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廣西孚友貿易有限公司(1952年,澳門黑人士兵打傷中國戰士,雙方開戰,發射炮彈599發)

时间:2024-05-19 03:37:42 编辑: 来源:

噸(包括豆粕和豆油)。1992年巴西大豆面積為1080萬公頃,總產2130萬噸,占世界總產的18.5%;單產1970公斤/公頃,略低于世界平均單產水平。目前巴西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

大豆成了各國的農業之首,使其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并支撐起強大的工業體系,但在中國,大豆的種植面積正在萎縮,占全國大豆產量二分之一強的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減少25%。而以大豆為原料的當地油脂企業高峰期數量過百,目前能夠斷斷續續開工的只有四五家,面對使用質優價廉進口大豆的非主產區的油脂企業,當地企業普遍難以招架。

而此時,美國農戶正計劃將2008年的大豆種植面積擴大13%,由2007年的6,410萬英畝增至7,260萬英畝,

美國Farm Futures雜志表示,根據雜志對600位農場主的調查,擴充大豆種植將占據一些玉米播種面積,可能導致美國玉米播種由今年的9,290萬英畝下降8,490萬英畝。Farm Futures的市場分析師Arlan Suderman稱,“上漲的輸入成本以及大豆價格的吸引力刺激農戶放棄一些玉米播種。不幸的是由于行業需求并為顯著下降,玉米市場無法承受800萬英畝的面積流失,這引發了未來六個月內玉米和大豆作物種植面積的爭奪大戰。”

中國大豆的困境

一方面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種植大豆的農戶面對跌破種植成本的收購價格愁容滿面;一方面進口大豆的數量不斷攀升,本國大豆加工企業面對使用質優價廉進口大豆的跨國公司無力招架幾乎全部停產或破產。

這是一個怎樣的局面?是因為國內大豆出現短缺嗎?并不是,我國年產大豆1700萬噸左右,需求在3500萬噸左右,需要進口是不爭的事實,但2006年上半年國產大豆銷售困難,而進口總量同比卻增加15%,達到1400萬噸。

進入我國市場最快的是美國的ADM、新加坡的Wilmar,還有嘉吉、邦基、來寶等大公司。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邦基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菏澤油脂廠等企業;嘉吉收購了華農集團東莞油脂廠、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還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來寶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廠;新加坡豐益集團分別在山海關和青島新建了年加工150萬噸和12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

中國企業在2002-2004年連續三次遭遇國際糧商和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2003-2004年初,美農業部稱該年度大豆收成不好,此時正值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限制,為緩和中美經貿關系,中國向美國派出農產品采購團采購了150萬噸大豆,當時美國大豆期貨價已達4300元人民幣/噸。中國代表團竟在這一價位簽下訂單,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處理。在中國走后的一個月,大豆價格跌至3100元/噸,中國企業被送上絕路。

事后證實:當年美國大豆產量創歷史紀錄。這顯然是國際糧商和基金聯手做“局”。據調查這次采購使中方多花15億美元冤枉錢,此后一年,參與采購的中國企業全面虧損達80億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業停產倒閉,國產大豆收購價大幅度下滑。

在這次大豆危機中,山東依靠進口大豆的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大連華農、三河匯福等一批國內大型油脂企業也元氣大傷。跨國糧商則借機兼并企業,淘汰大量競爭對手,從此,進口大豆稱霸中國大豆市場。

據了解,中國大豆主要是非轉基因大豆,而進口大豆以轉基因大豆為主。

是不是我國的大豆在市場經濟中根本難以和轉基因大豆競爭?據國家糧食局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蔣新介紹說,現在我國原料大豆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均有所提升,百粒重50克的大粒和15克的小粒特用豆已大批量推向市場,單產有所提高;已具有形成優質、非轉基因、綠色大豆品牌的條件。

但與2005年比,2006年黑龍江的大豆價格每噸卻下降了550元,而這個價格已經接近種植成本。價格才是左右市場的因素,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是靠“廉價”占領中國市場的。

中國大豆目前的局面可以說是“四面楚歌,身陷困境”。據了解,2006年黑龍江大豆播種總面積由原來的400多萬公頃下降到330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20%左右。目前,我國大豆總加工能力在7000萬噸左右,但實際加工總量不足4000萬噸,產能嚴重過剩。

