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廣西梧州市高得貿易有限公司(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路徑探析)

时间:2024-05-06 08:09:24 编辑: 来源:

,不少菜肴享譽國內外。文物勝跡有中共廣西地委和特委舊址、中山紀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龍母廟等。50多年來,萬秀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城區建設日新月異。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萬秀區人民政府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民生活實現小康的總目標,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01年,工業總產值3.3億元,是1959年89萬元的370.78倍;財政收入6905萬元,是區設立財政體制當年(1988年)716.7萬元的9.63倍。2002年,萬秀區工業生產總值3.6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5億元,工業增加值0.77億元),財政收入6082萬元.

建置沿革

萬秀區自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為梧州城廓,是歷代郡、州、府、道、縣治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該區設立城東、城南、城北和城中4個鎮。1951年11月,設立河道辦事處。1953年5月,撤鎮設立第一、第二區和水上區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銷城區政府,改設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撫河(桂江)、下關、紅樓、石鼓、南堤9個辦事處。1958年9月,撤銷辦事處,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個區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別改稱為白云、萬壽和鴛江3個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萬壽人民公社分為萬壽、百花2個人民公社。11月,成立萬壽、百花區公所,實行政社合一。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為白云、石鼓2個人民公社。12月,成立白云、石鼓區公所、1962年8月,萬壽、百花合并為萬壽人民公社(區)。白云、石鼓合并為白云人民公社(區)。1968年9月,撤銷區公所,改萬壽人民公社為紅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白云人民公社為東方紅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鴛江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撤銷紅星、東方紅和東風3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萬秀、白云和鴛江3個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8月,撤銷革委會,成立萬秀、白云、鴛江3個區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銷鴛江區,并入白云區。1990年8月,撤銷白云區,并入萬秀區。至此,萬秀區管轄范圍包括桂江東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區。1992年,萬秀區劃分為城北、城中、城東、城南街道辦事處4個,轄居民委員會61個.2002年8月26日,實行城區社區管理體制,成立中山、大東、云蓋、石鼓、賀院、云龍、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東、平西、民主、四坊、東正、北山、桂北、百花、錢鑒、白云、華機、桂江等23個社區居委會,撤銷原61個街道居委會.同年,全區人口1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76‰.當地人主要操粵語方言。2003年2月(國務院批復時間為1月),調整梧州市市轄區劃,萬秀區增轄蒼梧縣旺甫鎮和郊區城東鎮2鎮,劃出塘源社區歸蝶山區管轄。全區總面積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轄鎮2個,街道辦事處4個,村民委員會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個,全區總戶數46134戶,總人口15.42萬人。

自然環境

萬秀區地處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長而多雨,冬短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1.0℃。年平均日照時數1823.5小時。災害性天氣主要是雷雨大風,多出現在4-9月。萬秀區坐落在桂、潯、西三江河岸,背山臨水。城區建筑分布在河漫灘、河漫灘階地、超河漫灘一級階地、超河漫灘二級階地和丘陵地上。城區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灘階地上,城區工業區處超河漫灘一級階地。

萬秀區東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區內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經城區的河流有桂江、潯江與西江。桂江北自蒼梧縣入境,流經城區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與潯江匯合而稱西江,流經城區境域13公里,東流入廣東封開縣。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據載最高水位為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遲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

工業發展

萬秀區工業歷史悠久,西漢時期,盛產陶瓷.宋元兩代,出現個體縫紉店和鑄鐵、鑄銅手工業作坊,今錢鑒便是北宋時期梧州元豐(1071-1085年)鑄錢作坊之地。明清期間,紡織、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業已十分流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轄區桂江東岸開設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業。其時,城區蛇酒、醬油、臘味、冰泉豆漿、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頗具風味。民國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電力公司,設廠于桂林路龍母廟左側山拗處。

解放后,50年代初,萬秀區工業主要是街道工業,以集體所有制為主,組織街道失業人員成立生產加工組,開展生產自救,生產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農具。1953年后,街道工業經過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變革,逐步實現了由小規模生產向大規模社會化生產的轉變。1958年,在開展全民辦工業的群眾運動中,自籌資金7000元辦起街道工業廠15家,有職工541人,堅持“六主”(以本身積累為主、以現有條件為主、以綜合利用為主、以現有技術為主、以自制設備為主、以小型為主)“四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為農業服務、為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為外貿出口服務)方針發展生產。1959年,工業總產值89萬元,到1965年,城區有工廠企業36家,職工1790人。工業總產值711萬元。包括金屬品制造、建材、紡織、縫紉、木材、文教用品、化學、玻璃、食品等工業9大類600多種產品。

