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德國對外貿易和支付法(誰能給提供一些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名詞解釋、簡答、案例分析的題目啊?謝~)

时间:2024-05-17 13:47:38 编辑: 来源:

,可見整個國家機器就是封建制度的翻版。國家另設國會,國會可由三級議會自由選舉產生,但是國會除對預算撥款等經濟問題有決定權外,對國家一切事物都只有討論權,皇帝可以任意否決。帝國采取聯邦制,每個邦國都有自己的議會國王政府機關,但是因為整個帝國是以普魯士為主體,所以整個國家就是普魯士的擴大版,也即軍事領導一切。經濟上,國家鼓勵大資產階級壟斷企業,蒂森,克虜伯,法本,西門子等等工業巨頭在德國土地上崛起,進而一個又一個辛迪加,康采恩集團等政治經濟力量成立,主導里帝國發展方向,在新興的工業方面,例如化工,鋼鐵,交通,電子,軍事工業等等方面,德國已開始領先于其他主要歐洲國家,由于壟斷組織對工人階級的超級剝削,使得整個資產階級壟斷利潤空前增長,另外威廉二世也采取懷柔政策,例如退休制度,工傷保險制度來安撫勞動階級。另外帝國對教育的重視而產生的效果也在世紀末顯現,國民文盲率大大降低,工業生產率大幅提高,使得德國經濟在一戰前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等,可以說,在德國統一到一戰之前,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德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封建帝國向一個資產階級壟斷帝國主義國家的成功轉變。

第二帝國對外政策,為了適應帝國經濟的轉變,無論從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還是移民過剩人口等等角度來講,都必須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整個帝國的生存空間,威廉二世一改俾斯麥的低調外交政策,由不參與世界殖民地瓜分,到積極參與對全世界的掠奪,從非洲到亞洲,再到太平洋的小島,年輕的帝國,躍躍欲試,在對非洲的瓜分中,德國占領了莫桑比克和科麥隆,并且在北非跟法國進行較量,另外又在東非地區和英國較量,在遠東,容克軍團在山東登陸,取得了遠東軍事基地,并且在太平洋地區和日本與美國爭奪勢力范圍。在中東地區,奧斯曼土耳其這一老大帝國被納入帝國勢力范圍,帝國還曾計劃向墨西哥進行大規模貸款,以幫助其奪回被美國吞并的四個省,尋求帝國在美洲的立足點。

帝國外交政策,大膽挑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在東歐,由于容克地主的要求,德國宣布禁止進口俄國牲畜,而俄羅斯也宣布停止進口德國工業品,這就造成了兩國經濟的破裂,最終造成政治上的破裂,另外德國對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支持,使得俄國在東南方向的擴張受到抑制,使得沙皇對德國的不信任加劇。最終造成兩國從同盟到敵對的轉變。德國占有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視法國為第一假想敵,而英國又占有世界第一的殖民地面積,也是德國夢想打敗的目標。所以德國的、通過一個又一個軍事法案,在海洋上,大勢建造巨型戰艦,在陸軍方面,大力發展野戰部隊。并制定出進攻計劃,從比利時繞道入侵法國,史稱史蒂芬計劃。

由于整個國家在科技文化經濟等領域取得的空前成就,外加帝國宣傳武器的大勢鼓動,使得整個國家的國民陶醉在民族自豪感到民族優越感的升級,反復強調歷史對德意志民族的不公正,叫囂著要打敗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來獲取國家新的生存空間。而老牌帝國主義英法俄等國,也大力維護自己多年來的既得利益,防范德國這樣的新興帝國,于是兩大集團的的武力決斗不可避免,一戰爆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由于一戰戰敗,經濟方面德國由世界第二軍事經濟強國。淪為被掠奪和奴役的對象,海外殖民地全被剝奪,本土也割讓很大的領土和人口,波蘭、波希米亞,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廢墟上復國,比利時退出德比關稅同盟,阿爾薩斯洛林割讓法國除此之外,撕裂了沙爾區和洛林的煤鐵紐帶,德國還要賠付勝利者1032億馬克的戰爭賠款。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在經濟危機到來后處于深重的蕭條。由于經濟危機,德國武力支付賠款,而法國以此為借口,出兵沙爾區,造成整個國家經濟崩潰。通貨膨脹嚴重,各個階級無論從壟斷資本或退伍軍人再到普通百姓,都感到國家衰落后的恥辱,內心中發誓要撕毀凡爾賽合約這一不平等的條約,使得整個德國成為法西斯崛起的肥沃土壤。希特勒上臺后,大范圍的整頓帝國經濟,將傳統的工業化國家,轉變為軍事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力量。并鼓勵大集團大企業將小企業兼并,限制小規模企業發展,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的軍工產量已經超越英法總和

政治上,魏瑪共和國建立,德國開始由獨裁統治到自由民主國家的改造,在經濟危機爆發前,基本形成了像英美國家一樣的國家政治框架,共產國際運動被鎮壓,資產階級左中右各派在政治活動中嶄露頭角,但是由于德國戰敗后,整個國家機器仍掌握在壟斷資產階級手中,所以壟斷財閥一直希望德國能重新崛起,走向擴張的道路,在經濟危機之后,希特勒走上歷史舞臺,代表了他們的利益,叫嚷著對外進行戰爭復仇,對內施行種族清洗,隨著經濟危機加深,納粹黨有了表演的舞臺,最終由最初的一個南部小黨,成為帝國議會第一大黨,后來總統興登堡逝世,希特勒自封元首,解散其他一切政黨,開始獨裁統治。

第三帝國文化采取灌輸政策,強調雅利安人種優越論,大肆迫害猶太人,鼓動人民發動對西方國家的復仇戰爭,奪回戰敗的榮譽,并與蘇聯拉開距離,叫嚷要出兵俄國,‘解放’東歐人民。

帝國外交,由于德國是戰敗國,所以外交空間極其狹小,法國與東歐各主要國家都有針對德國的軍事同盟,德國只能與邊緣國家蘇聯采取軍事和經濟合作,蘇聯由于被美英法等帝國孤立,也只能尋求與德國的外交合作,所以德國的工業產品在俄國有了市場,被凡爾賽束縛的軍事力量,也在俄國有了試驗場。另外德國經濟開始對東南歐滲透,最終使得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向德國靠攏。當時德國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希望與蘇聯中國印度這樣的古老民族國家合作,共同領導世界,另一種是與日意建立法西斯同盟,在博弈中,后者占據上風,于是三國反共產主義協定簽訂,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世界大戰的陰云再次飄浮于歐洲。

二戰戰敗后,德國一分為二,政治受蘇美兩大冷戰集團領導,經濟西德發展較為迅速,后來成為戰后歐洲經濟的發動機,東德發展雖慢,但是平均水平已超蘇聯,也是東歐的發達國家。戰后德國人民深刻反省,充分認識到民族的崛起不能依靠戰爭,得到世界人民諒解,最終在冷戰結束后重新統一,并且作為歐洲普通一員,加入歐盟。當今德國,也仍然是世界一強,在國際問題仍有很高的發言權,經濟也是迅速恢復,世界第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