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宋朝在主要港口設立了什么機構管理海外貿易?)

时间:2024-06-03 01:58:11 编辑: 来源:

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后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與此同時,歐美各國相繼來華貿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蘭(1604)、英國(1637)、法國(1660)、美國(1784)以及丹麥、瑞典和德國等均先后與中國通商貿易。它們在中國建立商館、開設商行,成為清代海外貿易的主要國家。

[鄭和西航示意圖]

貿易港口 隨著海外貿易關系發展,中國貿易港口遍及沿海各地,進出口商品不斷增多。主要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福州、漳州月港(今福建龍海海澄)、杭州、揚州、明州(又稱慶元,今浙江寧波)、楚州(今江蘇淮安)、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澉浦(今浙江海鹽南杭州灣北岸)、上海、登州(今山東蓬萊)和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縣)等。其中,以廣州、泉州、杭州和寧波最為重要。出口商品多為手工業品和農產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土布、金銀器皿、金屬制品、錢幣及各種生活用品等。進口商品多為奢侈品,主要有:各種珍寶、香料、藥材、毛織品、棉織品、棉花及各種雜貨等。18世紀以后,還有大量鴉片輸入。

[元代泉州港]

經營方式和管理機構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分官方貿易和私人貿易,以官方貿易為主。其中,以朝廷間互贈禮品形式出現的“朝貢貿易”和隨之而來的“隨貢貿易”,是官方貿易的主要形式。其次是官府采辦,即由官府派遣專人出海貿易,以謀取奢侈品和厚利官府采辦是“朝貢貿易”的補充。

私人貿易早于官方貿易。最初為濱海商民進行的近海貿易。以后,逐步由近海伸向遠海。自明中葉以后,由于商業資本發展和官方貿易衰落,私人貿易漸趨重要。私人貿易有合法和走私兩種形式。合法貿易是在官府控制下進行的,有種種限制。因此,走私貿易是經常存在的,明清海禁時期,私人貿易則多以走私方式進行。從事私人海外貿易者,有權貴官吏、大商人、中小商人和游民等。宋元間,稱從事海外貿易的民間商人為舶商,在戶籍上稱為舶戶。明清間,隨著私人貿易發展,還出現了由官府特許居間貿易的壟斷商人或團體。

[爪哇市場上的中國商人(明代)]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管理機構有市舶司和海關。自唐迄明是由市舶使、市舶司進行管理。唐于 714年在廣州設市舶使。宋于971年在廣州始設市舶司,其后分別在八個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市舶務或市舶場。元代,先后在七個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還規定了市舶條例1293年,正式制訂了《市舶法則》23條(實際22條),1314年,又修訂重頒了《市舶法則》22條,進一步完善了市舶管理制度。明代承宋元舊制,仍由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清代始設海關。1684年,清廷廢除海禁。1685年,開澳門、漳州、寧波和云臺山四港對外通商,并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清廷還制訂了一系列關稅稅則和管理辦法。從此,海關代替歷代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以后,鑒于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違法行為,清廷于1757年只準廣州一口貿易,由粵海關加強管理,直至鴉片戰爭后才開五口通商。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古代獨立自主的海外貿易逐步變為半殖民地性的海外貿易。

鄭成功建設臺灣主要是指什么和什么兩件事

兩點的話那就是 經濟、文化的貢獻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百廢待興,他動員部屬與軍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采取措施,掃清荷蘭侵略者在島上遺留下來的殖民地事物和影響。鄭成功用中華文化與制度建設臺灣,發展經濟,島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色。

(一)建立臺灣地方政權

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立即廢除荷蘭的評議會殖民政治制度,建立同大陸一樣的府縣地方政權機構。情況正如鄭成功孫克〖HT4”,6〗土〖KG-*3〗爽〖HT4”〗所說,祖父“率眾取海外臺灣、開辟疆土,設立府縣居之”。此事,當年跟隨鄭成功東渡臺灣的戶官楊英在《先王實錄》中有具體記敘:南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初二日,驅逐荷蘭侵略的戰爭還在進行,鄭成功已著手建立臺灣地方政府機構。

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楊戎政為府尹,以莊文烈知天興縣事,祝敬知萬年縣事。行府尹查報田園冊,徵納口銀。改臺灣(城)為安平鎮。《臺灣縣志》對當時建制作補充記敘云:天興縣(縣治在今臺灣嘉義縣佳興裏)轄臺島北路,萬年縣(縣治在今高雄縣興隆裏)轄臺島南路、中路之地隸在二

縣之內。又設三安撫司,南、北與澎湖各一司。鄭成功逝世後,嗣王鄭經入臺,政制有更張,改東都為東寧,縣升格為州。地方基層機構,“設四方以居商賈,設裏社以宅番、漢。治漢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撫司。

鄭成功入臺後,將在廈門建立的中樞政機構與軍隊編制,移到臺灣。六官(吏官,戶官,禮官、兵官、刑官、工官)遷移臺灣。行使職權。軍隊五軍(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及所編制的陸軍七十二鎮與水師二十鎮入臺駐防守衛,屯田務農、駐守練兵作戰,發揮重要作用。