1970年8月,城區有30家工廠劃給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辦生產組,當年工業總產值135萬元,不及1969年的1/6。1971年以后,城區重新開辦工廠企業,街道工業逐步恢復生機。1976年,城區工業生產總值808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城區經濟工作發展迅速.1992年,工業總產值l.002億元,名列廣西各城區第二名。1993年,工業總產值2.004億元,財政收入3320萬元,區屬企業實現稅利1513萬元.城區工業總產值凈增1億元,占全市當年凈增的10%。至2001年,城區工業發展初具規模,有工業企業98家(其中規模以上6家,規模以下92家),工業總產值(不變價)3.36億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門類有機械、電器、食品、鑄造、化工、印刷等。開發有五里沖工業區、錢鑒工業小區、旺步工業區、鯉魚沖工業區和東出口工業走廊。主要產品有汽車發電機、食品、保健品、廚具、鍋爐、保險柜、彈簧、復合肥、家具、減肥皂、洗發露等多種系列產品。2002年,工業生產總值3.64億元。

轄區內坐落的重點企業:造船企業有廣西桂江造船廠和梧州華南船舶機械廠,食品企業有全國第一家梧州蛋白腸衣廠和全國最大的豆漿晶生產企業梧州市冰泉食品工業公司,建材業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廠等大中型企業。

對外貿易

三國時期,轄區內便有對外貿易,主要進出口商品是金銀翡翠、奇物異果。唐宋以后,陶瓷、食鹽、谷米、布匹、生絲和茶葉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為通商口岸后,轄區域成為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商品貿易集散地。其時,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絲、中藥材、牲口等農副土特產品;進口商品主要有棉紗、布匹、五金機電產品。火柴、西藥、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緒三十年至民國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關最低年收入白銀32萬兩,最高74萬兩.其出口總值占廣西的80%。廣西財政收入70%以上來自梧州。隨后,受日本軍隊入侵和國民黨發動內戰影響,城區貿易市場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區境內對外貿易日益興旺,先后成立11家專業進出口公司和2家對外運輸公司,經營進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個品種,2000多個商品,與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從1950-2001年的52年間,出口總值占同期廣西出口創匯總額近1/4。.

商業經濟

萬秀區是梧州商業的老城區。宋代,便設坊進行貿易。明代,城區內有11坊市。其中以城南市和府東市最為熱鬧。此外,還有水上夜市。其時,飲食業相當興旺,鬧市都開設有粵式茶樓酒館。梧州辟為商埠后,廣東商人紛紛到梧州,在城區的沙街、四坊井、西門口一帶設店經商,平碼行、花紗行、特貨行(指鴉片業)等經紀行業應運而生。英、葡、法、美等國商人也開設洋行、公司,傾銷外國商品。至民國22年(1933年)城區有商行1000多家。商業稅收,占廣西財政收入30%。抗日戰爭前,從事商業的人員1萬多人;蕭條時,也有六七千人,為廣西之冠。

解放后,轄區內設立有國營百貨、紡織、煙酒、食品、五金交電、化工、鹽業、石油等二級批發站和公司。至1956年,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2000多個,其中集體、私營和個體居多。隨后,向國營、集體過渡,網點撤并,到1965年,減少至26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間,網點繼續減少。1978年后,在發揮國營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發展集體、私營和個體商業,恢復農副產品市場,開放日用品集市。室內市場逐步取代露天市場,較大型的市場有南中、錢鑒、桂北、大東、孔廟里、萬壽宮市場。新落成上檔次的酒家、飯店和市場有白云、北山、新世界、五豐、梧州、中環、國泰、電信、東盛、中山、南方、新洞天等10多家。建成服裝、家電、家具、珠寶、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建材等10大專業批發市場和五金家電、日用百貨、糖煙副食等18條商品批零專業街。利用沿江一帶開設夜間飲食一條街。在民主路、西江路開發總建筑面積1.10萬平方米的購物城和美食城。2001年,投資1000萬元,在大東上路建成一條600多米長具有嶺南騎樓特色,集旅游、觀光、購物、飲食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首條商業步行街,自當年6月開業一年,已有100多萬游客到此觀光購物.2002年10月20日,地處中山路的恒業國泰廣場開業,場內共有店鋪499間,知名品牌店有麥當勞、機車沙龍、茶莊、咖啡堡、書店、珠寶等近30個,為培育和發展梧州商業市場、創建優秀旅游城市和建設東大門,打開東通道創造更有利條件。

財政稅收

1987年前,城區財政由市財政局管理。1988年成立萬秀區財政局.當年財政收入716.70萬元。1993年,市場稅收實行“誰投入,誰收益”的管理辦法,當年完成2915.70萬元。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推進了財稅收入增長,同年稅收2226.50萬元。1995年,稅收4149萬元,比上年增加1.86倍。1996年以后,受經濟環境影響,財政收入逐年減少。1999年以后,城區經濟有序發展,財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財政收入6905萬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財政總收入6082萬元。

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工商稅收、企業所得稅和專項收入。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設、企業挖潛改造、文教衛生、部門事業費用、行政管理費用、城維費用、撫恤、社會福利救濟、民兵事業費用等項目。

人民生活

民國時期,民眾收入微薄,度日艱難。解放后,1950-1957年,組織居民開展生產自救,就業機會增大,生活較為穩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災害影響,居民節衣縮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維持溫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緩慢增長.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著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338元;醫療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訊314元;娛樂教育和文化服務432元;居住8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