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日本海外移民史(美國歷史上最早的日本移民)

时间:2024-06-01 03:19:15 编辑: 来源:

,到達日本當在越人之前。

倭人自稱吳太伯后裔,最早見諸魚豢的《魏略》,唐宋時代又為《翰苑》、《通典》、《梁書》、《北史》、《晉書》、《太平御覽》等多種史書采錄。泰伯始創之句吳,據地長江下游一帶,建都于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春秋后期句吳國力強盛,先破強鄰楚國,次敗宿敵越國,挾軍威北上爭霸,與晉國逐鹿中原。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揮師攻入吳地,句吳遂亡於夫差。

“泰伯后裔說”事關日本民族的起源問題,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也出現過激烈的論戰。其中千千和實發表的《吳太伯苗裔說之再探討》,主張從周邊民族的慕華心理探討漢人始祖傳說的成因,采取較為客觀公正的態度,茲撮要簡介如下:

(1)周邊民族憧憬漢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由物及人,產生尊崇漢人的心理。

(2)東亞諸族招請漢人移居,藉此吸收中華文明,其歷史相當久遠。

(3)對東亞諸族來說,以漢族的神祗、圣賢作為自己的始祖,在國際外交上極為有利。

(4)在古代的倭人部落中,類似的始祖傳說自古有之。據《筑前風土記》逸文,怡土縣主五十手跡對仲哀天皇自稱“高麗國意呂山自天降來日*之苗裔”。與吳國交往密邇的某個部落自稱泰伯后裔,不足為怪。

千千和實的論文通過縝密的考證,論述了3世紀的倭人部落出於對內強化王權、對外提高威望的需求,將本族的始祖系掛于賢人泰伯,從而肯定了中國史書所載的“倭人自謂說”。這個結論應該說比較公允,基本上解決了這場公案。

我們認為,漢人始祖說可以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起源于異族逐鹿中原,第二種起源於異族之歸附,第三種起源於漢族的外徙。

先看第一種類型。按照“華夷”準則,入主中原非漢族莫屬,於是逐鹿中原的周邊民族,勢必要證明與漢族的淵源關系。如春秋時代,夷狄強邦號稱“五霸”,爭雄中原,各以華夏支裔自命,以示出自正統:越奉夏后少康,吳稱泰伯之后,齊奉周太公望,晉奉周武王嫡子,楚奉黃帝后裔顓頊。

第二種類型與此稍異。一些民族雖無意逐鹿中原,但通過在譜系上與漢族聯姻,確認與華夏的親緣關系,對內有助於鞏固統治,對外有利於提高國際地位。高麗王璉向北魏“請國諱”,世祖“詔下帝系名諱于其國”(《北魏書》)。再如《朝鮮史略》記高句麗:“及溫祚薨,朱蒙嗣,自稱高辛之后,國號高句麗,因姓高。”這種人為編造的“擬血緣”系圖,將漢族的概念擴展至周邊民族,與古代東亞的冊封體制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種類型與漢族的人口遷徙關系密切,這是中國文化向四鄰擴散的重要途徑。漢人遷居異族之地,雖然在空間上脫離了華夏,但是文化傳承不會因此中斷。他們在四鄰播種文明,當土著民族逐漸漢化時,移民的祖先或者他們本人便被奉為始祖。舉例說,夏后少康庶子無常封於會稽,越王勾踐奉其為始祖;越為楚滅后,其支庶四散,遷往閩越的一支又奉勾踐為始祖。隨著漢人的外徙與漢文化的流播,周邊民族被漸次納入漢族的擬血緣系譜。

在以上3種類型中,“太伯后裔說”當屬第三種類型,即為渡日吳人所倡。《魏略》所載“自謂太伯之后”的倭人,據《資治通鑒》應是“入海為倭”的吳人支庶。此說被多種中國史書載錄,其來源不會是一些零星的個人傳聞,應該是得自某個部落的始祖傳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