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文化輸出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时间:2024-05-06 10:04:28 编辑: 来源:

華所在,對美國社會也是有利有弊。

2、基督精神,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共同構成美國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國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個人主義卻是直接、真實地涵蓋了美國思想。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在美國的文化思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對美國歷史的發展道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個人主義主要內容是:尊重個人空間,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奮斗,尊重人權。強調人是價值的主體,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高度重視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展。

4、美國人個性獨立,喜歡獨來獨往。真是自由,喜歡隨心所欲,不喜歡受限制。對老年人和兒童的幫助往往會被他們認定為對其個人能力的懷疑。美國人的婚姻觀也很自由,一旦無法繼續便可隨意進行在選擇,無需承擔道德方面的壓力。

5、美國的個人主義傳統帶來思維活躍,在文學創作方面“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利于民間形成有效地民主監督機制。

6、個人主義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人情淡漠、公共責任感變弱等一些消極影響。從總體上看,個人主義利弊并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抑惡揚善,而這個問題在個人主義傳統濃厚的美國仍然沒有得到恰當的解決。

二、美國思想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經濟上的強勢為其實行文化霸權找到了理由,美國認為其經濟發達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的先進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發展都要向美國看齊。由于其物質上的強勢,美國運用經濟等手段向世界滲透其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對世界各國的內政外交橫加干涉。

2、對外輸出文化產品。通過大眾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進行文化產業形態的殖民入侵,以影響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追求實現文化蛻變。經貿關系與文化價值觀掛鉤是美國的一貫做法,將經濟貿易的交流同文化產品的輸出連接起來,在經貿產品輸出的過程中實現文化和觀念的自然輸出。“文化跟著貿易走”,美國利用技術優勢通過文化產品向其他國家傳播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思維方式,使別國人民無意識地認同和接受西方文化,對本民族的文化及價值觀發生懷疑和動搖。近幾年來,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不是農業和工業產品而是電影、電視節目、電腦軟件和書籍等。這些文化產品不僅為美國帶來了高額利潤,而且各種文化產品已經超越了其表面價值,成為美國輸出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工具。文化產品的大量輸出導致美國文化在世界各國廣泛流行。美國的電視節目和電影以及美國的通俗音樂、生活時尚在全球各個角落傳播,美國的科學與文化期刊數量與影響力遠遠超過任何發展中國家。這些充滿美國情調的文化產品蜂擁而至那些國門初開或敞開的國家,盡管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但卻悄悄地吞噬著那里的民族文化。

3、憑借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通過新聞、無線電廣播、電視轉播等傳統媒介手段,對外展開文化、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宣傳攻勢。美國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發達的大眾傳媒網絡傳播美國的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其遍布全球的信息傳播體系成為推行文化霸權的買粉絲。

4、利用互聯網等新型信息收集和傳播系統,操縱對知識的建構和理解,以此推廣美國的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重塑世界文化體系。信息革命從根本上變革了通信工具和交流手段,開辟了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在經濟全球化和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來臨之際,美國擁有的巨大信息收集和信息傳播能力對世界文化傳播格局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它利用其在國際商業和信息網絡中的優勢地位,使美國文化同信息、知識畫上了等號。這種信息時代的文化霸權主義比過去的文化殖民主義更隱蔽和快捷。通過占統治地位的信息網絡,使以美國語境為基調的信息在世界范圍內彌漫,使美國價值觀不僅充斥在可觸摸的物質空間,而且也充斥在人類的精神空間和交流空間。

5、通過社會科學研究和理論輸出,占領文化制高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制度重建和模式選擇,吸引人才資源并操縱對國際規則的制定。文化或意識形態之爭其實反映了對世界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解釋方式,是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和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之爭。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干擾,打亂了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的既定步驟,也導致發展路徑選擇的困境,這是后發現代化國家面臨的普遍問題。因此通過社會科學研究構建符合國情和歷史發展趨勢的有解釋力的理論言說體系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國家發展的路徑選擇就成為一種迫切的理論需要。

6、美國還利用自己的理論和文化影響力,壟斷國際化規則的制定權。目前很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都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主宰下建立起來的,帶有明顯的美國和歐洲文化的特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控制。

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以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內容也由經濟領域擴展至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全球化對國家形成的挑戰以及解決的方式將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國家未來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全球化的趨勢與現實的國家體系正在發生沖突,全球化使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有超越國家的界限在全球層次上才能得到解決。因此,國家職能將越來越多地被讓渡和削弱,在全球化進程中暫時處于一種退守狀態。在這種形勢下討論全球化與國家的關系問題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由于國家與全球化的發展無論在外部歷程還是在內在邏輯上都有很大的相關性,全球化進程已直接對傳統國家的職能產生了影響,因此討論全球化與國家的關系對研究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由于目前國家仍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成熟、最有效的政治聯合形式,探討全球化進程對國家的影響,是對國家發展理論的前沿問題進行研究,這種研究對于探討未來社會政治組織的發展規律亦有重要參考價值。最后,由于國家是近現代國際體系的基礎,探討全球化進程中現有民族國家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探究未來的國際秩序,這對于批判某些西方學者借口全球化否定民族國家的歷史地位以及鼓吹全球民主化和全球統治(global 買粉絲ernmence),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全球化理論對傳統國家理論的沖擊