上面引文所說鄭成功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與改臺灣城為安平鎮。是一項具有政治意義的措施。赤嵌地方以赤嵌城為中心區,此城建於1650年(南明永歷四年)荷蘭殖民命名為“普羅文查”城是一座軍事要塞。鄭成功的“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部”[10]。臺灣城也是一座軍事城堡,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時,在一鯤身建筑此座城堡,命名為“熱蘭遮”城。臺灣人民稱它為臺灣城。鄭成功在臺灣建制立政,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作為明延平郡王內府以居之,故“臺灣人謂之王城”。安平鎮(即安海鎮)為福建泉州晉江縣海港市鎮,與臺灣隔海相望,乃鄭芝龍發跡之地。芝龍出仕後,開府安平,筑城墻,發展商業,通貿海外各國,使它成為“著名的商業城市”。鄭成功七歲時,父親芝龍派人往日本長崎平戶,接他回國,居住安平鎮,拜師讀書在這里渡過青少年歲月,因此,鄭成功對安平鎮有強烈的故鄉情懷,收臺灣後,特將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以志“不忘故土也”)。他還在鎮城“別辟一門日‘桔'以春秋鄭國(都城)有此門也”。建此城門以“志故土”。由此可見,鄭成功身在臺灣,而心裏始終不忘大陸故土。大陸故土有他與將官、軍民的同胞親人。他以大陸故土的城鎮地名,更名臺灣城鎮,是為了說明臺灣與大陸故土是緊密連結在一起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臺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鄭成功雖在臺灣建立府縣政權,但他與嗣王鄭經終生忠事南明永歷帝,矢志不移,因而將管轄的臺灣作為永歷王朝的地方政權。

鄭成功在臺灣建立府縣政權後,實行法治,圖精勵治,使臺島政局與社會面貌為之一新。

延平郡王鄭成功既克臺灣,養銳待時,與民休息,而立法嚴,犯者無赦……任賢使能,詢民疾苦,民亦守法奉公,上下輯睦,奸宄不生,而訟獄幾息矣。經立,遵用成法,民樂其業。

我國歷史上有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的政治理想。鄭成功治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種政治理想,據云當時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這是政治修明、社會秩序良好的具體反映。

鄭成功在臺灣的加一項重要政治措施是團結高山族人民,維護他們的利益。鄭成功統領大軍登陸臺灣島,高山族頭領“俱來還附。藩(鄭成功)令厚宴,并賜正副士官,袍帽靴帶。由是南北路土社聞風迎附者,接踵而至。”他親臨蚊港等社相度地勢,看望四社高山族人。“駕過,土民男婦壺漿迎都塞道。”隨後,鄭成功又自領何斌與馬信等人到新港、目加麻豆巡視,土番各社俱羅列恭迎,成功賜以煙布,慰以好言,各跳躍歡舞。當時,高山族人民農耕技術極為落後,不懂使用牛耕與釣鐮之法。鄭成功采納戶官楊英建議發給犁、耙鋤等農具和耕牛,派農師教導高山族使用牛耕之法。這對高山族人民發展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由此,鄭成功與高山族人民建立良好關系,產生積極影響,共同開發、經營臺灣。

(二)開發臺灣,發展經濟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立即領導軍民進行開發臺灣,發展經濟,經營農業,發展工商業,開展海外貿易,經過一番努力,島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鄭成功在準備興師東征時向部將們說明收復臺灣的目的,他說:臺灣“沃野千里,……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之憂,并可生聚教訓也”。在東征數百艘兵船隊中,裝載了犁、種子及其他墾荒農耕器物,并有隨軍農夫。由此可見,鄭成功準備收復臺灣故土後,在島上墾荒興農、發展農業生產。

鄭成功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認為社會要安定、政權穩固,要“興邦固國”,應“以食為先”。在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戰斗還在進行時,他仿效歷史上諸葛亮、姜維與杜預等人“寓兵於農之法”,部署軍隊屯田,從事農業生產,產糧自給。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十八日,鄭成功令諭云:

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萬世不拔基業,本藩已手辟草昧,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聿來胥寧,總必創建田宅口口,以遺子孫計,但一勞永逸,當以己力京(經)營,不準混占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

留勇待衛旅守安平鎮,承天府二處,其馀各鎮分赴南北路按鎮發地,開荒種田。“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21)。屯田軍士,人人動手務農,無閑逸之人。屯田制的特點為亦軍亦農,耕不忘戰,每日分派十分之一人=望,守衛,農隙訓練武事有警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他們堅持鄭成功《復臺》詩中“開辟荊榛”的精神,迎難而進,克服毒蟲、豺狼與瘴氣,惡水的侵害,忍饑熬餓,披荊斬棘,開墾荒地為農田。經過艱苦奮斗,屯田墾區不斷擴展,“南及鳳山、瑯王喬,北至諸羅、水沙連、半線、竹塹、雞籠等地方”。開辟大片農田,生產大量糧食,實現鄭成功要求“使野無曠土,而軍有馀糧”目標。以實例來看:鄭成功部將林鳳率所部赴曾文溪北屯田、墾荒建莊、人稱為“林鳳營”成為都聚。林鳳營附近還有新營、舊營、衛軍營與查畝營,都是當年屯田之地。鄭成功另一部將林圯率所部赴斗六口屯田墾荒,人“名其地為林圯埔”,後成為經濟繁榮,居民數萬的大集落。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縣治於此,名日“云林”,“志圯功也”。連橫在《臺灣通史》中贊揚鄭成功推行軍墾屯田的功效云“開辟之功大矣哉”。為了鼓勵私人墾荒務農,鄭成功將荷蘭殖民者的“王田”改為官田,并頒布文武官員私人屯墾特諭八條,規定文武官員家眷,在承天府地區可隨人多少圈地,永為世業,在其他各處,可隨意擇地開墾建莊,照樣永為世業,以佃以漁或經商,會聽其便。一般百姓也可申請墾田建莊。特諭一再明令文武各官及諸鎮大小將領,不許混圈,侵占百姓現耕田地,同時還規定文武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