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日本對外貿易發展史(求二戰后日本的服務貿易發展歷史)

时间:2024-05-20 11:08:29 编辑: 来源:

、國內旅游和散客旅游。在旅游方面則對應地將旅行業務機構也劃分為三類加以管理。旅行社按照觀光旅游業務對應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旅行社可以從事國內外專線旅游團隊以及客戶自選線路旅行業務;第二類旅行社主要從事國內專線旅行團隊和客戶自選線路旅行業務;第三類只能從事客戶自選線路旅行業務。

    旅行業務機構的注冊開業需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按照政府的規定,從事國際旅游業務的旅行社,其資產必須在3000萬日元以上,從事國內旅游業務的旅行社,其資產必須達到700萬日元,從事客戶自選線路旅游業務的旅行社,其資產必須在300萬日元以上。

    (2)保證金制度。從事國際旅行業務的機構必須在登記時繳納不低于7000萬日元的抵押保證金,從事國內旅行業務的機構不低于1100萬日元的保證金,從事散客業務的機構不低于250萬口元的保證金。

    (3)業主資格認證制度。業主資格認證是通過對業主的選任來實現的。在業主資格認證制度下,每一個旅行業機構都必須為其設立的每一個辦事處選定一個或幾個具有認證資格的旅行服務的監督人員,這些人員必須通過國家的認證資格考試,他們的職責是參與業務活動的管理與監督以保證旅行社提供服務的質量水平。

    (4)公平交易制度。日本的旅行業法設置了數條規定以保證業務活動的穩定運行與平等環境,以保證旅行者的利益。如規定了旅行機構必須為其提供的服務項目收取費用,并將這些收費公布出來,以利于旅行者閱讀;規定了旅行機構必須提供由政府認可的旅行合同的條款和項目,并將合同展示出來,以利于旅行者了解;規定了旅行機構必須向旅行者解釋有關業務條款,并將有關具體服務項目的文件送給旅行者。

    (5)旅行業協會制度。由于旅游業涉及的面比較廣,在相關的行業中分別成立了行業性質的團體加以協調。如日本旅游業協會、日本旅館業協會、國際觀光旅館聯盟等等。日本旅游業協會是一個自愿參加的組織,截至1996年,已有成員10747個,日本旅館業協會有會員981個,日本巴士協會有會員1861個,日本船業協會有會員893個,全日本航空事業聯合會有會員8個。這些協會在協調旅游業務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國際旅游業的促進活動。日本對國際旅游業具有非常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對促進國際旅游業的發展作出了切實的努力。日本政府認為,旅游業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增進國際間相互理解,對國內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水平。其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被理解為旅游業將是21世紀的主要產業,對擴大就業具有突出的作用。

    基于上述認識,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或制度來有效地促進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在實施海外宣傳的過程中,專門成立了國際觀光振興會,完備了國際觀光旅館的注冊制度。同時,向旅游消費者提供各種服務,如對旅游者的指導、海外旅行安全方面的信息、各地的觀光特點等。

    國際觀光振興會在海外還建立了自己的辦事機構,這些機構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漢城、香港、曼谷、悉尼、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日內瓦、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和多倫多等。

    國際觀光振興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資助,1996年的34億日元中就有24億日元是來自政府的;其他經費則由與旅游有關的機構和企業的贊助,如日本鐵路業、日本航空業、日本旅游局及旅館業協會。

 

   

說說日本是如何揚長避短發展日本經濟的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后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于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饑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后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并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后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于展拓市場。

鑒于上述情況,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御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占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后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后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后,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于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并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臺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于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

近代日本的發展史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過于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后,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蘇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經濟的輝煌?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戰后日本經濟發展史。

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后復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1.戰后復興期

戰爭結束后的日本經濟處于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工礦業生產水平只相當于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后,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后,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后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后,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3.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后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蘇的征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于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4.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匯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