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泰國對外貿易未來發展趨勢(東盟自由貿易區如何的形成;自由貿易區及其對國際投資的影響)

时间:2024-05-14 08:33:38 编辑: 来源:

p>

中國經濟增長趨勢明朗為擴大進口奠定了重要的需求基礎,此外,經濟持續回升,意味著投資和消費需求會繼續擴張,加之如果能實現8%的經濟增長目標,會對進口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

穩定外需政策效果顯現 為進一步穩定外需,今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措施支持企業發展

2009年7月1日起,政府對部分產品的出口關稅進行調整,取消小麥、大米、大豆等糧食產品以及硫酸、鋼絲等工業品的出口暫定關稅,降低微細目滑石粉,中小型型鋼,部分氟化工品,部分鎢、鉬、銦等有色金屬及其中間品等產品的出口暫定關稅

此后,為進一步促進化肥行業平穩運行,支持農業生產,又對化肥及化肥原料的出口關稅進行下調

這些措施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首先,部分化肥及原料的出口關稅由過去旺季的75%下調至10%,使得此類產品出口,實現恢復性增長;其次,由于取消了部分糧食、大豆及其制粉8%的出口關稅,一些泰國、韓國等國的客戶已多次詢價,企業拿到出口訂單的機會隨之增多;第三,由于鋼材和超細滑石出口關稅下調5個百分點,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進一步得到提高

危機契機并存陰霾仍未散去 2009年我國外貿出口面臨的形勢仍會非常嚴峻

但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國際貿易條件會繼續有所改善

全年進出口預測 世界貿易組織2009年7月22日修正了其關于2009年全球貿易形勢的預測,認為今年全球貿易額將下降10%,降幅高于3月份預測的9%

世貿組織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仍然非常嚴峻,盡管近期貿易活動下降趨勢開始放緩,但全年貿易額仍將大幅下降

危機與契機總是相互伴隨,金融危機的重要特征是機電及高科技產品價格下跌,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卻相對平穩,預計國際市場上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由于我國出口結構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國際市場對我國物美價廉出口產品需求下降幅度相對較小,使得我國貿易條件相對優化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國際貿易條件會繼續有所改善

綜合以上各因素及對全年我國進出口的模型預測,悲觀預期,2009年我國出口增速可能會下降20%,進口增速將下降18%,貿易順差出現負增長27%左右;樂觀預期,2009年中國出口增速將下降12%,進口增速將下降10%,貿易順差將負增長19%左右

全球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增多 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增多,此因素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重新步入增長軌道的最大阻力

首先,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在商品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方面設置了多種貿易技術壁壘,特別是各種技術認證制度差異性大,認證難度和成本費用高,正成為擴大出口的主要障礙

其次,雖然國際上反對貿易保護的聲音很高漲,但更隱蔽的貿易保護手段卻不斷增多,其中,出臺扶持本國企業的政策就是一種隱性的貿易保護,像美國對本土三大汽車巨頭的巨額注資、歐盟增加奶制品出口補貼、法國成立基金幫助本國企業免遭海外企業并購等,韓國、印尼、俄羅斯、巴西等多個國家紛紛采取貨幣貶值政策,宗旨都是對本國產業加強保護

第三,我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今年1~6月,已經有15個國家和地區向中國發起了60起貿易救濟調查(主要為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定產品保障等“兩反兩保”措施),涉案金額高達82

76億美元,而去年全年中國涉案金額僅為62億美元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預計下半年,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將繼續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此外,前一時期的部分調查將進入裁決程序,我國相關出口將受到實質性影響

中國政府7月31日宣布,要求與歐盟就鋼鐵緊固件反傾銷一案展開磋商,從而正式啟動了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程序

未來,中國會繼續利用世貿規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

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仍具有不確定性 由于我國出口的復蘇主要取決于歐美經濟筑底成功,因此在當前房貸違約率仍進一步攀升,財政赤字暴增,住房市場疲軟,就業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道路依然風險重重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魯比尼認為,發達經濟體在政府大規模金融和財政刺激舉措的提振下呈現觸底跡象,仍面臨陷入“W型”衰退的風險

這無疑將給我國下半年出口走向復蘇增添了難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美國經濟將逐漸復蘇,但仍堅持此前對今年美國GDP將萎縮2

