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廣東賓納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名字的由來、歷史)

时间:2024-06-04 00:16:27 编辑: 来源:

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

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占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占49.8% ,荒地占4.1% ,沼澤和紅樹地占0.1%,耕地占6.7% ,魚塘占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占16.8%。

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行政區劃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大陸不同,這些區都是非政權性地區組織)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限于篇幅,無法詳細介紹,請自行打開詞條鏈接)

[編輯本段]【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

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的區旗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

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

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

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

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

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

十年里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 *** 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

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于倫敦。

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

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后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

國際上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由剛回歸時的四個,增加到2007年六月時候的134個,但香港 *** 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客說服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花了四年時間,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更花了長達七年時間。

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繼續不斷加強。

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通婚的數目,2006年與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給內地居民的數量十年間上升了八倍。

回歸后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

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

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

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制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與人口結構】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

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

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

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

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

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于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在2007年,香港居民中52.5%是女性。

在2008年年底,香港人口突破700萬大關,香港在2008年的出生率達千分之11.3,創過往13年來的新高,嬰兒出生人數更是1983年以來最多,但2008年中國內地孕婦前往香港所生嬰兒占當中的42.7%,扣除這個數字,2008年香港本地婦女的產嬰出生率僅為千分之6。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后,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

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

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 *** 今后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

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占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26%;從事制造業的只占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

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

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

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

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

其他宗教還有: *** 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文(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 *** 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1])、普通話和英語。

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州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

香港大部分居民都并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

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

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于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

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制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

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

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征收關稅。

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 *** 干預見稱。

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范。

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

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

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柜(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柜港口之一。

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

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

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

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

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

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絡。

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

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游的大門。

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

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

*** 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

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絡,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