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歸納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是什么)

时间:2024-06-11 16:01:48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托,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買粉絲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游業所占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占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制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于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并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于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件和醫藥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藥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1 古代城市發展與江河湖海之間的密切關系。 2 歷史上“王權、商業、工業”三大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1、江河湖海是水陸交互作用地帶,地理環境與生物種群結構多樣,物種變化活躍,生產力較高。豐富的天然產出,平坦的土地與易于采用的淡水,易于農耕,易于生息繁殖。古人類遺跡多沿江

沿海分布,亞洲大河流域的古文明等,是歷史的遺證。

2、城鎮發展的早期,江海既是防守的屏障,亦是交通運輸、工商貿易與服務的通道,逐漸地沿江、河、湖、海的市鎮發展成大城市。

3、剖析中外城市布局,可歸納水體在城市發展中的功能為三類:(1)城市的興起以河流為依托,河流橫貫發展著的大都市,成為城市的主軸線。(2)沿海灣或河海交匯的河口灣發展

的城市。(3)湖濱城市。

4、通過三類國外城市及古今中國城市的實例,歸納出水體在城市發展中具有以下功能:景觀功能,水源與水體活力的功能,聯系與運輸的功能,游樂與運動的功能,生態環境陶冶與更新功能

以及文化歷史淵源及延續的功能等。

王權、商業和工業,是城市產生和發展史上的三大參變因素,相應構筑了城市發展的三個臺階。

一、王權在城市誕生中的作用

城市在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朝著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體過程中,總是要受控于一些具體的力量。

城市在初始的時期和發展的歷程中,都經歷有受王權的支配而呈現一種特殊的理性形式的階段,其組織方式主要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利益,因而貫穿著他們的意志。王權作為最重要的參變因素在城市的產生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介入觸發了遠古村落的細胞分裂,生成城市這個新的生命有機體,并且象基因一樣主導著城市機體的生長過程及功能和形態特征,構成城市的第一個起步臺階。

二、商業對城市進步的貢獻

商業給城市帶來的變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它的自由繁榮培育了一批富有的商人,并使得商人們在共同的利益下結為社團,逐漸地,這種自由自愿的商人社團演變為古典城市不曾有的,可以脫離封建國家常設機構而獨立存在的完善的自給自足的組織。隨著勢力的增長,他們先是以擁有財富的形式在經濟上分享了權力,隨后又在政治、軍事以及宗教、司法等方面對現行統治者提出了權力要求。

商業作為革命性因素全面滲入城市之后,對城市舊有的體系首先予以否定和消解,然后在新的原則基礎上重組。從性質上來講,城市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政治中心變為經濟中心,由少數人的統治工具變為大眾謀求金錢與利潤的場所。對外關系由封閉對抗轉為開放交流,內部秩序特征從追求永恒的靜態形式轉為追求功利效益的動態運行和新陳代謝。

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給城市帶來新的推動之前,商業在城市舞臺上充當主角約200年之久。這是城市發展的第二個臺階。

三、工業對城市化的影響

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乃至社會結構都因這場產業革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各國開始從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城市化及城市化過程,實證了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發展間的關系。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要求社會方方面面都滿足它的發展,從而工業革命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資技術基礎和其他必須的條件,推動了城市化;同時,城市化又與工業革命密切聯系、并行發展。

工業革命后,產業結構改變了。工業革命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同時有利于市場的擴大和集中。商品交換的頻繁使得城市的存在具有了意義。同時,工業生產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生產,工人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人們渴望放松,在城市里就出現了服務業,也即我們現在常說的第三產業。

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現了一大批新興工業城市。機器的廣泛應用,使得工廠規模擴大,同時也使得城鎮的范圍擴大,漸漸發展為大城市。農業發展所剩下的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為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補充了新的血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