6%的預期

與此同時,由于美國經濟復蘇基礎仍不太穩固,IMF警告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會在很長時期之內低于過去經濟衰退之后的增速,美國經濟前景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總體而言,2009年我國外貿出口面臨的形勢仍會非常嚴峻

我們既要深刻認識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增強憂患意識;又要充分把握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不斷完善政策,不斷采取各種措施,堅定信心,謀求發展,努力化解和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探尋外需下滑狀況下我國對外貿易的新增長之路

電子產品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

電子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電子產業總產值由2471 億元增加到24058 億元, 增長874%, 年均增長32.9%; 電子產業增加值由449 億元增加到3545 億元, 增長690%, 年均增長29.4%, 均遠遠高于同期制造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電子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 初步確立了我國作為世界電子產品生產大國的地位。1998 年中國大陸電子產品總產值占世界電子產品

總產值的4.52%, 超過作為世界重要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的韓國(3.96%) 和臺灣(2.86%), 僅次于美國(30.40%) 和日本(19.58%)。①電子產業的快速增長是與該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電子產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制造業領域。本文將就電子產業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趨勢、特點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一、電子產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

1.電子產業FDI 在制造業中的地位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制造業領域, 該產業三資企業資產合計為7645.07億元, 占我國全部三資企業資產總額的19.47%,資產超過排名第二位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兩

倍; 同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也是外資資產比重最高的行業,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三資企業資產占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的63.25%, 遠遠高于23.26%的全國制造業平均水平。

電子產業之所以成為外商投資額最多、增長

速度最快的制造業領域, 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中國市場的迅速增長及巨大的市場潛能。以

通信行業為例, 僅2004 年一年, 中國新增局用電

話交換機容量就達到7019.6 萬門, 新增移動電話

交換機容量達到6048.9 萬戶。中國市場已經成為

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巨大的

市場吸引跨國公司展開激烈的爭奪。二是中國國

內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按現行匯率計算, 中國國

有制造業職工的周工資只有22.35 美元, 分別相

當于泰國的38.33%, 馬來西亞的28.7%, 韓國的

9.2%, 臺灣省的6.8%, 香港特區的5.1%, 美、

日、德的4%左右(呂政, 2003)。為降低制造成

本, 外資將電子產業中的低端產品或技術含量不

高的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 以利用中國在勞動密

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比如, 隨著臺灣制造業

成本的提高, 臺灣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紛紛向中

國內地轉移, 中國臺灣電子信息硬件制造產值在

海外已達50.1%, 其中中國內地產值高達31.1%

(胡靜林, 2003)。

2.電子產業吸引外資的平均規模

1996 年以來, 各行業總計的外商對華直接投

資平均協議金額和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

金額變化幅度不大, 均穩定在200 多萬美元。但

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

額總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1996 年的

258.3 萬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萬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最高的2000 年達到

742.7 萬美元。

電子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增大的重要原

因一是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強的電子電氣類跨國公司已全部來華投資。

二是跨國公司投資金額增大, 例如諾基亞在2000

年5 月主要投資并倡導了一項總投資達100 億元

人民幣的北京星網(國際) 工業園項目。2000 年

電子行業外商協議投資金額大幅度增長可能與當

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資協議的簽署有很大關系。但

是也應該看到, 雖然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外商

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較高,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

仍有較大差距。根據《1994 年世界投資報告》,

設置在發達國家分支機構的平均FDI 規模為1730

萬美元, 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 平均每個企業

的外資規模約為430 萬美元。與世界水平比較,

中國外資平均項目規模仍然明顯偏小。

3.外資投資企業類型的變化

1997 年以來, 電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

變化不大, 但外資企業數量卻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的勢頭, 規模以上外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

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資企業

中, 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423 個減少

到2001 年的386 個, 下降8.7%; 而外商投資企

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速度較快, 增幅達到45.2%, 外商投資企業

的比重超過港澳臺投資企業而成為電子行業外資

的主體。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 合資經營企業、

合作經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變化

不大, 外商獨資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從1997 年的

6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207 個, 增幅高達245%,

外資在電子行業的投資有傾向于采取獨資企業形

式的趨勢。

外商直接投資方式變化的原因在于: 在改革

開放之初, 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還很生疏, 通過

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合適的中方伙伴結成合營載體, 既有利于與各級政府溝通并順利進入中國市

場, 又有助于規避各種非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

加之當時的法規不允許外商建立全資銷售子公司,

中方合營者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便成為外商選擇

以合資或合作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