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英文簡述(霍金簡介300字)

时间:2024-06-01 07:02:08 编辑: 来源:

PI、核心指標又將各職能工作目標的一致性給強行割裂。

此外,互聯網企業由產品負責人掌權的亦不在少數……這在事實上導致惡性循環:越有能力的人越不愿意從事運營,而從事運營的人缺乏相應能力也確實不堪重任,然而以產品為驅動的戰略其實弊端頗多。(*這是從職能及戰略視角判斷,與崗職能力等等毫無關聯,請勿誤解)

解決的方案其實我已經在《進化式運營》提出的“基于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中給出了。

當然,除了運營理念必須“刷新”之外,還需要企業高層能夠借鑒市場營銷的科學戰略模型,設計一整套以“大運營”驅動的組織架構、人員招聘標準、KPI考核、激勵等等。以用戶為中心,以運營驅動一切企業資源,包括產品、服務、品牌傳播等等,任重道遠。

但,這絕對是未來互聯網商業的趨勢,也是我們運營人的前景。所以我多次在書中、演講中提到過:運營不是兒戲,不是陪用戶玩耍,運營人任重道遠,需要極強責任感及全面的綜合能力。

啟示二:以員工滿意度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取代KPI為核心的體系管理

傳統營銷商業模式中,通過此策略取得成功的不在少數。比如大名鼎鼎的海底撈、四季酒店都是以“照顧好那些照顧客戶的人”而聞名的,這使得這類服務企業對客人的吸引力非常大,那種“自內而外的熱愛”是能夠真正感染人的,不是么?

據說一位四季酒店的客人曾對經理人說:如果有天堂,我希望它是四季酒店運營的。

我們反觀互聯網運營,前面已充分論證,運營的成敗對一家互聯網企業事關生死,這就對運營人的才能以及“用心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才能”可以考核,但“用心程度”就只能看員工的歸屬感、幸福感了。

顯然,能否驅動一個優秀的運營人釋放全部的價值,就絕對不能采用以單純KPI為核心的考核方式,這種容易造成短視、阻礙創新的管理方針已然無法應對更為激烈的互聯網商業競爭。

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幸福感可不是簡簡單單提升薪酬、福利就可以達成的,以高薪酬聞名的IT互聯網公司大把,但私下里看到員工在外面還各種夸贊公司的卻沒見多少。

那么運營管理革新的答案在哪里?

就是借鑒這些出色的服務行業管理體制:提升員工準入標準(寧缺毋濫)、充分授權員工(不是口頭說說那種)、落實在管理制度層面,降低短期KPI考核權重(充其量是作為數據參考工具),巧妙提升員工態度、熱情方面的考核權重。最后,運營領頭人必須才德兼備(這是確保管理落實的保障)。

啟示三:市場細分思維是互聯網企業的潛在用武之地

當代企業均已意識到:他們不可能對一個市場的所有客戶都產生強大吸引力。取而代之,辨識出細分市場,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開發為他們量身定制的產品,聚焦于對公司創造價值更感興趣的客戶身上,以彰顯競爭優勢,這已成為共識。

同樣,絕大部分互聯網產品也有這樣的需求。遺憾的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得到了滿足:比如有些產品有“付費專業版”、“付費去廣告版”等等,又或者支持自定義訂閱專題、內容……

但這些都離市場營銷的“細分市場”要求還非常遠:所謂滿足細分市場的產品,應當是你無需做很多手動配置,用起來得心應手,能凸顯你個人特性、氣質的產品,是你換了另一個版本的產品后就感覺格格不入,難以咽下口的版本。

就拿買粉絲來說,如果能有“基于社交溝通的待辦事項提醒”版本,我是樂意為之付費的。

通過多種不同版本的產品來滿足不同的用戶群體,同時打通底層數據、功能隔離等,必然能極大的提升產品運營的核心競爭力。

啟示四:借鑒營銷渠道思維建立及維系優質渠道庫

互聯網商業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去中間環節”。

按照這種邏輯,時下強調“渠道”似乎有點格格不入,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時下線上信息瘋狂爆炸的大背景下,線上流量的價值也已經急劇下降。

比如,我們可以做個實驗,隨便轉發一篇(預覽狀態)文章,看看新增的點擊閱讀量占你朋友圈的比例是多少?

