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意義(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急急急)

时间:2024-06-09 05:49:29 编辑: 来源:

動實際上是區域分工的深化,有利于比較優勢的發揮。然而,某些政策卻強調地區的自足,忽視了比較利益的原則;各種互設障礙的地方策略阻礙了市場優勢的發揮,使互利的行為得到約束。

對于大國來說,國內區際分工狀況會影響該國的整體競爭力。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省際差異大,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特別是地方貿易壁壘所造成的國內市場扭曲不但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而且嚴重制約了產品市場的擴大。研究表明,省際貿易比重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省際互相調入的消費品由 38%降到35%,相互調出的消費品由47%降到38%,呈現與世界市場化反向的變動趨勢(林森木, 1999)。這樣,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國內市場自然擴張的延伸,國際貿易的發展與國內區際貿易嚴重滯后形成對比。

以上分析的結論是,維系競爭和市場一體化,既是農產品實現其價值轉換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制度瓶頸消減之二:完善市場功能

1.便于消費者能夠做出合理的選擇,尤其是衛生標準的控制和應用。強調食品安全有利于國內消費者,也有利于中國勞動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的貿易。與此相聯系的是分類標準的設計和實施。要按照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和國際通行的標準,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并在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中加以嚴格執行。

2.對流通活動的調查和研究。這個領域中,一些研究包括涉及到一些流通技術方面,是由流通組織自身來承擔的,而另一些基礎性研究則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以流通科技供給為例,重大農產品流通技術攻關、一體化流通體系的建設、流通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等農產品流通科技活動,作為內生因素,大大地改變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拓寬流通的可能性邊界,進一步降低農產品流通對稀缺性自然資源的依賴(韓松,2004)。值得探索的是,如何構建和培育良性的供給模式。

3.市場信息的提供。信息充分和暢通是維護市場有效性的前提條件。要集中統一全國的農產品商務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島”,以便提供實時、適用的信息和分析、買粉絲等服務,還應注重對農村市場流通主體的信息化培訓。而且,與私人提供信息相比,政府容易喚起人們對公平的信任。另外,作為市場化避險手段和價格引導機制,期貨市場的合理利用是有效途徑之一,但其效率也取決于市場信息的可獲性和分布性。

4.流通管理科學化。流通制度和管理創新中要注意: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傳統商貿業,真正發揮流通產業的市場效能,帶動相關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對相關管理機構和職能進行調整并對其功能進行再造,實行農工貿融合、內外貿合一;增加管理的成本意識,實現管理機構效率化;整合管理資源,改變職能交叉狀況,形成管理的統一性。

5.對于轉型國家,必須在透明原則和加強財產權基礎上發展經濟,以提高市場主體利用市場機會的能力。規范市場秩序的政策能提高市場效率,降低市場力量的濫用,減少信息不對稱以及盡量將外部效應內在化(Lohmar等,2004)。這些政策可以降低無效率的風險,同時便利市場活動和合理投資。

改革經驗表明,創建市場和確立財產權是取得增長和效率的最好方法。其中,政府職能轉變至關重要。為此,要改革與政策相關的管理體制,使其與市場原則相一致,以尋求低成本的農業服務和降低市場不確定性為目的,以政府提供服務的質量和范圍符合農產品生產和滿足消費者有效需求為條件。

(三)制度瓶頸消減之三:培育中間市場組織

“小生產、大市場”是對我國農業市場結構本質特征的一種直接和通俗的表達,揭示了農戶進入市場的現實障礙:流通和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這種競爭結構表明,小農缺乏經濟實力和市場信息,經營能力較弱,又處于完全無組織的狀態,他們在市場中討價還價的能力是很弱的。可見,放開市場只是進入市場軌道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市場制度需要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和相應的市場組織,否則無法有效地運作。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構建單個農戶和市場之間有效的連接機制。

適應外界環境和市場的變化,對現有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及社辦企業--進行連鎖經營改造,是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可能比較現實的一種方式。應注意的是,改造基層供銷社時,要重點考慮中小農產的利益,使農戶在與公司的利益博弈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話語權,保障農戶的自身權益(中國人民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04)。

另一種方式是由農民自己組建一些機構,典型的如農業產業化中的組織形式:銷售合作組織的橫向一體化,以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農產品營銷者和農民之間產銷合同制,給雙方一個穩定的預期;產業化組織中的縱向一體化,實現市場關系內部化。近年來,合同農業也賦予了新的內容,大規模的流通超市和零售組織對相同品種定期供應的要求,在垂直一體化的經營中才能得到滿足。

但是,對于合同農業的持續吸引力使農民寧愿加入各種合作組織,而不愿成為單個農產。目前中國龍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公司和農戶”組織機制的轉換以維持產銷一體化的組織形式為主,并以利益風險機制轉換為突破口,旨在使公司和合作社(或農戶)成為真正的共同體。同時,合約的不完全性,合同的簽訂并非是市場風險的全部轉移,當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部分免責的(劉鳳芹,2003)。如果此時強制執行合同,會違背共同和效率的原則。

