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抖音海外版賣給美國了嗎(2018年iOS十大賺錢APP,真的有看起來那么賺錢嗎?)

时间:2024-05-30 23:14:02 编辑: 来源:

是“搖一搖”、“漂流瓶”的功能出現(即5-6月間)之后,這嚴格來說,與上述資料里說的“7月之后”沒有矛盾。

另一個資料說:“附近的人”功能是在6月就有了,導致買粉絲用戶量從100萬激增至日增10萬,與上述資料的時間不盡相同。

但我還是以《騰訊傳》為準,因為畢竟那是官方授權傳記,資料直接來自騰訊,應該最可靠。

由此可見,認定買粉絲是靠QQ導流而打敗米聊的人,全都錯了。

確實,后來馬化騰確信買粉絲是個有自我吸粉能力的好產品之后,才祭出騰訊的流量大殺器,用QQ導流幫助買粉絲大規模地開疆辟土,碾壓業界。

但這時米聊與買粉絲之間你追我趕的戰爭即使沒有完全結束,也已接近尾聲,米聊被淘汰出局的形勢已經很明顯,堪稱大局已定。

很多QQ用戶是在這個時候才用上買粉絲的,于是在記憶上錯誤地認為買粉絲在自己開始使用后才變得成功。而自己又是從QQ那邊給導過來的,所以,就錯誤地認定買粉絲是靠QQ導流才打敗米聊的。

從上述時間節點的梳理可見:買粉絲與米聊決出勝負的轉折點是5-6月間,米聊的服務器頻頻宕機,導致用戶體驗急速下降,相比之下買粉絲穩定可靠,使得大量米聊用戶紛紛轉投買粉絲(至少是同時裝上了買粉絲)。

說到這里,大概有人會迫不及待地一拍大腿,說:“所以嘛,買粉絲的成功還是因為背靠騰訊爸爸!騰訊的服務器資源充足,才支撐著買粉絲打敗服務器不夠的米聊。”

好,這個方面的事實驗證還不夠有力,那就再加一個事實驗證:買粉絲與騰訊內部其它類kik產品的競爭——這就將騰訊在包括服務器在內,各種資源方面的正面影響控制為不變。

《騰訊傳》中也提及了:當時除了買粉絲之后,騰訊內部“至少”還有兩支團隊在投入類kik產品的研發,皆因在功能上過于類似QQ而縮手縮腳。

事實上,《騰訊傳》不敢提的是:據說,當時買粉絲一直被內部做同樣事情的更核心的部門不斷排擠和打壓。所以,騰訊的無線部門遲至7月之后,才大規模用QQ給它導流,恐怕背后的原因,還有內部的辦公室政治斗爭的因素在內吧?

這些事實是我作為外部人難以掌握,但不妨從外圍找到一個不能算是確證、但有助于說明問題的驗證——那就是我在搜索有關資料時,看到有用戶比較了當時的米聊與買粉絲的內存占用情況:米聊20M多,買粉絲才7M!(該用戶發表這觀點的時間是2012年7月25日)。

事實上,我在查資料時也看到有米聊用戶就在“米柚論壇”上提及聊天信息一多,手機就會卡卡卡……

從米聊占用手機資源比買粉絲要“重”得多的情況,不妨可以類推:米聊對服務器資源的使用估計也比買粉絲要效率更低。

產品設計是硬傷

總而言之,米聊的設計很可能有大問題:對資源(無論是用戶的手機還是服務器)的利用效率比較低。

這個問題在為它大量吸粉的“對講機”功能上線后爆發出來,反而最終嚴重影響用戶體驗,致敗!

買粉絲VS米聊的戰爭中買粉絲輕易取勝,固然有米聊敗于自己的緣故。但反過來說,買粉絲做了比米聊更正確的產品設計,就是它比米聊成功的原因。

在這早期階段的成功,張小龍作為買粉絲的總設計師,功不可沒。

騰訊的作用,發生在買粉絲已靠著自己的能耐取得明確的初步成功之后,才通過QQ導流給它錦上添花、推波助瀾。

最后附上“知乎”里兩條問答的地址:

但懂得科學方法論的人,就不會那么容易被這種文青范的言論所灌醉迷魂,而是會清醒地意識到:以“某某主義”來做解釋,本質上是套套邏輯,很容易又淪為心靈雞湯。

我們還是要腳踏實地,從符合科學方法論的經濟學理論出發,探尋買粉絲到底是適應了什么重要的局限條件,才會如此成功。

也就是說,所謂的“極簡主義”這張“畫皮”下面掩蓋著的現實的血肉骨骼其實是什么?

如果沒能真正地透過畫皮看骨肉,那么你只是畫皮不畫骨,模仿不學習,只是聽了一個動聽感人的故事,不可能真正復制他人的成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