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江津青年買粉絲買粉絲(江津公安買粉絲買粉絲里要使用地理位置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2 05:20:45 编辑: 来源:

死亡次月起停發基本養老金,終止養老保險關系。

農村電商發展瓶頸有哪些?

重慶日報 黃光紅 向菊梅

-

▲云智速遞穿梭在武陵山區,把秀山各地的農產品帶出村。通訊員 吳紹軍 攝/視覺重慶

農產品出村難

消費品進村難

回憶起以前幫農戶賣土特產的情形,曾在武隆區平橋鎮烏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袁華記憶猶新。

烏楊村是一個離武隆城區有50公里左右的偏遠山村,開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

2017年至今年5月,袁華結合當地種植紅薯、養殖蠶桑的傳統,大規模發展蠶桑、苕粉產業,同時也鼓勵村民養殖藏雞、種植黑花生等,擴大土特產經濟規模。

產品有了,但銷售遇到了難題——

村里沒有快遞點,要到城區物流中心發貨,從烏楊村到城區有高速公路,但來回要繳過路費,產品包裝也要產生費用。

以藏雞為例,村委會首先從農戶那里購買,每只藏雞3-4斤,單價150元,請人宰殺、包裝成本10元左右。袁華再通過淘寶店、京東店等網絡渠道銷售,每只賣價180元,一次要郵寄3只雞才不虧本。

但是藏雞的銷售狀況很不穩定,有時候一天只能賣出一只。但考慮顧客需求,又必須發貨,常常出現“賣一單、虧一單”的現象,只有拿村集體經濟收入來補貼。

“對于偏遠山村的農村居民而言,要想把農產品賣出去,電商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渠道。但因快遞服務未進村,很難借助電商來發展農業生產。”袁華感慨。

農產品出村難,消費品進村同樣難。

2018年8月,秀山縣隘口鎮岑龍村村民楊義明回鄉創業,和朋友合伙在鎮上開了一家快遞代收點。兩人從縣城快遞網點把村民網購的商品拿回鎮上,而后由村民到快遞服務點自取。每代收一個快遞件,快遞公司給快遞服務點0.7元派送費。

兩人雄心勃勃,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很快,他們便體會了現實的殘酷。

快遞服務點正式運行后,每天最多只能代收200個快遞件,一個月下來,毛收入僅有4000元出頭。除去車輛往返縣城的油費和快遞服務點的門面租金、水電等費用,快遞服務點勉強盈虧平衡。

不到一年時間,兩人就堅持不下去了。2019年4月,楊義明轉行開起了網店,銷售食品和農特產品,寄件取件仍然只能到25公里以外的隘口鎮。

多名快遞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重慶農村地區快遞物流服務已基本實現鄉鎮一級全覆蓋,但在村一級,除了郵政快遞服務,僅京東物流等極少數快遞企業,把快遞服務送到了個別行政村,其他民營快遞企業基本上未涉足。

在重慶,這種現象并非個案。重慶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和消費品進村“最后一公里”還未打通,絕大多數農村居民仍然享受不到網購后坐等包裹送上門的便利。

▲工作人員對已包裝好的巫山脆李掃碼準備外運。通訊員 王忠虎 攝/視覺重慶

本土人才培養難

專業人士請不來

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的另一個短板在于人才缺乏,對于這一點,從北京來秀山為農村電商發展助力的車玉昕有切身體會。

車玉昕曾任國企高管,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在北京中關村涉足電子商務,是國內最早從事電商的一批人。2013年春天,秀山組建了秀山云智科貿有限公司(下稱云智科貿),聘請車玉昕做政府顧問及云智科貿技術總監,他回憶:“當時秀山縣一家網店都沒有,電商產業還是一片空白。”

車玉昕著手實施“新農人培養計劃”。他先在云智科貿辦了一所云智學校,鼓勵農民免費學習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知識。他與從北京一起來的另外4名同事當起了老師,自己備課自己授課。培訓班跟“流水席”一樣,教師、教室不動,學員隨到隨學。

七八個月下來,云智學校為云智科貿成功培養出40多名骨干,這些人成為培養電商“新農人”的主力“講師”。如今,云智學校已為秀山培養了約3.7萬名“新農人”,大部分在當地實現了就業,他們成了秀山電商快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秀山全縣已有電商企業300多家、網店7000多家;“十三五”時期,該縣電商交易額達到574億元,通過電商共計賣出50多億元農特產品,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盡管如此,秀山仍然存在電商人才緊缺的困局。”車玉昕坦言,在電商人才集中就業的秀山電商產業園,目前電商人才只有3000名左右,缺口非常大。預計未來5年內,秀山電商產業園至少還需約3000名各類電商人才,才能為當地電商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撐。這其中,尤其以運營、平面設計、視頻剪輯、創意等方面的電商人才,更為緊缺。

