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假定產品生產存在規模經濟(新古典增長模型和經濟因素)

时间:2024-05-18 13:36:24 编辑: 来源:

爾薩斯則認為人口增長與產出增長是不同步的,以人均產出表示的經濟增長會受到人口增長的限制,人口增長取決于人均收入,在經濟系統之外要采用限制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的政策。可見,古典經濟學家們已經指出了經濟增長的動因:資本、技術、土地、分工,也注意到了自然資源在增長中的特殊性。�

19世紀后半葉,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興起。馬歇爾認為,人口數量的增加、財富(資本)的增加、智力水平的提高、工業組織(分工協作)的引入等,都會提高工業生產,促使經濟增長。這些因素對廠商生產的全體影響表現為收益遞增。所以,經濟增長與收益遞增相聯系。熊彼特使用“創新”概念來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認為創新就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現的新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采用新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獲取新資源、建立新組織等。基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哈羅德和多馬分別獨立地建立了經濟增長理論,即哈羅德—多馬模型。該模型的關鍵假定是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在儲蓄率、人口增長率不變且不存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折舊的情況下,得出經濟增長率為G=s/v,其中s為儲蓄率,v是資本與產出比。該模型的結論是:經濟增長率隨著儲蓄率的增加而提高,隨著資本與產出比的擴大而降低。索洛、斯旺、米德和薩繆爾遜等人提出了新古典增長模型,其核心是關于總量生產函數性質的三個假設,即規模收益不變、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和生產要素之間的可替代性。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過程體現為資本積累過程,而決定資本積累的因素是投資的收益率。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人均收入唯一地取決于資本與勞動比率,只有這一比率不斷上升時,人均收入才能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投資的收益率等于資本的邊際收益。與人均收入一樣,資本的邊際收益也唯一地取決于資本與勞動比率,由于要素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資本的邊際收益率將隨著資本與勞動比率的增加而不斷下降。索洛等人還指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從長遠來看,是技術進步,而不是資本積累和勞動力的增加,因此新古典增長理論并不能保證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1986年羅默的“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和1988年盧卡斯的“論經濟發展的機制”這兩篇里程碑式的論文為標志,新經濟增長理論開始形成。羅默提出了一個含有外溢性、物質產出收益遞減和新知識生產收益遞增的競爭性均衡增長模型。他認為生產要素應包括四方面:資本、非技術勞動、人力資本和新思想。其中,新思想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盧卡斯以物質資本積累和技術變動、人力資本以及專業化人力資本三個模型為依托,構建了一個內生的增長理論框架。他將人力資本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式,運用更加微觀的、個量的分析方法,將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和索洛的技術進步結合起來,視人力資本積累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并使之內生化、具體化為個人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認為只有這種特殊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才是增長的真正源泉。�

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諸要素分析�

各種經濟增長理論各有其特色,也有其局限性,我們必須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分析我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增長是多個方面綜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一國經濟增長的環境性因素。斯密最先看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新經濟增長理論也論述了制度這種“軟”的動力因素。制度是經濟增長主要內生變量之一。庫茨涅茨認為,生產的發展取決于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之所以得以發揮作用又取決于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制度因素對于近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更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期間,中國經歷了四次制度創新:1978年開始并逐漸推行全國大部分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80年代開始的國家實行支持、保護非國有經濟發展政策;1992年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003年以來正在進行的產權制度改革。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了無與倫比的體制效應,迅速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中國經濟進入建國后前所未有的黃金增長期。�

2、消費因素。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增長潛力巨大,這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1984年之前我國處于消費數量擴張階段,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是解決溫飽問題,人們幾乎對所有品類的必需品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集中表現為在原有消費結構下進行平面型的數量擴張。1984年以后,我國居民開始進入以追求消費質量、檔次為中心內容的質量充實階段。這一階段以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為特征,2005年我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是36.7%,農村居民是45.5%。居民消費中,對食品、衣著和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的消費比重有所下降,而對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和居住的消費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交通通訊消費比重上升最快,其次是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和居住。近年來,居民對汽車、住房等高價消費品的需求正在逐漸增長。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并對中國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如80年代消費對GDP的貢獻平均高達68%,90年代后,投資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費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費需求依然舉足輕重,平均達到55%。�

3、投資因素。經濟增長中必須有資本的增加。在經濟增長中,一般的規律是投資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資本量是增加的。在經濟增長的開始階段,投資所作的貢獻是比較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把資本積累占國民收入的10~15%作為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把增加資本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的首要任務。在我國當前的具體國情下,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主。投資包括政府投資、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三部分。長期以來,政府投資一直是我國投資的主體。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行國債等宏觀政策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我國的民間投資也呈現迅速上升趨勢。就當前的數據資料來看,除去外商投資,政府投資占投資總量的比重尚不到20%,民間投資占投資總量的80%多,其中將近一半左右是非國有經濟投資。隨著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民間資本積累能力的相應提高,再加上金融體制的完善,民間融資渠道的拓展,民間資本開始迅速擴張起來。外商投資更是高速增長。20多年來,我國吸收的外商投資由80年代初每年不到10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全年的606億美元,20年增長了60多倍。國內投資與儲蓄關系密切,連續多年的高儲蓄率對于維持我國高投資增長率,起到了重大作用,從而支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4、貿易因素。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社會分工和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各種經濟增長理論都非常注重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1978年我國實行開放政策,對內逐漸打破地域限制和地方保護造成的條塊分割,漸趨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在量上、質上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和提高。在“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戰略指導下,20多年來我國外貿出口取得了超常規的增長,形成了一大批拳頭出口商品,出口到國外的產品達7000多個稅號品種。多年來,我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推動了許多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對外貿易的增長不僅拉動了社會總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且使一大批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學會遵守國際經濟慣例,追求效率和盈利,反過來促使國內進一步改革經濟體制,完善法制,轉變政府職能,改變宏觀經濟管理辦法,以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

5、知識因素。知識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也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特別論述的因素。按照新經濟增長理論,知識不具有物質性,可以被復制、使用、傳播;知識隨著使用規模的擴大、市場范圍的擴大,其價值隨規模成比例地、甚至以更高比例地增長;“新知識、新想法”可以重新調度安排既有的資源配置、既有的制度設置、既有的生產過程等,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經濟增長正是從這種“新想法”的運用當中產生出來:使生產過程從低效變為高效,使產品從一般變為新穎,使制度不具有刺激人們積極性到極具效率。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引進和技術轉化)體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處于升級階段,科研發展給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尤其現在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給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著新的發展空間。技術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90年代以前較低,1979~1982年和1989~1990年間為負值,但90年代以后則明顯提高,1992以后技術進步貢獻率高于30%。�

6、人力資本因素。盧卡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把人力資本作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只有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才是增長的真正源泉。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證明,人力資本是推動現代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最有潛力的因素。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積累,有助于高端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增加知識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人力資本的增加主要是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也包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是勞動力文化技術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是勞動力數量與質量的統一。我國在80年代經濟增長的初期,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了巨大成功。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質量也大幅提高。我國現有具有大學歷的勞動者5000多萬,大學毛入學率2004年達到19%。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勞動投入的貢獻率相對平穩,除1990年外均低于20%,進入90年代以來,均低于10%。這說明我國人力資本的積累還不夠,還需進一步挖掘。�

綜合以上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六因素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是,中國經濟增長是綜合因素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地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二是,各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力量大小各異,這就要求在宏觀調控中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時適地進行結構調整。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在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后,仍處于經濟起飛的穩定增長階段,從一些長期起作用的因素看,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仍然具有保持較快增長的條件和潛力。這主要體現在中國有較高的國內儲蓄率、較高的外國投資增長率、較高的人力資本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利條件、農村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的巨大商機,以及廣闊的市場,這都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關于世界經濟概論的問題

1.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問題

在當前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背后,是世界經濟結構需要進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調整,從而有利于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將相應地影響就業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對消費和經濟增長形成不利影響。然而從長期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經濟增長、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費提高提供持久的動力和保證。發達國家仍將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主導力量。

當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問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各國貨幣政策不一

由于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加快,需求迅速增長、通脹有所抬頭,因此寬松貨幣政策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全球利率水平趨于上升。2004年6月30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高25個基點至1.25%,意味著從2001年開始的寬松貨幣政策正式宣告結束和美國經濟進入了穩定持續增長時期。根據歷史經驗,美聯儲收緊銀根的過程往往需要持續兩年多的時間。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連續提高13次,從1%提高到4.25%,仍將有所上升。

兩年多來,歐元區2%的基準利率經歷了比美國利率高出一倍到僅為美國利率一半的轉變。歐洲央行一向以控制通貨膨脹為己任,并確定2%為可接受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