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現實的浪潮而且形成了一種理論流派,對傳統的國家理論構成了很大的沖擊,也引起了國際關系與政治學界的廣泛爭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向傳統國家理論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對傳統國家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主權、邊界、國家利益等提出質疑,否定“國家中心主義”,進而認為隨著國際社會的全球化,民族國家將不再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單位;另一方面則在理論上建構與傳統國家理論相對應的概念體系,如全球社會(global society)、一體化(integration)、超國家體系(superstate system)等,并嚴格區分跨國關系(transnational relation)與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兩個概念,認為正是大量增長的跨國關系使各國政府都無法單獨地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改變了以往的國際關系體系,形成一體化的國際社會,在邏輯上提供了全球化時代替代國際化時代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理論引起了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內部分化。現實主義(realism)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兩大主要流派,目前都受到了全球化理論的沖擊。

第一,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包括三個核心概念:國家主義(statism),即國家是國際社會中其他所有主體存在和活動的前提,國家的主權劃定了國際社會的框架;生存(survival),即國際關系的實質是各國為了圖謀發展而展開的斗爭;自助(selfhelp),即國家之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確保國家的安全,要想生存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全球化理論對現實主義的沖擊在于迫使其承認全球化與跨國聯系是客觀的趨勢,并且修正了關于國家絕對中心地位的理論。但現實主義者仍然認為:世界政治經濟的基本特征不會因全球化而改變;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動搖的;國家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仍將待續下去,其形式和手段有可能更新,但軍事與均勢的意義不會減弱。

第二,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內部三個派別在全球化問題上觀點相去甚遠。國際自由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認為,專制國家的存在與國家間的戰爭是威脅國際社會正常秩序的主要因素,人們只有通過契約方可達到全球化的和平狀態;理想主義(idealism)相信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加強和平的力量可以限制國家利益的膨脹,可依靠國際組織來規范國家的行為;機構自由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認為,國際社會的多元化是國際新秩序的基礎,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主體的發展和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是和平的保證,多層次的一體化與區域合作是全球化的現實途徑。自由主義者承認:全球化所帶來的科技、信息革命以及經濟的變革將會改變世界政治的模式,國家也不再是封閉的單位,世界將形成網絡化的聯系。但同時也認為:國家的命運并非如全球化理論所預言的那樣會逐步衰退,相反國家會因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而革除自身的弊端,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全球化理論突破了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傳統框架,將論爭引入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啟發人們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傳統國家理論進行反思。

第一,全球化理論將傳統國家理論與社會發展理論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在關注國際秩序的同時也從整體上對世界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行思考。如全球化討論引起了人們對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的重新關注。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是沃勒斯坦,他認為世界體系的核心是從16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系,是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這一秩序將世界各國分為兩層次:核心國家(買粉絲re states)具有霸權主義的領導地位和強大軍事實力,對世界政治經濟擁有主導權;半邊緣國家(semiperipheral states )是資本主義實現增長的基礎和維持現有秩序的力量;邊緣國家(peripheral states)是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次發達國家。沃勒斯坦認為很早以前世界就處于這樣一種由資本主義統治的單一政治經濟體系之中了,國家之間一直是不平等的,目前資本主義核心國家仍然控制著世界秩序,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并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唯一分析單位,甚至不是主要的分析單位。

第二,全球化理論還造成了人們對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不同看法。

樂觀派(包括新保守主義者和一些新左派社會主義者)認為,全球化的進程將使政府失去任意指揮經濟的自由,這對于消除政府對市場的盲目干預是一件好事。在政府干預減少和市場自由度及開放度提高的環境下,世界經濟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這也可能是全球擺脫貧困的最好機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的是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強權的政府。

悲觀派(包括傳統的國家主義者、保守派和左派)則認為,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而現在這種平衡正被全球化的進程所打破。市場的力量突破了國家的制約而獲得了優勢,這種優勢雖然在短期內將給社會帶來繁榮,但由于利益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分配,通過全球化富裕起來的不是工人而是資本家,全球化將擴大不平等,加劇貧困、引發沖突。政府行為的失效最終會削弱國家的基礎,使國家因為市場力量的壯大而陷入新的危機。

總之,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已經對傳統的國際關系理論和政治學理論構成了沖擊。這種沖擊的意義并不在于否定多少傳統概念,而在于引起了人們的深入思考。當然目前有關全球化的各種理論假設并不一定準確,全球化與國家體系的矛盾也并不一定會很尖銳,但這至少反映了人們對全球化趨勢的態度和對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