這幾年過度膨脹的新媒體也讓自建內容渠道的價值急劇下降,雖然很多企業看到了自建流量(比如官方買粉絲)的價值似乎能夠減少廣告費的支出,但我們也別忘了維系內容運營的人力成本。

更重要的是,不是很多類型的產品都適合自建內容渠道,尤其是“低頻”、“缺乏持續話題性”的產品。比如家裝建材、大家電、出行差旅行業等。

信息急劇膨脹導致信息傳播鏈條斷裂的情況愈發普遍。遺憾的是,我們依然身處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

故此,傳統營銷的渠道管理還是有非常多值得運營借鑒之處,比如渠道構建流程:

分析用戶->設定渠道目標->識別渠道->評估渠道->渠道管理及激勵

這個流程,我們運營依然適用。

簡單來說,就是根據目標用戶的特性初步篩選靠譜的上下游渠道(許多優質的線下渠道更不能忽略),進而初步設定在渠道方面預算投入的資金、人力,根據目標進一步篩選渠道,投入執行,根據實施反饋選擇及放棄部分渠道。如此循環直至最終鎖定靠譜渠道,并進行渠道關系的維系,這系列工作都需要專人跟進。

這樣就夠了?不是。

互聯網產品跟傳統實體產品最大的不同是:互聯網產品不是周期性快消品,而是一次安裝永久使用(對忠誠用戶而言)的產品。因此,任何渠道的引流效果大都會呈現類似邊際遞減效應的情況。

故此,李少加認為,互聯網的渠道管理應更趨向于搭建多元化渠道,同時降低單個渠道的“使用(合作)頻率”。

啟示五:營銷的價格策略依然可以移植借鑒于運營的用戶決策模型

看到“價格”兩字,朋友們可能會好奇。互聯網商業不是(絕大部分)基于“免費”為基礎么?為何還能借鑒市場營銷的“價格”呢?

我們先看下營銷學對價格的定義是:客戶為了獲得某產品(服務)所付出的金額,這是狹義上價格的定義。

然而,聰明如諸位肯定會聯想到,我們為了獲得某產品所付出的難度就僅僅是金錢么?

對,這就涉及到廣義上價格的定義:為了獲得某物付出的所有成本總和。這種廣義價格的思維是我們運營人可以借鑒的。

比如,我們下載使用任何一款免費的互聯網產品需要付出哪些成本?

下載時間、學習成本、信任成本、情感成本、安全成本等等。

借鑒營銷價格思維,李少加針對互聯網產品提煉出一個促使用戶體驗產品的粗糙法則:

用戶感知價值 – 用戶感知成本 > 0(或大于業界知名同類競爭者)

對于你運營的一款產品,明明關注產品的用戶人群很多,但下載量一直不高,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好好對照這個公式看看自己在哪個“感知”層面出了問題。

舉個例子,對于理財類這種高決策成本的產品,你就不能單方面提升用戶感知價值(比如說利率非常高),企業方過高的宣傳價值有時會給用戶帶來反效果(認為是忽悠、存在欺詐的可能),進而顯著提升用戶感知成本,更加不愿意下載使用。

又比如,對于一款游戲類產品,縱使游戲免費,但考慮到下載的時間成本、游戲占據的內存,這些用戶感知成本其實并不低,而在APP Store,能夠展現用戶感知價值最關鍵的就是那幾張游戲截圖(或小視屏預覽)。這時候如果你選取的都是介紹游戲角色、設計華麗的圖片,但卻沒有關鍵的游戲場景、成長機制的截圖,那么用戶感知價值依然是模糊的(我經常見到過類似的游戲截圖),在可選性如此多的情況,通常會放棄下載。

結語

市場營銷根植于“直接獲取最大利潤”的傳統商業模式,歷經多次社會形態的變革,持續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步伐調整進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成熟的管理運作模型。

而互聯網運營則立足于“獲取最多用戶并以售賣用戶影響力獲利”的新型商業模式,歷史短,根基淺,一切遠未成型。在這個階段,作為運營人切忌盲從大流、迷信權威,尤其是互聯網這種日新月異的行業更難以形成權威。

尤其是營銷觀念的第五個階段“社會營銷觀念”,與李少加個人理念(賢者三責)頗有共鳴。無論是作為用戶還是作為消費者,我們的任何一次行動、消費、點贊、傳播都在悄無聲息的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自然或文化)。

比如一些成名大V通過洗稿、部分抄襲等手段躲避原創檢測、赤裸裸侵犯不知名作者,還恬不知恥的接受不知情讀者的傳播、贊譽……大眾對此卻寬恕縱容,社會將會變成怎樣?

雖然現在這個想法有點超前,但未來,隨著全民素質的全線提高,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必將為社會所唾棄。

搜索关键词: