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廣東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稱為(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是什么,詳細描述一下)

时间:2024-06-14 13:13:09 编辑: 来源:

、幫、會館、公所等等。行,是指商人的行業組織;幫,則是商人的地域或業務性質的組合;會館,一般而言是商人的地緣組織;公所,則是商人的業緣組織。雖然這些組織的內涵在明清時期相當程度上已演化的差不多了,但是它們的名稱卻依然存在。

9、商行

“行”是已知較早的商人組織。唐宋時期,“行”就已經出現。當然,當時的“行”和后來一樣,不完全是商人組織,手工業者也包括在里面。而且,它還是商人和手工業者所開設的店鋪的組織。明清時期的“牙行”實際就是“牙店”、“行家”、“行戶”的通稱。其職能主要是替客商收買、評估物品。當時之“行”最主要的含義是行業,每一行業皆有自己的組織,此組織或曰堂,或曰公所,或曰會館。行雖不是組織本身,卻也和行業組織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大多數行都有一個“堂”,名稱雖不一,但該“堂 ”畢竟為一商人行業組織。故此,行在當時還是有特殊的意義。

10、商幫

“幫”,主要是由地域關系而形成的,當時也有一些是因業務關系而組成的。在一些商業繁榮的都市里,商人們幾乎都有自己的“幫”,廣東商人的“幫”往往叫做“廣幫”。但“廣幫”其實只是一個大的稱呼,“廣幫”之內還有地域關系而形成的順德幫、番禺幫、潮州幫之類。明清時期,廣東商人最有名的商幫是潮州幫。

11、會館

明清時期異藉同鄉人士在客地設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它是適應社會的變遷而產生的,又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形態,在對內實行有效整合的同時,又不斷謀求與外部世界的整合。狹義的會館指同鄉所設點辦公的建筑,廣義的會館指同鄉組織,由商人發起新建的會館,目的在于保護本地商人或本行業商人的商貿利益。

12、公所

1、促進外向型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是先于工業發展的。明清時期廣東商人的商業活動,其實就是承當國內貿易中介人角色的商業活動,推動了廣東外向型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特別是供給市場的需要,廣東商人往往對外向型手工業作坊或工廠手工產品特別青睞,甚至投資于外向型手工業,從而促進外向型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在廣東,廣州的制茶業、紡織業和佛山的棉織業、冶鐵業、制瓷業的發展最為典型。

2、促進貨幣經濟的發展

隨著廣東海商出海貿易的發展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明中葉開始外國銀元大量流入中國。明清時期,以絲、茶、瓷、和他其手工產品為主要出口商品的中國外貿一直處于出超地位,外商不得不大量輸入銀元來交換中國的商品。清政府推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外國商人的銀元于是經由廣東商人中的十三行行商之手源源不斷的輸入廣州,進而向全省乃至全國流散。廣東商人在銀元輸入的過程中充當了轉手人的角色。

3、促進城鎮經濟的發展

隨著廣東商人的日益發展,廣東的市鎮也像雨后春筍般興起和發展起來。首先是嶺南一大都會的廣州城已成為“百貨之肆,五都之市”的中心,人口也發展很快,由于人口劇增,商業繁榮,廣州城進行了兩次擴建。顯然這是為了適應由于商業貿易而新發展起來的繁榮的商業區的需要。由于廣東商人的發展和活躍,商品生產與交換,逐步地破壞著周圍的自然經濟結構,使許多千年不變的鄉村卷人商品經濟發展的潮流,進而成為新的商業市鎮。

4、促進東南亞和美洲國家經濟的發展

16至18世紀,東南亞和美洲的許多國家正處于開發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遠遠低于中國。廣東商人中的海商和這些國家的商人通過商品交易往來大大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同時因貿易而在當地定居的廣東商人就成了華僑。廣東商人以及華工帶去的先進的鐵工具等,對東南亞各國人民從事礦藏的開發、荒地的開墾以及經濟作物種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5、促進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