改革實踐中,政策調整常常會產生偏離改革目標,甚至是相去甚遠的結果,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率的市場組織與治理機制(張曙光,1995)。對產業鏈中農民合作組織的支持是重要的,包括通過法律法規支持和保護,在管理和技術方面提供培訓,以及在稅收方面給予適當的優惠等。農民合作組織既能協助政府完成相關農業發展計劃,又能增強農民的談判地位,還通過農民組織的規模經濟和輻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在農產承包經營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潛力。當務之急,是建立排除流通組織形成中障礙的制度和法規。

四、一個簡短的政策評論

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影響現狀調查的論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作者:張 靜字號大小: 小 中 大

〔內容摘要〕 本文從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出發,結合我國國情的客觀現狀,分析了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關 鍵 詞〕 綠色貿易壁壘;特點;影響;策略分析

〔作者簡介〕 張靜,石家莊市北郊監獄財務科科員,會計師

出自:《社會科學論壇》 2007年16期 作者:張靜

眾所周知,中國是農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隨著我國加入WTO以來,關稅和市場準入方面世界各國對中國的限制逐步放松,我國出口農產品所遇到的傳統關稅壁壘門檻也逐步降低了,使得我國農產品貿易不斷增長。但近年來,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了保護自身的產業和市場,以安全、衛生和環保標準為主要內容實行綠色貿易壁壘政策,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設置障礙。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生產者和加工者素質不高、農業外貿體制不完善等原因,也致使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不斷遭遇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這些貿易壁壘給我國出口創匯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對我國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積極探索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結合我國國情的客觀現狀,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為出發點,為農產品出口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方法和措施,對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綠色貿易壁壘(Green Trade Barrier),通常亦稱“環境壁壘”或“生態壁壘”,指那些以維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是世界各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制定的各種環境保護措施、法規標準等,是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一種非關稅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因素及特點

1.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因素:(1)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下,國際貿易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2)為保護全球以及本國的環境,各國政府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3)廣大公眾,尤其在發達國家,環境意識日益提高。(4)發達國家力圖保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等。

三、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四、農產品出口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策略分析

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產品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主要的非關稅障礙。面對日益嚴峻的西方諸多傳統經濟強國及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我們必須積極應對,尋找到適合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和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1.企業應采取的策略分析。(1)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學技術含量。現在我們都已明白,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與農產品本身質量要求密不可分。但由于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落后,農業生產依舊以傳統的畜牧耕種方式為主,只求產量不求質量。生產過程中的科學技術含量和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往往無法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據查,世界上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5%,但我國只有0.17%~0.27%;而且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目前農業成果轉化率只有30%~40%,大多數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而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針對這種局面,我認為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首先必須苦心修煉自身“內功”,在農業生產的環保問題和技術問題上下功夫。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外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通過提高農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從本質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這樣,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就可以通過本身質量的提高從正面沖破綠色貿易壁壘,真正做到不再畏懼所謂綠色貿易壁壘,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2)增加農產品檢測項目,提高測試標準。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多次提出“有機食品”“自然食品”以及“生態食品”等概念,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含量要求更加嚴格。例如,歐盟從2005年1月1日開始正式禁止320種農藥在歐盟銷售,其中涉及中國的農藥產品多達60余種,這意味著歐盟此項禁令將對我國水果、蔬菜等多種農產品構成新的壁壘。因此,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和運輸過程中推行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實施嚴格的衛生安全標準,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體系,不斷增加農產品的衛生檢測項目,包括農藥殘留、生物菌群、寄生蟲以及天然毒素等各方面的內容,達到較高測試標準。同時,在檢驗檢疫方面,企業應改變內檢和外檢分開的傳統檢驗檢疫模式,改變以往只注重最終產品的檢驗檢疫管理模式,還應加強對加工型農產品的來源地實施有效監控,從源頭上杜絕一切可能出現的不合格環節。通過這些檢測方案的合理實施和有效監督,從而達到與國際接軌的質量標準、檢疫標準,使農產品在走出國門前就先適應綠色貿易壁壘的嚴格要求。

2.政府應采取的策略分析。(1)積極倡導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帶頭倡導綠色農業發展方面應起主導作用,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農業生產實施收縮戰略,對符合環保潮流,采用新型先進的環保生產技術的生產進行大力扶持。通過充分利用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態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相配套的綠色農業技術,如綠色良種、生物及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病蟲害生物防治等,建立綠色肥料、生物農藥等綠色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從而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將農業生產導入綠色農業的發展軌道。政府和相關部門不僅要加大對綠色農業發展的研究力度,積極給予政策支持,同時要采取措施鼓勵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生態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從而帶動綠色生態食品的發展。我國入世以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