截至2006年底,全國仍在建設的97家大豆油脂加工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外資參股的企業多達64家,年加工能力為5100萬噸,占中國大豆總壓榨能力的73%,占實際加工總量的80%以上,產能過剩的矛盾愈加突出。同時,由于跨國公司在國內新建和并購大豆加工企業,已初步形成了壟斷布局,與大豆相關的化肥、農藥、經貿、輕工與食品等上中下游產業受到極大傷害,如國產制油設備生產企業的生存空間將大大縮小。

大豆業的萎縮使賴“豆”生存的農戶面臨生存危機。據測算,種大豆比種玉米、水稻、土豆效益要差得多,每畝純收入只有幾十元錢,一些受災農戶不僅沒有收入還要搭錢。黑龍江省大豆種植農戶5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大豆,海倫市有兩個村,因大豆收益差,被迫轉讓土地外出打工的農戶占全村總戶數近30%。

大豆引發的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大豆在1996年完全開放,到2006年,正滿十年。十年間隨著洋大豆的大舉進入,跨國糧商對油脂行業的參股控股,沿海就地加工的蓄意布局,使得大豆產業陷入被外資全面控盤的境地。

2004年之后,國內油、蛋、肉等消費量節節上升,2006年底豆油上漲帶動糧油肉類紛紛漲價。同時,東北大豆產區遭遇空前的進口沖擊,大豆收購價持續低迷,種植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豆農和大豆加工企業都苦不堪言。

而此時,世界各大糧商如美國ADM、嘉吉、邦吉、新加坡Wilmar、托福、來寶等大公司入股中國大豆壓榨企業。2004-05年,國家發改委兩次發布行業預警:國內大豆壓榨能力是實際需求的2.6倍以上,年綜合平均開工率不足40%。但外資乘我企業困難,加快并購我國大豆加工領軍企業。中糧集團旗下8個油脂加工企業均成為外資企業。同時外資又興建大型榨油企業。至2006年4月,仍在開工的97家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參股的企業有64家,控制了中國85%的實際加工量。

跨國糧商基本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布局,他們控制了中國60%以上的實際壓榨能力后,壟斷了中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跨國公司買入南美廉價大豆、享受巨額農業補貼的美國大豆,再高價轉賣給中國的壓榨企業,賺取壟斷的貿易利潤。留給中國的是壓榨行業的低利甚至虧損、本土大豆的滯銷。

現在大型壓榨企業只剩一家(黑龍江九三公司)未被外資兼并。針對所謂“國際糧商給中國帶來了資金、技術、先進管理理念、就業、稅收,中國大豆企業技不如人”的說法,九三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指出:一個日產5000噸的加工廠,投資并不大,用工一般不超過250人。中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并不遜于外資企業。

在合資企業中,外資股份一般不超過30%,表明跨國公司并不企圖賺加工環節的錢,主要目的是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

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是最為險惡的,國際糧商控制了從大豆主產地南美到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產業鏈。他們在南美國家發放生產貸款、修建鐵路港口,控制了當地絕大多數的大豆生產,南美豆農則低價出售大豆抵償貸款。糧商將南美大豆采購價控制在200美元/噸以下,然后操縱期貨交易,以300-400美元的價格賣出。

大豆加工企業實行外資化、集團化,其結果就是進一步壓低大豆采購價格。由于收購價格接近種植成本,農業稅減免和糧食直補的好處全被收購壓價吃掉。如此下去,東北的大豆種植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目前,我國的大豆加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延伸到飼料加工、畜禽、水產養殖、營養保健、包裝、化工、環保、軍事、醫藥、紡織服裝、航空、航天等領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國內大豆生產消亡,大豆將完全依賴進口,各相關產業的發展將受制于人。同時,我國食品營養所需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來源將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貿易已被外資掌控,如果大豆生產全面崩潰,我國的大豆供應及飼料工業、畜禽、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將全面受制于外國,傳統豆制品、肉、蛋、奶及水產品等的供應將面臨挑戰,嚴重危及我國食品安全。

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可能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轉基因大豆具有生物破壞性。農民一旦種植這種大豆,轉基因大豆就會影響中國大豆的物種特性。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和多樣性集中地,野生大豆原始性狀一旦受到破壞,則意味其遺傳多樣性受到破壞,這必會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助理巡視員王德輝認為:“轉基因生物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的潛在威脅和風險正在增加。”這并非杞人憂天,2001年,科學家發現墨西哥300多種玉米資源受到進口轉基因玉米的污染。專家們擔心,同樣的事情會在中國重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