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外語外貿學院院長哪里人(有關詹天佑的資料)

时间:2024-06-01 09:48:15 编辑: 来源:

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詞交給兩人,請他們幫忙找專業人士譯成英文,沒想到兩人對歌詞愛不釋手,很快就傳回了譯好的英文歌詞。

童謠《落雨大》突出廣東特色

《重逢》突出了亞運會的理念:亞運會不僅是亞洲的體育盛會,也是亞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友誼聚會。

“珠江彎彎伸手相牽”音樂部分用廣東童謠《落雨大》作為前奏,突出了廣東特色。

編輯本段

榮譽

楊振寧的生活照(19張)

楊振寧的生活照(19張)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Physics) 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及擁有多項榮譽學位,被譽為是“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同時與李政道也是華人歷史上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也是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Rumford Prize)。(Rumford Prize) 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3年獲本杰明.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 1994年獲鮑爾獎(Bower Award)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N. Bogoliubov Prize) 1999年獲昂薩格獎(Lars Onsager Prize)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及擁有多項榮譽學位,也是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編輯本段

年表

1922年

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年

考入西南聯大

1942年

大學畢業,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

1944年

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1945年

赴美入芝加哥大學

1948年

獲博士學位

1949年

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

1956年

和李政道共同發現宇稱不守恒

1957年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1年

在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

1986年

返國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

1994年

榮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之波維爾(Bower)獎

1996年

獲清華、交通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編輯本段

生平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國護照上不小心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因而,他的啟蒙教育是在母親的輔導下

楊振寧

完成的。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

楊振寧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

振寧在5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 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后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為精致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杰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于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系,并且是設在南朝鮮首爾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于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于新近對臺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帶來的困難。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后,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他說:“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后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么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以后證明它是以統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可是以后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范常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于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楊振寧扎根于數學,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形而上學的游戲。40年代后期他剛去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時曾打算成為實驗物理學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差。實驗室的同事們開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楊振寧。”

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

對于物理學家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它既適用于以重力為主的極大王國,又適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極小王國。物理學家在70年代已經在這方面獲得進展。他們提出一個稱為標準模型的理論。可是標準模型并沒有將重力考慮在內。

目前,弦線理論可能可以克服這個缺點。這個理論經過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維時——空,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四維時空,即時間這一維加上立體幾何的三維。弦線理論提出來已經20多年,它在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很流行。可是楊振寧在晚年時是不同意這個理論的。楊振寧懷疑弦線理論或其派生的理論是否能將所有客觀存在的現實都放進一個簡潔的包裝中。

楊振寧說:“弦線理論并沒有得到實驗證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問題部分地在于,為探索弦線的影響,需要極高的能量,更強的粒子買粉絲。如何寫出一個可以工作的理論,并從事十維計算也是一個問題。

楊振寧提出物理學正經歷一個過渡期。不斷地尋找更快更小的計算機晶片等的應用研究,將會比基礎研究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他說:“很清楚,在未來的30到50年中,人們將更注意物理學的應用。其理由并不是因為所有的基本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而是因為更深入地探索物質的基本結構變得愈來愈貴。”他又說,2005年國會決定

楊振寧和妻子翁帆

中止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是一個信號,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經費的時代

楊振寧和妻子翁帆已經結束了。

超導超級對撞機是要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造的一個基本粒子買粉絲,它的直徑將達54哩。

楊振寧預言,計算機工業的實際需求將會推動界于微觀和宏觀之間的物理學的發展,他承認許多分析家們早已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就像剛剛過去的20世紀被稱為物理學的世紀一樣。是什么環境使楊振寧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學中起重要作用呢?聽他自己說,在他的成功中,運氣和抱負同樣重要。

楊振寧早年處于一個更像是中世紀的而不是現代的社會。他得益于幸運的家庭環境以及和同事與學者們的聯系。這些為他進入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鋪平了道路。反過來,他正通過不斷努力在亞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為回報。

楊振寧生長在中國中部一個圍有城墻的城市——合肥。當時,合肥只是安徽中部的一個小縣城(當時安徽省省會是安慶),這個城市的街道是沒有路面的,城門很窄,以致30年代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