位于大足區的重慶市檸香果業有限公司,也面臨著人才問題。

檸香果業除了在大足中敖鎮種植、銷售晚熟柑橘外,還通過電商、買粉絲買粉絲和益農信息社等平臺,在線上幫助農戶賣農特產品。今年,公司月銷售額已達到近200萬元,生意越來越好,但公司聯合創始人吳呂卻發起了愁。

“我們打算增加全國各地優勢農產品的網上銷售,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急需運營、美工、客服等方面的人才。我們四處招人,但沒人愿意來,這一計劃遲遲不能實施。” 吳呂無奈地說,目前公司每個人都身兼多職,要擴大經營規模,至少還需要招聘5名以上電商專業人士。

潼南電商產業園運營負責人賀佳也深感招聘電商人才難——該園區內,有公司半年僅招到一人,很多有意向的人才都不愿到農村。

▲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村民學習如何用手機在電商平臺上銷售農產品。記者 熊明 攝/視覺重慶

山區物流成本高

人才不愿到農村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快遞難進村和電商人才緊缺?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很多農村地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再加上農村居民居住密集度低,經常出現快遞業務量不足的情況,導致不管是消費品進村還是農產品出村,都存在快遞物流成本高的問題。尤其在一些偏遠山村,更是如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遞企業人士認為。

據業內人士測算,從村到大城市的物流成本,至少比從縣城到大城市的物流成本高出1倍,有的甚至可達三四倍。一些售價低廉便宜的農產品,其本身價值可能還不如物流成本高。比如在秀山,從鄉鎮到重慶主城的快遞,物流成本可高達10元每公斤,到了村一級,還會高出兩三元。

“不是我們不想進村,而是太燒錢了。”國內一家頭部快遞公司員工王明(化名)對記者表示,對于各大快遞公司而言,快遞服務進村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即便農村的快遞業務量正在飛速增長,但要送貨到村民家中,也是“送一單賠一單”。

不過,據記者了解,由于物流成本高,盈虧難平衡,未來一段時間,京東物流很難把這種服務拓展到重慶大量的村莊。

而從人才方面來看,重慶發展農村電商缺人才,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電商人才覺得農村地區生活不便,不愿意下鄉進村。

以檸香果業為例,該公司近期招聘電商人才時,其實有不少人通過電話等方式買粉絲,但當他們聽說是在農村工作時,立刻就沒有了興趣。

“不難看出,只有對農村、對農業有情懷的人,才愿意到農村來。”吳呂說,但這樣的人很少。

城里的人才不愿進農村,就只有依賴農村居民來彌補電商人才缺口。但農村居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電商知識,卻很難達到這一目的。

此外,高校對農村電商人才輸出不夠,也是導致農村電商人才緊缺的一個因素。“比如,重慶一所高校的電商及相關專業,最近3年畢業生從事對口工作的比例只有50%左右。”一名專家告訴記者,“孩子們在學校學的東西有限,和用人單位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所以對口就業率就低。”

農村產業強起來

物流創新降成本

目前,重慶農特產品品牌“小、亂、雜”現象突出,影響力小、銷售規模小。重慶工商大學教授沈紅兵認為,要打破快遞物流成本高的瓶頸,重慶需針對此種情況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加快推進“一村一品”建設,打造大量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今后,如果每個村都有一個拳頭產品,就可以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快遞成本,吸引快遞公司進村開展快遞業務。

京東物流相關人士則認為,要降低農村地區快遞物流成本,快遞公司也需要通過創新,積極探索一些新的業務模式。

據悉,京東物流正在奉節縣部分鄉村探索與農村交通安全勸導站合作的物流新模式——利用勸導站工作人員有很多空閑時間的特點,京東物流先把快遞件送到勸導站,而后,再委托勸導站送快遞進村,并給予勸導站工作人員一定的報酬。這樣一來,京東物流就比自己單獨在村里建快遞點或安排專人送快遞進村更節約成本。

菜鳥則在重慶探索農村快遞共配。譬如,以前申通、圓通等快遞公司在江津城區分別建有倉儲分揀場地,位置分散。現在,江津區在菜鳥的支持下已在城區建立共配中心1個、鎮村共配服務站約200個。通過快遞分揀信息系統集成,以統一的服務標準和技術支持,共配中心實現了快遞包裹處理場地、流水線的集中統一,由“多倉多線”變成“一倉一線”。同時,倉儲分揀配送人員也實現共享。由此,區域物流成本降低了30%左右,快遞平均提速約15%。

菜鳥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公司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快遞共配進村項目試點,助力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

來自市商務委的最新消息稱,下一步,重慶將構建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發展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體系;鼓勵區縣建設區域特色電商平臺或區縣特產館,引導電商企業加強物流配送、農產品分揀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每個鄉村振興重點區縣形成1-2個農村電商主導產業,打造5個以上網絡熱銷爆款產品。

同時,還將鼓勵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培訓實訓基地,鼓勵引導返鄉電商從業者、返鄉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等運用電子商務就業創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