月發表的劉心武的《班主任》)、傷痕文學(其代表作為1978年8月11日發表于《文匯報》的盧新華的《傷痕》)、改革文學(其代表作為1979年2月發表的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都曾在大眾中廣為流行。戲劇舞臺在經歷了最初的復排熱潮之后,遂有了北京人藝的《丹心譜》(作者蘇叔陽,1978年3月25日首演)和上海的《于無聲處》(作者宗福先,1978年10月首演),也曾風靡大江南北。

電影已經顯露出大眾消費文化的潛質,《大眾電影》的發行量和“百花獎”的投票量都曾達到八九百萬;《大眾電影》1979年第五期封底刊登了外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男女主角接吻的劇照,盡管有人寫信指責為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并宣稱社會主義不需要擁抱和接吻,但天窗既已打開,風雨之后,總是要見彩虹的。只是電影的表達方式仍以精英為主導,第四代、第五代的許多影片至今仍令人懷念,但正是他們的創作,最終導致了票房危機的發生,迫使電影界去探討好萊塢商業電影模式。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大眾文化消費方式的電視,這時還處于初創階段,1978年5月1日,原北京電視臺正式更名中央電視臺,這一年播出的電視劇僅有微不足道的8部,每部最多不會超過3集。

《大眾電影》1979年第5期封底照片

流行音樂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大眾文化消費最活躍的因素。上個世紀70年代最初幾年,《外國民歌二百首》和部分港臺通俗歌曲已在一些青年中流行。1978年以來,鄧麗君和臺灣校園歌曲在東南暖濕氣流的裹挾下北上,《何日君再來》《路邊的野花不要采》開始被人們四處傳唱,《外婆的澎湖灣》《蝸牛與黃鸝鳥》等亦流行于大學校園。1980年的北京街頭,已能看到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提著錄音機,跳迪斯科的青年。這一年的2月,第一個流行歌曲排行榜誕生,以《太陽島上》《泉水叮咚響》為代表的15首流行歌曲榜上有名。而李谷一的一首《鄉戀》,更以驚世駭俗的“靡靡之音”和氣聲唱法,引發了長久的爭論,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電視劇和電影回歸大眾文化本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大眾文化消費的爆發期。電視劇影響力迅速上升,成為大眾文化餐桌上的一道主菜。最初是靠引進以彌補節目的不足,從日本的《血疑》《姿三四郎》,巴西的《女奴》,美國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到中國香港的《上海灘》《戲說乾隆》之類。盡管有過許多爭議和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觀眾排遣寂寞時光,休閑娛樂,不能沒有這樣的消費方式。國內電視劇生產者很早就為電視劇的通俗化做出過努力,雖然《敵營十八年》作為最初的嘗試曾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和質疑,但國產電視劇的通俗化進程并沒有因此而終止。《西游記》《紅樓夢》《烏龍山剿匪記》《籬笆·女人和狗》《濟公》《末代皇帝》《便衣警察》《公關小姐》《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月朦朧,鳥朦朧》《莊妃軼事》《唐明皇》《秋海棠》等眾多作品,對長篇電視連續劇的講述方式及題材的多樣化做了有益的探索;而《渴望》《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京都紀事》《皇城根兒》等,則嘗試了室內劇的生產方式,這些都大大推進了電視劇消費市場的形成。

電影對商業模式的嘗試或探索,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晚期才有了較為自覺的意識。馮小剛的賀歲片與張藝謀《英雄》式“大片”從不同的方向開啟了電影商業化的進程,而市場機制的引進,加入WTO所帶來的開放電影市場的巨大壓力,以及傳統電影發行體制逐漸為院線制所取代,給電影的商業化創造了機遇,提供了條件,電影因此回歸大眾文化的本性,成為2000年以后大眾狂歡的濫觴。

1990年代通俗文學的初興

文學在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精英式寫作的狂歡后,進入90年代,無論實驗的、探索的還是觀念式的寫作,都受到讀者的冷落而日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則是通俗的大眾文學。這個過程其實在80年代就開始了。最初是從海外引進的金庸(包括梁羽生和古龍)的武俠小說、高陽的歷史小說以及瓊瑤的言情小說,并在讀者中造成了廣泛和持久的影響。接下來,民國通俗小說成了出版商的“搖錢樹”。自清末直至1949年前,凡具有一定可讀性、又允許重印的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品,幾乎都被反復重印了不止一遍,有的甚至再版了多種不同的版本。像張恨水,怕是印得最多的,至今還在印。除張恨水外,秦瘦鷗、周瘦鵑、劉云若、還珠樓主,以及張愛玲的書,都印了不少,深為廣大讀者喜愛。這種“重印熱”至今未見冷卻,隨著一些作者的書成為公版書,甚至還有增溫的趨勢。

把張愛玲歸入通俗文學一脈,有人也許會不高興,不甘心讓她與張恨水之流為伍。但如果我們將20世紀通俗文學的歷史聯成一條線,就會發現,《海上花列傳》和張愛玲恰恰居于這條線的兩端。作家阿城有個觀點,他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面貌和傳統,本來就是通俗的,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乃至張恨水的流行,可以作證;而“五四”以后的精英寫作反而是個“另類”,直到張愛玲才撥亂反正,重振通俗文學的主流傳統。海外著名學者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