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日本海外島嶼為什么沒有被瓜分(1945年日本為什么無條件投降?)

时间:2024-05-20 10:50:29 编辑: 来源:

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藥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藥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藥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準軍事人員。

1945年時日本陸軍規模已經擴大到550萬人,人數雖然龐大,但大多為老弱殘兵,不但訓練不足,而且缺少相應的指揮人員和軍事裝備,特別是基層軍官和士官。由于盲從武士道精神,日本陸軍的基層軍官往往以和下屬一同陣亡為榮,導致了大批富有戰斗經驗的軍官白白犧牲在了戰場上,因此在戰爭后期日本陸軍已經無法有效的形成戰斗力。 統率權問題

除了科技力量、國力、軍力的差別外,這里有另一個造成日本戰敗的原因,即是統帥權獨立的問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有一個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代表的最高統帥部。而在日本,則有一個“大本營政府連絡會議”(即統帥部與政府的聯席會議),此聯席會議并無任何法律權威,而僅是一個包含海、陸軍的大本營與政府之間的買粉絲機構,而這三者都是獨立的;于是這三者在每一個重大戰情發生時都要進行磋商。

這主要是由于帝國憲法第十一條規定:“陸軍與海軍服從天皇的命令”。它被解釋為“統帥權的獨立”,或是“國家行政機關與統帥權之間的平行獨立”。戰敗之后,“統帥權獨立”被判斷為戰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技術兵源短缺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人口表面上尚能應付戰爭需要,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并不等于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斗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

隨著戰爭的擴大,軍隊戰斗力開始因傷亡而明顯下降。1937年-1941年間,日軍在中國損失了185萬人,但這些部隊沒有遭受較大的、成建制的損失,特別是技術人員、保障人員的損失很少。然而1942年后,在與美軍的數次交戰中,日軍精銳部隊開始成建制的被消滅,技術型人員也隨之消耗。這些人員由于培訓周期長,短時間內難以補充。

一戰中參戰各國損失慘重,日本為什么獲利最大?

一戰中參戰各國損失慘重,日本為什么獲利最大?比起德國來說,日本對中國的野心更大,也更難對付。可惜,當年的中國,實力還是太貧弱了。即使袁世凱曾放下豪言:”十年后要跟日本太后相見。“但真正的實力,還是相差太遠了。否則,怎么會允許這些強盜國家,在中國的國土上耀武揚威呢?兩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都是獲利巨大的國家,只不過有了一戰時期的經驗,日本人認為自己過去太過小心想要獲得更大利益,將整個遠東都圈進自己的帝國,因此引發的太平洋戰爭葬送了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既得利益。

日本地處欠發達的亞洲東部地區,這里是各個列強的遙遠邊疆地區,一旦歐洲辦法戰事列強都無力顧及遠東,只有二戰時期的美國還能充當壓制日軍的警衛,這也是為什么美國被日本人看成太平洋擴張的唯一絆腳石,因為其他列強都無暇顧及亞洲事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的國家,幾乎遍及各個大陸。這場戰爭最初是因為歐洲各國瓜分海外殖民地不均而造成的。每個國家都想通過戰爭為自己贏得好處。可事實的結果卻是,無論是戰勝國,或者是戰敗國,通通損失慘重。《凡爾賽條約》一簽,德國損失慘重,賠款加割地,德國人民從此陷入苦日子當中國。戰敗國如此,戰勝國同樣難過,英國損失慘重,”日不落帝國“的名號,大幅度縮水。法國,損失大量人口。美國,借給英國、法國的錢,再也沒有拿回來。中國,在青島主權上,被歐洲各國欺辱。要說真正獲得實際好處的,恐怕就只有日本了。正是這種地理優勢讓日軍在一戰時期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可以說是處理最少獲利最多的國家。日本僅僅是派出幾艘戰艦到地中海護航,又出兵擊敗山東保存的德國軍隊,就獲得了一定的賠款和主流海軍強國才能擁有的軍備限制待遇。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日本被允許保有的主力艦噸位超過了法國和意大利這兩個歐洲主要國家,僅次于英國,

其實,日本在一戰中發揮的作用是可有可無的,方式德國占領的我國山東半島和西太平洋島嶼并沒有什么戰略意義,這里的德國艦隊和守衛軍隊一早就被調回德國本土了,可見他們并不重要。因此同盟國就默許了日本對西太平洋島嶼和山東半島的軍事占領。德國人不重視,同盟國不在乎這兩點是日本順利奪取上述地區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以對德國宣戰的方式,參與到一戰當中。為了這次宣戰,日本當然要找一個像模像樣的理由。當時日本聲稱:在甲午海戰后,日本原本可以占據中國的遼東半島,但因為德國出手阻攔,使得日本沒能得到遼東半島,導致日本的利益受損。當然,這個理由,只是表面文章。對于當時的日本來說,它們只想乘著這次世界混戰,來一把渾水摸魚。所以,它們并沒有參與到歐洲戰場中,而是想借著這個機會,占有中國的青島。日本為了得到青島,用盡了手段。當年一戰爆發后,德國為了拉攏中國,曾提出過,以歸還膠州灣主權的方式,換取中國的支持。在那之前,中國因為考慮到自己的實力有限,不愿參與到戰爭中。所以,曾經對一戰公開表示過中立的態度。但能夠得到主權,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情。可日本人卻在這個時候插了一腳,他們從中作梗,最后使德國歸還膠州灣這件事,沒能成功。而日本這么做的原因在于,當時中國已經對外正式宣布了中立。根據當時的國際公約,不能對中立發動戰爭。即使日本不考慮公約,也得考慮主持公約的英、美等國。如果膠州灣在當時歸還中國。那么,日本再從中國手中奪回,就比較麻煩。日本對德國宣戰占有青島。就是德國是參戰國,日本從德國手中拿,不容易遭到打擊報復。而當時青島屬于德國的租借地。歐洲亂是日本獲利的主要原因。而到了二戰時期就不一樣了,由于美國和英國不可能允許日本占有戰略地位重要經濟價值無可估量的東南亞,日本不得不在繼續南下和狼狽撤軍之間進行選擇,可以說日本在二戰中不能重演一戰時期不費吹灰之力過的巨大利益,就是因為他的野心讓英美警惕,不肯能讓其滿足。東南亞是歐洲殖民者最糟踏足的土地之一,這里是重要的戰略基地也是無可替代的資源產地。日本想要染指東南亞是美國不能容忍的。相比之下西太平洋和山東半島以及東北地區,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土地,他們進入日本版圖不會招致西方的反對。在一戰時期,日本只是拿走了西方看不上的土地,算是順水推舟不費什么力氣就麻煩了土地和賠款,付出最少獲得最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