貿易的通道,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廣東商人的大量出海貿易,不僅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帶到國外,而且也把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帶回中國來,從而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

中國科技文化的外傳:廣東商人的海商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地,他們不僅運去了各國人民所需要的先進的中國手工業制品和農產品,而且想這些國家傳播了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對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到國外經商的廣東海商不時把外國的一些經濟作物或者糧食作物新品種帶回廣東種植,對廣東乃至全國都有產生極大的影響。

西方國家先進科學技術的傳入:隨著廣東海商對外商貿的發展,西方傳教士也紛紛來到廣東和內地傳教,并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明清時期停滯不前的科學技術注人了新的血液。

6、促進廣東社會重商心態的形成

廣東是一個商業一直比較發達的地方。在國際貿易的影響下,廣東社會的重商思想不斷得到加強,隨著明清廣東商人的形成和發展,廣東人經商意識日益普及化。明中葉以后,重商的社會心態便在廣東形成了。廣東社會的重商心態除了表現為經商的人多、經商的風氣盛以外,還在商業性農業的發展等方面反映出來。

中國人叫人稱怎么叫

1、華人

華人是“中華人”的簡稱,在古代是指漢族,至近代改指已經加入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人。 “華”是中國的古稱,中國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鄉的華人稱為“僑人”和“僑士”,外籍“華人”之稱謂從“華僑”演變而來。

中國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唐宋以前,移居國外的華人,沒有固定的稱謂。唐宋以后,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對外貿易的擴大、交通的發達,移居國外的人數急劇增多,他們多被居住國的人民稱為“唐人”。明清時期,也有的稱為“華人”,“中華人”等。

2、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后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

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3、華夏兒女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族戰敗,并入黃帝族,華夏族逐漸形成。華夏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兩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他們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

在外人眼里,漢族是一個身著華彩衣服,講究禮儀的民族。

中國人多為以上后代,故以華夏兒女自稱。

4、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是中國人的自稱。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常引以為豪。

5、唐人

由于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歷宋、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

由于粵語區有著龐大的海外移民,故唐人這種稱呼在使用粵語的廣東、港澳及其移民中尤其常用。粵語在海外有別稱唐話;唐人街,乃粵語中唐人所居住的街區是也,此稱呼現普遍應用于海外華人。一些國家如日本等國直到近現代仍稱中國人為唐人。

正因為

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是什么,詳細描述一下?

廣州十三行創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別名“洋貨行”、“洋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于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

這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商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千余年來,長期管轄廣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設立的十三行,當時正是南海縣管轄。在清朝初年,隨著到廣州的外商不斷增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商館。而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些“公行”通稱“十三行”。

清乾隆年間,全國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市場一派繁榮。通過十三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源源不斷漂洋出海,而從外國進口的鐘表、玻璃鏡、琺瑯器等“洋貨”讓人大開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館描繪成為“金山銀海,堆滿銀錢”的景象。從歷史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十三行的輝煌,畫面上十三行商館區各國商賈穿梭,江面上萬舸競舤的場面讓人嘆為觀止。

擴展資料:

海外華胞是什么

他們的區別是:

1、華僑是有中國國籍,但居住在外國或在國外定居長期生活的人,華裔和華人是有中國血統,但是國籍不是中國的人。

2、華人在另一種角度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統稱,而華裔則是有著中國血統額度外國人,華僑是中國國籍的中國人在國外定居的人。

3、華僑因國籍的問題,主要還是受中國的法律所約束,而華裔因國籍的原因,只要不在中國境內違法,是不受中國法律約束的。

4、華人是除華僑外,尚包括歸化為外國國民以及移民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中國人,華僑則單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中,所謂華人指帶有前述中華民族血緣而國籍非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人。

源遠流長,在唐宋以前,移居國外的華人,沒有固定的稱謂。唐宋以后,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對外貿易的擴大、交通的發達,移居國外的人數急劇增多,他們多被居住國的人民稱為唐人。明清時期,也有的稱為華人,中華人、粵閩人等。

海外華人主要生活于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

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后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