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明朝官方并不認可朝貢貿易對錯(韓國歷史概況)

时间:2024-06-02 23:26:20 编辑: 来源:

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 關于鄭和下西洋幾個問題的爭議

緣起: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媒體上刊發了一系列文章,有些問題引起了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即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鄭和船隊是否發現了新大陸?鄭和下西洋是否“推動”明王朝走上閉關鎖國之路?

觀點: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觀點:一是“尋找建文帝”說;二是牽制之說;三是“收羅張士誠、方國珍水師余部”說;四是“彰顯國力”說;五是“招徠貢使”說;六是“開展海外貿易”說。這些說法雖各有支持其說成立的事實依據,從某一方面解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動因,但又都不能獨自全面地解釋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或許只有把這些觀點綜合來看,才能得出一個較為全面的結論。

關于鄭和是否發現了新大陸的問題。英國退休潛艇指揮官、業余航海史學家加文·孟菲斯的《1421:中國發現了世界》一書在中國正式出版。在書中,他提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環繞地球航行的隊伍,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了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了116年。論據是他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搜查資料時發現的一幅日期注為1459年的投影圖,上面繪有非洲南部和好望角。當然還有其他文字論據。孟菲斯認為,中國人通過15世紀的一系列航海活動,繪制了大致正確的世界地圖,而西方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是在使用了15世紀、16世紀初繪制的世界地圖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發現新大陸”的壯舉。但國內大部分史學家堅持認為,在中國歷史中目前還沒有找到這樣的記載。根據明朝祝允明所撰《前聞記》記載:鄭和最遠到達了紅海和非洲東海岸,即今天的索馬里、肯尼亞等地。關于鄭和下西洋是否“推動”了明王朝走上閉關鎖國之路的問題。對此,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導致了中國的閉關鎖國。有人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恰當的。隨著鄭和多次大規模下西洋就出現了一種客觀效應,即啟示著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因此,鄭和下西洋沒有“推動”閉關鎖國,相反促進了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

這些年來,西方國家對鄭和航海的歷史意義越來越關注。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五百年的時候,西方許多學者想起了鄭和航海。《紐約時報》發表了長篇專文探討鄭和航海,再次提出問題:如果中國持續發展了鄭和時代的開放政策和航海探險,那么,今天的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子?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評論:當年中國統治者沒有根據鄭和海洋思想和實踐繼續推進中國的海洋事業,沒有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轉變為商業化、外交化的貿易和知識國家,留下了蝸居、孤立狀態的歷史遺憾,然而現在中國的發展完全有可能彌補這個缺陷。

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實再一次鮮明地告訴我們: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響將日益重要。開放與包容、銳意探索與和平奮斗,鑄造了民族的國運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閉、夜郎自大,則會斷送民族的生機。而中華文化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是世界文化領域中的一員主干將,對傳播世界先進文化,加強世界范圍內文化的交流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副部長馬袖強在吉隆坡說,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證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不是威脅,而是可以促進其他國家發展的正面契機。自 1974年馬來西亞率先在東盟國家中與中國建交以來,馬中雙邊經貿關系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現已成為馬重要的貿易出口國,這對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和長期被誤解忽視

長期以來,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鄭和研究在中國學術界影響不大;相較于西方航海家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事跡的廣為流傳,鄭和更偉大的7次遠航,也未得到民間的足夠認識。

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博士認為,應該將鄭和研究放到更宏觀的角度考慮,特別是與西方航海史著作系統的比較研究。目前,鄭和研究仍有許多問題沒有定論。對于外國專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軍事遠征,吳志良說,船隊的2.7萬多人大多是官兵,但基本是為了保護船隊的安全,“為了和平而動武”不同于“為了征服而動武”。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成功大學教授吳京呼吁,鄭和遠航有其豐富科技的一面,應集合人文、科技學者共同探討,如集合歷史學家與造船專家共同探討鄭和的寶船,與海洋學家及航海專家共同探討鄭和的航線,而招募及訓練出海大軍,建立商務團隊,以及龐大船隊在海上之統御與補給,都是非凡的管理成就,可與管理專家共同探討中國古代的管理科學。

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和楊康善教授通過對東南亞沿海國家與地區的長期實地調查發現,鄭和在這些地區的影響突出表現為四多,即:鄭和寺廟多,鄭和遺跡與傳說多,用當地語言出版的鄭和著作多,紀念鄭和的活動和研究鄭和的機構也逐漸增多。但在這些影響的后面,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們大多對鄭和存在著很多的誤解。在大多數華人眼中,鄭和是祈福的神;在廣大原住民的心目中,鄭和只是傳說中的“三保公”,他們對歷史上的鄭和及其偉大功績了解很少。

Ok,說到這里,我也該擱筆了。不過,還是那句話――我們在這里回顧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分析其中精彩的軍事斗爭實例,為的就是激發大家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可并非為鼓吹大國沙文主義呀,呵呵.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